伦敦
[英国]布莱克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自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兵士的长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骇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带来瘟疫,使婚车变成灵柩。
(王佐良译)
【赏析】
《伦敦》一诗同样出自《经验之歌》,理解这首诗歌,必须理解当时伦敦的社会背景。176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获得专利,引领了英国伟大的工业革命;到本诗创作的1794年,英国正处于飞速上升阶段,伦敦异常繁荣,同时污染也相当厉害。煤烟熏黑了街道,工业化加剧了阶级压迫。同时,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英国统治者坐立不安,相继发布法令,封锁言论自由,加强专制统治。经济繁荣与精神压抑并存,威廉•布莱克以诗歌描述出伦敦的死气沉沉。
全诗一共四节。诗歌第一节,关键词是“独占”,原文是:“charter”,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至少有两种常见的解释:其一是指与经济利益有关的特许权,有的译者干脆翻译成“专利”,诗中“独占”的街道和河流,讽刺伦敦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一切都利益化、物质化地被瓜分了;其二则表示政治上的“宪章”,暗指1215年英国通过的世界上第一个保证民主权利的《大宪章》,在诗中表示伦敦的街道和河流,都“被宪章赋予了民主权利”,与后文中每一个人的不自由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节描绘了诗人徜徉伦敦街头的所见,而第二节则是诗人所听到的伦敦,本节中的“每”一词数次反复,强调了所有人的痛苦和压抑。
第三节是诗歌的高潮。“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两行诗中,“熏黑的”教堂,再次暗示了布莱克认为宗教和教会已经腐朽的观点;而“震惊”在原文中是“appall”,这个词一语双关,含有“把……变白”的意味,隐约透露出诗人在《经验之歌》中常常流露的一个观点:只有扫烟自孩子那纯真的苦难,能够漂白这熏黑的教堂。“不幸兵士的长叹/化成鲜血流下了?墙&rdquo,励志电视剧;则是指法国大革命,同时预示英国的民主革命亦不远矣。
最后一节延续了玄学派常用的关于性爱、婚姻与新生的比喻,“妓女”带来的“瘟疫”,扼杀了婚姻和新生。这暗示着伦敦的死亡,无法带来健康的新生,仿佛是一种“诅咒”。
威廉•布莱克以反复手法和大量包含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以慎重的措辞,渲染出工业腾飞中的伦敦留给人们的痛苦和压抑,并把这种压抑当作“瘟疫”,预言它将一代一代传染下去,扼杀新的生命。诗中对于词汇和意象的选择,颇有玄学派的“奇喻”与“巧智”之风。诗歌含蓄而神秘,哲意悠远,虽然描绘了现实世界,却与现实主义诗歌具有截然不同的风貌。那些由强烈的情感冲击浓缩成的奇诡意象,冷静地以非常逻辑的方式,织成了一张包容着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的复杂网络,给留下了无尽的猜测和联想。(刘云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221127.html
相关阅读: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