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
[英国]布莱克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人生格言,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郭沫若译)
【赏析】
威廉•布莱克生前文名寂寞,且被人称为“疯子”。这与他终生被幻觉萦绕有关。据说这种幻觉能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以至于使他一时竟难以分辨想象与实在之间的区别。但批评家们指出,正是这种非凡的幻觉力使他得以穿透日常经验的帷幕,将它与史前时代黑暗而混沌的原始经验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启示力量的象征世界,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先知”和“预言家”。
《老虎》是布莱克抒情短诗中的名篇,选自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这部诗集的主旨,如诗人在副标题中所揭示的,是为了展示“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天真与经验。在《天真之歌》中,诗人以“羔羊”为中心意象,组成了一个欢乐、善良、和谐的农业文明图景:牧童吹着欢乐的短笛,歌声荡漾在青草地上;孩子在荒野中迷了路,上帝就化身为父亲将他送回家去;小蚂蚁迷了路,萤火虫打着灯笼送它回家;羔羊在吃草,狮子在羊栏边徘徊了一阵,留下了“金色的眼泪”,终于躺下来和它睡在一起……而在《经验之歌》中,诗人则以“老虎”为中心意象,展现出一幅正在生长中的痛苦、邪恶、分裂的现代工业文明图景:田野一片荒芜,道路长满荆棘;孩子们沦落街头,挨家挨户扫烟囱;士兵们在流血叹息,妓女们在夜半的街头诅咒;街道和河流“专利”化,“残酷、妒忌、恐怖和隐秘”代替了“爱、仁慈、怜悯与和平”。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羔羊”是人性善的象征,那么显然,“老虎”就是人性恶的化身,它象征了欲望、激情、暴力和罪孽。但布莱克并不认为恶没有存在价值,应该全盘否定。相反,他认为,善与恶都是上帝的作品,缺一不可。善(羊)可以组成一个善良的、充分道德化了的“天真”社会,却缺乏进步的动力;恶(虎)尽管造成社会的痛苦、不安和分裂,却释放了人的能量和创造力,能推动社会进步。善与恶、羊与虎、道德与原欲对于人类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人们往往只看到恶的否定方面,而忽略其肯定方面。因此,在这首诗里,布莱克着力歌颂老虎——激情、欲望——所具有的崇高之美。它如一团“煌煌的火光”,燃烧在人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层(“黑夜的森林中”)。它既创造,又毁灭,具有一种“威武堂堂”。
除了老虎之外,这首诗中还有一个形象值得注意,这就是创造老虎的上帝的形象。是人改造了基督教传统,将上帝描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铁匠。“他”如《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展翅,上天入地,取来生命的火种;又凭借自己的意志、想象力和膂力,克服了坚硬的材料的限制,用手中的铁锤将无生命无形式的铁块锻造成一件生气勃勃的作品。这个形象体现了布莱克的理想。他认为未来社会中完美的人应当是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心灵与感官、意志与想象、智慧与膂力和谐统一的“巨人”。
这首诗原文用英诗中不多见的扬抑格(即先重后轻的音步)写成,音调铿锵有力,如铁锤敲打在铁砧上,被称为“铁砧的音乐”。全诗以“天问”的姿态,一口气提出14个问题,步步追逼,层层推进,更加强了诗的力度和崇高感。(张德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221125.html
相关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