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这篇关于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的文章,由名言网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对话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
从制造电视机零件的中小企业起家,到七千亿台币营收的全球化制造业帝国,从电脑配件到手机等硬件,鸿海系几乎纵贯全球IT制造的全产业链,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之下,鸿海系的股价有所下震,但并不影响郭台铭先生作为华人企业界翘楚的地位,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各界关注。
但在郭台铭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成功,已经到了peak(鼎峰)的时候,那么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发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坚持、自律和勤力,是业界对这位已经59岁的创业家的一致评价。
9月6日晚还在台湾参加台湾行政院举行的赈灾重建活动,9月7日上午一早就飞抵北京,参加了忘年交李开复的创意工场发布会,如此频繁穿梭大陆与台湾,郭台铭戏称自己是Chinwan(China+Taiwan)。
之后,郭台铭先生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三家媒体的采访。
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大陆媒体的专访。
郭台铭坦言,创业35余载,除去寻找第二春的那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外,有34年之久,每天都保持平均工作15个小时之久,没有间断。
为什么还要这么勤力?
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的扎实,你知道少林寺和尚功夫千变万化,是过去挑了多少年的水上山吗?这是郭语录中一句经典的话。
除了喜欢,更重要的是责任,9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台铭称。他引用中国古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形容鸿海系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花时间和金钱,买到的是经验,Noexperiences,nojudgment(没有经验就没有判断)。
而我们可以猜对的是,在诡谲不明的经营环境之下,逆境的富士康,必将计划在电子商务方面大有作为。郭台铭告诉记者,富士康对网络经济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年许,在软件和网络领域,也会有新的产品举措。
记者:李开复先生的创意工场,将重点投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作为投资人之一,您对这三个领域的看法是怎样的?富士康在电子商务方面,又有怎样的计划?
郭台铭:现在的电子商务C2C像阿里巴巴(21.15,0.75,3.68%)的模式、包括B2C等,今天真正的网络经济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因为现在网络经济最发达是什么?年轻人在杀时间,在killtime。但如果年轻人都把时间花在killtime。这个在初期可以,叫初期创业阶段。将来中国经济要腾飞,必须要装上互联网这块翅膀。商业的运行、公司的互联,e-commerce将来成长会非常快。
我们关注电子商务也很久了。我们整个富士康集团今年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营业额还是持续的成长,会超过600亿-650亿美金之间。当然我们都是硬件。可是我们在软件以及网络这块,开展很久了。我们在网络方面有很多专家,关注很久。
(网络经济)要经过一个测试,游戏规则要建立。比如我们一定要开发票;小公司可以卖山寨机,我们不能卖山寨机;他们可以不经过测试,我们不可以不经过测试。
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e-commerce也好,云端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这三个每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很成功,目前算来叫做都很成功。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谁能胜出,其实还在未定。
记者:您刚才说到没有品牌,现在回头看,您后悔没有做自己的品牌么?
郭台铭:我觉得一点都不遗憾。各位,丰田汽车公司这么成功这么好,去年也都赔钱。品牌背后要有三个支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还有一个是信誉的支撑。
今天中国很多太阳能公司都从我这里挖人。为什么?太阳能产品送到欧洲去,一年两年就坏掉了,质量不过关啊,大量退货回来,他们有个共同的结论:说到富士康挖人,富士康的产品做得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不少人转到太阳能。
这样子我们说:好,我们也进入太阳能!
虽然是制造业的代工大王,但郭台铭对互联网、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对电子商务,他是已有很久的研究。他认为,2年前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初级阶段,但现在会进入真正的市场机会阶段。
电子商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但是做投资、尤其是前期投资,要选项目、选对人,是蛮难的。
郭台铭:对,问题是选人,怎么选人?这些人想创业,又是冒险家。在这些创投里,真正有多少懂技术,真正有贡献的?在开复的选择里面,每一个投资者都要有value(价值)。对这一个idea(想法),到商品化,人才将来怎么承担,也许将来也可以培养另外一个yahoo,另外一个google。开复就从选手进入到教练。
我们也期望将来接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也许收购,也许把它成长。我们的经验,我们在12个国家,有70万员工,有内部软件工程师,有座云端的总经理,可以让他的创意很快落实,缩短从idea到商品的时间。
记者:那在您看来,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呢?
郭台铭:创新者人格的特质我想有三个。第一个他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第二个创新者的特质要诚信;第三个敢冒险。敢冒险跟脚踏实地是矛盾吗?我觉得一点都不矛盾。因为敢冒险的人一定要有武功,你才敢冒险。我们家乡烟台有句老话,淹死的都是会玩水的。所以一定要先脚踏实地干好再来冒险,进少林寺你要先把蹲马步学好。
记者:您怎样评价富士康的创新?
郭台铭: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有7个是富士康做。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道。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这个伸缩镜头,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出来。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谁做得到)你告诉我,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下来。
富士康一直在制造技术上创新。我们认为将来网络、设计,将来尤其再走e-commerce,或者是走上B2B的商业模式,我们在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帮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今天怎么使用网络、怎么使用电脑,还可以给他全套的软件,他在卖他的商品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门。我们可以帮他整个的解决。他只要把他的创意放上去,就可以很快的销售。这些我们都已经在做。
我们最近在做virtualreality。现在我们已经在设计一个东西,将来你再在网络上买匹萨的时候,可以让你闻到匹萨的味道。这就叫创新。这个目前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在几年时间都可以做得到。可是将来怎么样直接Cable送到你面前,用水一泡就变成一个匹萨。你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为它是不可能它就永远不可能。但如果你认为可能,它最起码有一天可能会变成可能。这是一个创新的特质。
郭台铭认为,创业者要保持创新力,要敢于想象,敢于去碰那些会让人发笑的想法,但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基本功。
创新要有想象力
郭氏创业秘籍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IT代工产业链。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业,都在抱怨大同小异的问题和艰难,但三五载之后会怎样?或许三五年无法看出差距,但数十年之后,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断提醒记者,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郭台铭说。
下一步,每年李开复将在这三个领域孵化裂变出五个创业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铭将在其中,同以往在电视机零件、模具、连接器、机壳等转型跃迁中,找到下一个致胜点。
从小做起:
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学习力:大变中找先机
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
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势,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
1983年,鸿海就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开发完成第一批连接器,正式进入PC领域,鸿海进入每年20%成长的稳定期。
再过五年,鸿海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000名员工、2.5亿元收入的企业。
郭台铭没有放慢脚步,他观察到大陆的投资机会,开始大举进军,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资源,设下鸿海日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接下里的十年,鸿海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竞争: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手机和TFT-LCD领域,鸿海远不是一个先进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厂商已经为手机狂时,郭台铭认为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手机价格足够为大众接受时,郭台铭拿下国际前列数家手机厂商的巨量订单。两年过后,富士康国际从鸿海集团单独分离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
同样,在手机毛利往下走时,鸿海开始向TFT-LC和纳米技术进军,一举投入200多亿元,又从最后的进入者改头换面进入第一阵营。
郭台铭下一步又在想什么?他的下个行业布局又渐次展开,这几年,鸿海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
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郭台铭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
也在今年,郭台铭投资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
还有一款未来的秘密武器纳米技术,郭台铭在透露,纳米技术第一个商品化产品花了将近10年的研究时间,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公布。
郭台铭的大行业图景正慢慢展开。
郭台铭经典语录(摘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09-9-122:16:50
竞争导向赢的策略:生意型态经营的策略建立系统建立组织找对人才
成功三部曲:策略、决心、方法,再加上有好的人才与组织去执行。
接班人三条件:一是品德,二是责任心,三是要有工作意愿;至于太聪明的人,则婉拒。
自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尤其是在未来5年到10年,到底掌握了哪些优势?
鸿海是什么?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朴实的水牛,贫瘠土壤中扎根的葡萄藤,振翅奋飞的孤雁,寂寞长大的地瓜。
成功的省思:成功是一名差劲的导师,它给你的是无知与胆识,不能给的是下次成功必备的经验与智慧。
虎的转身:郭台铭、柳传志和施振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段晓燕综合报道2009-9-122:16:50
接到可以采访郭台铭先生的电话时,还是蛮意外的。这位全球代工之王似乎并不愿意正面在媒体面前曝光,更几乎没有接受过大陆媒体的采访。
2008、2009年对于郭台铭而言,是段多事之秋,人生的新惊喜和生意上的意外几乎都在这一年多不断出现,逃税传闻、接班人、股价下跌等一系列问题,让鸿海系几度被打上问号。而信奉英雄都是死在战场上的,而不是回来拿勋章的郭台铭,更是取消了2008年提前退休的计划,重新站岗,回到每天工作15小时的鸿海系掌门人的位置。
不仅仅是喜欢,更是责任,郭台铭用此来回应,并声称成功是要有毅力的。
50分钟的采访,亲和是我们对郭台铭的一致评价,其回答问题语速平缓,从其回答问题的灵巧和幽默度,足见应对媒体的经验丰富,但一说到和公司、生意、富士康相关的关键点的时候,肃穆、霸气和决断之威刹那般地在其脸上飞闪过。
但在我们的观察和理解中,我们更认为,郭台铭自身也在寻求转型。
此次投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郭台铭在投资领域的又一尝试,对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郭台铭表示很看好,且操作的方式很有社会意义,是大力以资金支持,并表态期许很高。
我们观察认为,郭台铭尚处在转身的过程之中,其是否转型做投资、以及怎样做,至少目前还未看到系统性的策略,尚是零散的表现,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的是,这位全球代工之王其实在心底已经认真考虑此事了,但是正如他一贯的风格,在真正下定决心、认定时机成熟之前,他是不会大肆张扬的;但以专注著称的郭台铭先生一旦做出决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是会很漂亮精彩。
采访郭台铭的第二天,正好是联想控股的新战略发布会,对柳传志先生我们做了今年的第三次采访。
和郭台铭相比,柳传志的转身路径就更为成型,同样是从贸工技起家的联想PC,已经让柳传志培养的新生代的领军人接替,虽然二次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但柳传志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在其人生第二阶段的创业:联想控股。
从联想投资,到弘毅投资,再到今天的联想控股,这条路上,一步一试,最终走出了一条有新联想特色的投资道路。
通过投资的方式,可进可退。进,则增资使之为核心资产、主业资产;退,则可卖出股权,至少可以保证财务上的获利;再退一步,即使有失败的投资案例,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毕竟,任何一个投资基金,哪怕是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都会有不成功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柳传志等一批创业经验丰富的第一代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多年积累的做好中国公司的经验教训,延续和传授给有需要的企业,以资金和智力注入的方式,帮助企业做大。从这一点来讲,智力和经验延续的意义,比资金投资的意义更大。
柳传志先生的这种做法,使我不自然想起另外一位台湾企业界的前辈:宏基创始人施振荣先生。
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前,我们采访了施振荣先生。施先生在台湾被称为IT黄埔军校的校长,宏基系为台湾的IT界培养了一代人才,退休后的施振荣先生开启了被称为智慧银行的智融极端,同时也转身做投资,是智基创投的最早LP。
施振荣先生转身做投资的风格,和之前做企业的风格很相像:小碎步前进。纵观其投资的几期基金,都是单笔投资额不大、但投资密度和频率较大;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施振荣注重对细节的关注和尽可能的亲力其为的参与。
如果要我还是用一些比喻来形容这三位长者,郭台铭依然是虎与狐的结合,坚韧中淬入灵巧;柳传志先生更像是位横刀跨马的将军,大气、自信、磅礴,不用说话也有语言;施振荣先生如瘦金体书法,精致、细密、含蓄,柔中带刚。
有意思的是,柳传志、施振荣、郭台铭,都有着二度出山的经历。柳传志在今年再度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时,用只要联想需要我,赴汤蹈火我都要走下去;2000年宏基内外毛肚交集,业绩走到谷底,已经退休的施振荣面临比原先大十倍的挑战也要再度走到前台,再造宏基;这次鸿海系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等外部挑战,原本计划在2008年找到第二春并可以退休享受人生的郭台铭再次站到战场上。
顺便八卦一下,碰到了一位与郭台铭熟稔的中国企业家,这位企业家笑言,这次见到郭台铭,发现他越活越年轻,连白头发都少了,我们几位采访郭台铭的记者,也都一致认为,郭先生的气场,一点不见年龄的痕迹;65岁的柳传志在接受采访时笑称,高尔夫进步到100杆,是其心愿;施振荣的高尔夫怎样?下周有幸见到施振荣先生,应该顺便问一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677685.html
相关阅读:刘德华:给世界一个微笑
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史立荣
西安东盛集团郭家学的励志奋斗故事
“八一勋章”候选人王刚的励志故事
盖茨: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