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八一勋章”候选人王刚的励志故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励志人物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语:王刚入伍26年,经历了20多次战斗,先后十余次带领部队打赢反恐维稳硬仗,被评选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是一名威震天山的“反恐尖兵”。已经45岁的他,还保留着支队和总队的几项纪录:单双杠训练第一名,5公里越野第一名,对移动目标的快速精准射击第一名。曾荣立两个一等功、1个二等功、12个三等功。下面是关于他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个头不高,干练利索;说话不多,嗓门不小……初见王刚,没觉得他有特别之处,唯独让人难忘的是那犀利的眼神。

  这是一种难用语言形容的眼神。在硝烟弥漫的训练场上,炽热的双眸充满练兵打仗的渴望;在生死未卜的战场上,锋锐的目光中溢满决战决胜的自信……

  这种眼神,属王刚独有。只有聆听他2个一等功、1个二等功、12个三等功背后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才能真正读懂这双犀利、炽热、深遂眼神深处发出的赤子之心。

  作为领导,他处处以身作则,时刻叫响“看我的、跟我上”——

  用实际行动立起好样子

  4000多米的山顶积着厚厚的冰雪,直升机在山顶20米处盘旋,狂风刮得机体来回摆动,巨大的螺旋桨刮起2米多高的雪浪。透过舱门,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峭壁、丛林沟壑令特战队员毛骨悚然!

  “没有机降点,只能索降!”接令的瞬间,王刚也打了个冷颤。索降,从未练过,而且是在悬崖峭壁顶部,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

  “看我的!”王刚一把拽过索降绳,收腹、卷身,跳出了舱门。由于风大,失去重心的身体在风雪中摇摇欲坠。垂直身体、稳住重心,王刚滑到了陡崖顶上。

  按理说,王刚下来后应该警戒,因为第一个索降的人很有可能挨枪子。但王刚为了绳子不晃,把一端缠在腰上,紧紧拽住半蹲在地上。见状,6名特战队员如离弦之箭,嗖嗖滑了下来。

  “看我的!”对支队官兵来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无形的激励。用王刚的话说,如果党员干部不以身作则,打胜仗就是一句空话,战斗力提升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去年,王刚上任某支队支队长。在随后的军事训练动员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我哪个训练课目不合格,你们所有的课目都可以不合格!”有人觉得支队长是在烧“三把火”,但接下来的几件事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王刚的看法。

  射击考核中,工兵中队战士蔡旭明老是打不好,以枪不行为由和中队干部辩解。王刚二话没说,拿起小蔡的枪,瞄准击发,枪响靶落,5发子弹48环;还有一次,王刚看到一名班长给新兵做器械示范很不标准,他走到器械场,大家以为他会批评那名班长。谁知,他从一练习到五练习都做了一遍示范,把新兵惊得目瞪口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王刚的感召下,支队涌现出了王一杰、杜云、杨锁、张林林等一大批反恐英雄。任职不到一年时间,支队的各项训练打了翻身仗,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达标单位”。

  “看我的!”成了支队官兵的口头禅。如今,训练当标兵、反恐当尖刀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支队政委李钧祥告诉记者:“来支队任职前,我一直在执勤支队工作,对军事技能没太在意,和支队长搭档后才知道了差距,到支队才半年时间,我就瘦了十几斤,是支队长点燃了我们练兵打仗的烽火。”

  “砰、砰砰!”“小心,卧倒!”一次战斗中,王刚带领特战队员搜索一山坡时,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王刚在提醒队友的同时下了死命令:你们只能跟在我身后,任何人不能超过我!

  清脆的枪声此起彼伏,嗖嗖的子弹令人心惊胆颤。王刚始终匍匐在队列的最前面。到达事发地域后,他第一个冲向山洞,第一个近身投掷催泪弹,而队友们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

  回想起那场战斗,特勤中队代理排长王永强感慨地说:“有这样的领导带我们上战场,即便粉身碎骨,我们也心甘情愿。”

  率先垂范犹如一道无声命令,比有声命令更能让战士信服,更能带动士气。这些年来,王刚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学习上,他刻苦勤奋,自觉做到比战士先学一步;在训练上,他勇于争先,做到能力素质比战士更全面一点;在完成任务上,他冲在前、抢在先,做到敬业奉献比战士更投入一些。

  作为党员,他把党的事业举过头顶,把自己的困难踩在脚下——

  在赤子奉献中书写忠诚

  王刚出生在南疆,这里是八路军120师359旅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地方,《南泥湾》歌曲、革命前辈转战南北的故事,就像高原阳光一样温暖着他、激励着他,那时他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

  19岁那年,王刚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放弃当国家运动员的机会,毫不犹豫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梦想像革命先烈一样,保护边疆的稳定。谁料,新兵下连后,中队安排他当炊事员。这对一心想当特战尖兵的王刚来说,是一记重创。但他没有气馁,每天提前1小时起床练体能、练技能。

  曾有人劝他,何必这样折磨自己呢?王刚不屑一顾地说:“当兵就要当一个能打仗的兵。”这个理由既简洁,却又让人无法拒绝。在年终的考核中,他一举夺得5000米武装越野、固定目标射击、400米障碍、摔擒等6个课目第一。中队于是把他调回战斗班,在新的岗位上,王刚更加刻苦训练,一直保持着多个训练课目的纪录。

  当兵第三年,王刚当上代理排长;第四年,因素质全面过硬提干。此时,王刚23岁,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只刚刚起飞的雏鹰,已拥有了一双搏击长空的翅膀。

  王刚说,是党和军队托起我高飞的梦想。在王刚的记忆中,25年前的那一幕,至今难忘。

  他与刚刚授衔的新兵一起,紧握右拳,面向军旗庄严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

  这是王刚人生中第一次庄重宣誓,那一刻,他有一种快要燃烧起来的感觉。那个晚上,王刚把这段并不长的誓词,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日记本上。也许,当年的他并不完全理解这段誓词的全部内涵,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士兵从此树立起自己最朴素的信仰和价值观:忠诚和使命!

  2006年至2009年,王刚先后有3次机会调到总队机关,但他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南疆。他说,我的根在南疆,我的职责和使命在反恐一线。

  2010年,王刚正在搞军事演习,突然接到母亲病逝的噩耗。那个爱他、疼他,一直以他为荣的妈妈,走了……

  爱人清楚地记得,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在口袋里装了一张黑白照。弥留之际,她摸出照片给她说,你们看看,这是王刚100天的照片……

  临终前,老人特别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王刚连夜租车赶回家时,母亲已被送往殡仪馆。而四个月前,父亲去世时,王刚正在天津参加培训,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王刚把自己一个人关进卫生间,爱人进去后看到,王刚坐在马桶盖子上,热泪长流。这里的眼泪一言难尽。

  你陪我长大,我却没能见你最后一面。所谓忠孝难两全,最痛不过如此。王刚默默地吞咽了所有的痛楚。尽管,他从不畏惧战场,但远在他乡的亲人最割舍不下。

  儿子快10岁了,王刚没有参加过家长会,和妻子的团聚也是屈指可数,两人从认识到结婚10多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每天通一个电话是最大的慰藉。

  去年大年三十,爱人带着儿子赶到驻地,想和王刚一家三口过个团圆年。谁料这天,当地发生了一起暴恐事件,包好的饺子,放了一整夜,王刚都没有回来。大年初一,爱人带着孩子又回了喀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欣喜于王刚带给我们的安宁和感动,却无法体会战场下他的悲欢离合,但他就那样咬牙走过来了,在反恐维稳战场上立起了忠诚勇毅、能打胜仗的好样子。

  作为军人,战场上是反恐勇士,群众中是人民卫士——

  在爱疆为民中守护安宁

  王刚44年从未离开南疆,这片土地成就了他的光荣与梦想。老乡们亲切地称他“兵巴郎”,他也把一腔挚爱献给了各族群众。

  初夏的一天,轻风拂面。王刚带着几个战士来到了距离营区几十公里外的阿依库勒镇恰其村,这里有几家贫困户是支队多年的“亲戚”。

  77岁的拜克热家在村头。听说王刚来了,原本躺在床上的拜克热挣扎着起来,艰难地柱着拐杖走到院子里,握着王刚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身旁身体瘦弱的老伴热情地招呼战士们。原来老人的3个孩子都已成家,却无力赡养两位老人。王刚得知后主动认了这门“亲戚”,经常送米送面送油,帮他们打理核桃地、整修院落、修理棚圈。拜克热热泪盈眶地说:“这些年,如果没有你们帮助,我的日子早过不下去了。”妻子忙从屋里端出刚刚煮的鸡蛋,硬往王刚的手里塞。

  麦尔亚木家在村尾。偌大的院子俨然变成了小型工地,女主人的大儿子今年要结婚,正在盖房子。听说王刚和战士要来,麦尔亚木一大早就沏了奶茶,在家等候。10年前,丈夫去世,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儿子,生活陷入贫困,于是三支队又多了个“亲戚”。

  “2019年,村上盖富民安居房,自己要拿出3万多元,支队的战士给我捐了1万元。他们一年来好几次,每次都问我有什么困难,给我帮助,像亲戚一样。”麦尔亚木对记者说,“去年夏天,王支队长来了,我刚好出门了,心里特别遗憾。以后几天,只要听到门外有动静,我就赶紧跑出来,看看是不是他来了。”

  王刚和支队官兵的帮扶让麦尔亚木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她除了和儿子打理自己家的20亩地,还经常出去给别人打工,日子过得好了很多。

  麦尔亚木和王刚亲切地拉起了家常,她14岁的小儿子阿不都克里木安静地坐在一旁,这个聋哑男孩虽然不会说话,却用质朴亲切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王刚。告别时,这个腼腆的男孩子突然爆发“惊人之举”,给王刚来了一个“熊抱”。

  说到帮助贫困老乡的事,王刚忆起了小时候:“我家邻居就是维吾尔族老乡,他家炖了羊肉、做了揪片子汤饭常常送过来;我家包了饺子,妈妈也让我端一盘送过去。从来不分彼此,特别亲。”

  童年的经历,让王刚把各族老乡当作了亲人。在特勤中队当中队长时,当时才20多岁的王刚认识了阿娜依一家,得知她儿子常年卧病在床,一个女儿离婚后又回到这里,家里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穷得家徒四壁。王刚亲眼看到阿娜依的孙子孙女为抢一块包谷馕又打又闹,不由得心酸。他真诚地说:“大娘,以后你就当我是你的亲儿子,我们一起照顾这个家。”此后,王刚经常在节假日给阿娜依送米送面送油送煤,为她的孙子孙女送来学习用品。他还常常带战友过来,帮着阿娜依一家种果树、修棚圈,教他们养鸡养鸽子。

  如今,阿娜依大娘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孙子孙女都长大了,有了幸福的家庭。这两年,70多岁的阿娜依大娘患了老年痴呆症,家里的人谁都不认识了,可是王刚去看她,她不仅认得这个“儿子”,还能够立刻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

  在反恐战场上,赢得了百姓,就赢得了胜利。在那次高苗地捕歼战斗中,王刚带领官兵之所以能快速取胜,就离不开当地百姓的配合。当时,王刚带着特勤中队已经连续搜索了几天,全无结果。一天中午,一位维吾尔族老大娘来通风报信,说早晨有个神情慌张的人跑来跟她要了几个馕,就钻进玉米地了。老大娘觉得这个人有点面熟,出门一看,电线杆上贴的通缉令上就有这个人。获悉这一重要情报,王刚立刻带着官兵对2米多高茂密的玉米地展开搜索,果然发现了暴恐分子的行踪,并一举将其擒获。

  每一次的反恐战斗都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王刚动容地说:高原山地围剿战斗中,当地的农牧民帮了大忙。他们比我们熟悉山里的沟沟坎坎,主动给我们当向导。在暴徒可能逃跑的路口,上千牧民和我们的战士一起整夜整夜守着,山里那么冷的天气,老乡们点着火,裹着毡子,却从无怨言。

  大地无言,山水有情。“兵巴郎”的爱不仅感动着乡亲,更被深深地镌刻在天山南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1256976.html

相关阅读:刘德华:给世界一个微笑
西安东盛集团郭家学的励志奋斗故事
盖茨: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这三件事
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史立荣
“八一勋章”候选人王刚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