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荣誉的企业家;一个靠1400元下海的人,却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一个凭借“雕虫小技”的木匠,却完成了从雕刻艺术到雕刻人生的转变。张果喜,江西果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让大家的思绪在敬意和疑惑之间来回游走:他是如何做到的?
1973年,还是一个小木匠的他靠一只樟木箱和变卖祖房的1400元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1993年,他与星星有个“约会”: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028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成为中国企业家中摘“星”第一人。2002年,他的资产总额达到1.5亿美元,在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名列42,其实他已经接连四年“登陆”此榜了。如今,他建立起了“稻田上的帝国”,他的木雕产品在日本市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投资领域也向旅游、电机、渔业等领域扩展。
张果喜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确实,在余江县提到张果喜,无人不晓。1952年出生的他,说话痛快、不乏幽默,走起路来一阵风。看到他,记者脑子里就“反射”出樊哙的模样:粗豪中透着精细,勇猛而不失果敢。
张氏妙语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不同寻常的创业历程。作为中国最早敢吃“螃蟹”的创业者,张果喜的创业历程长达30多年。期间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坎坷历程,他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精装版”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在江西余江,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张氏妙语”。
“要吃饭的跟我来!”1973年9月,眼见邓埠镇农具修造所摇摇欲坠、濒临倒闭,年仅20岁、身为车间主任的张果喜以这样简单质朴而富有锐气的话语,鼓动了21个同事。他跑回乡下把祖屋卖掉,用所得的1400元开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
“赚钱要滴水不漏,花钱要慷慨大方。”如果把它理解为是富了的张果喜“摆谱”,那就错了。在张果喜赚到第一个100万元时,他拿出了其中的22万元,为当地中学扩建校舍。自此,事业日益做大的张果喜,在社会公益事业上陆续投入了2000多万元。
“要清楚自己能吃几碗饭!”这是张果喜经常感慨的话。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张果喜经常告诫自己:富不骄,穷不馁。不忘本色的张果喜,既能和世界富豪觥筹交错,也能卷起袖子坐下来,和一干“穷朋友”喝自己配制的果喜秘酒。因为豪爽好交,张果喜的朋友很多,遍及各个层次、各行各业。
“做企业要讲政治!”张果喜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经常说:我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受益者。在果喜集团,每星期的二、四、六晚上,是企业党员思想学习的“法定”时间。果喜集团没有公共关系部,执行该职能的是党办。在一个私营企业,这并不多见。
乡土情结很重的张果喜,一直将自己的总部设在偏僻的余江。面对不理解的人,他反问:现在别人都争先恐后地往江西跑,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企业,干吗要离开?
张果喜用通俗的话,讲通俗的道理,做出很多人想得到却很难做到的事情。
1984年以来,张果喜获得全省及国家级荣誉200多项,并担任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理事长。
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善于取舍的智慧,让张果喜在商海中纵横捭阖。
由“湖”到“海”的转变
从一只雕花樟木箱开始,张果喜的“出口木雕漆器”逐渐做大做强,直至建立起了他的“木雕王国”,现在,日本的漆器佛龛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张果喜的产品。
先富起来的张果喜从没有收手做个“富家翁”的想法。他说:“来世间一趟,就要看看自己究竟能干多大的事。”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找饭吃,求生存,那么,张果喜从199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创业”
,意义早已不同于此。张果喜说,之所以提出二次创业,是为了改革旧的体制与生产模式,促使企业向现代化管理和生产的科学化发展,跻身高新技术产业。他先后投资5亿多元进入化工发泡材料行业、酒店旅游、汽车小饰件等行业。
在海南尚未让人看好之前,1988年,张果喜就跑到海南“圈地”,1994年决定兴建酒店。19 96年,由于国家经济调控,海南热突然降温。张果喜没有犹豫,将进行了一半的工程施工停下来。静观两年多,直到认为时机成熟了,张果喜才再次“上马”。现在的三亚果喜酒店,日进斗金,成为张果喜事业大厦的重要一部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别人紧缩银根,张果喜却在佛龛生意不景气的时候挥师疾进,加紧建设新的生产线,最终在经济复苏时进一步抢占了市场。
招数怪异、出手敏捷—竞争对手们很难揣测出果喜集团的行动步骤。因此,张果喜总是抢在了别人的前头。
实践证明,二次创业让果喜集团成功地超越了自我,到今天,二次创业正进入全面收获期。
这时,张果喜已将目标盯在了从美国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项目—稀土永磁无刷无槽直流电机,这种产品广泛运用于铁路、汽车、家电等数十个行业领域,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世界此类产品的年销售额在数万亿美金以上,而果喜集团的产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打入国际市场,目前这一产业已成了果喜集团发展的重点项目。
张果喜对记者总结了他两次创业的关系:“因为第一次创业产业局限相对窄,好比是‘湖’,湖虽大,仍然有边;随着产业的多元化,第二次创业可以说是‘江’,开始走得更远做得更大;而现在,二次创业正全面进入成熟期与收获期,果喜集团产业化也渐入佳境,这时又好比是‘海’,我希望把事业做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富得早”还要“永不倒”
细心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和张果喜同时代的一批“著名企业家”,很多早已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所淹没。据有关部门权威调查,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零7个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张果喜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认为,民营企业要做得强一点,寿命长一点,一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做生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提倡‘先做后学’,在实践中摸索。这些年来做企业,我总结了一个规律,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具备五个力:情报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实施力。情报力就是信息,要从四面八方调查、获取信息,包括与朋友聊天、出国考察、参加商务活动等。听到以后,想象分析这消息是否真实,如果是真的,就要判断这项目能不能搞,可行性有多大?然后就要进行决策,这时候基本上八九不离十,最后就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全部上。”
目前,整个果喜集团有3000多名员工,其中有不少是张果喜的亲戚。果喜集团算不算一个家族式企业呢?对此,张果喜认为,“在果喜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中有四、五个人确实是我的亲属,但这完全是按现代式管理机制来操作的,果喜集团不是家族式企业。即便是家族企业,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要,本着任人惟贤而不是任人惟亲的原则来选聘人才的。”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张果喜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但其实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张果喜也有过失败。引进发泡材料生产线的初期,张果喜把生产线放在了老家余江县,1995年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亏了400多万。第二年他马上调整产业区域,分别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业密集和发达地区。一年后就产生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这次经验教训让张果喜意识到生产项目的成败与区域条件有密切关联,有了好的项目,还必须放在好的地区发展。
张果喜坦言,“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还有一个根本因素,作为知名企业老总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特别关注,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要与员工和老百姓保持亲一点再亲一点的融洽关系。此外,我在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地方与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
张果喜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打了个比方,钱就像是一池塘的水,满满的不外流会发臭,路人经过这个池塘会绕道走,这就是人的品质问题,有钱人如果太抠了,让人惹不起躲得起。反而,大口进小口出,池塘的水就会保持干净、清澈,这样才有人到水塘边来走走。他说,做人不合格,做生意也不可能成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1332593.html
相关阅读:西安东盛集团郭家学的励志奋斗故事
刘德华:给世界一个微笑
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史立荣
“八一勋章”候选人王刚的励志故事
盖茨: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