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齐国的富强,全赖其力。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有很多人还不以为然。孔子曾经说他,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左衽了,就是已经变成向北方少数民族一样的装束了。然而,到管仲死的时候,齐桓公让他推荐一个相国,他竟然推荐不出来。不仅如此,齐国朝廷竟然是小人当道,污浊横流,一代雄主齐桓公竟然被活活地饿死在宫中。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望,询问谁可以接替相位,管仲遍视朝中,竟然没有人可用,于是只好把皮球踢还给桓公,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国君。”齐桓公只好自己说:“我想任用鲍叔牙,你看怎么样?”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继续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说:“卫国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曲奉于国君十五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如何能够忠诚于国君您?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俯就国君,他心中所求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该疏远这样的人,更不能任为相国之职。”齐桓公又说:“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么样?他宁愿自残身体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说:“是人无不爱惜其身,自残其身来侍奉您,这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爱惜您呢?请国君务必要远离这三个小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这就是著名的管仲病榻论相。不久管仲病逝,接替他的公孙隰朋、鲍叔牙也不久死去。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二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就把宫门堵塞,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也不给齐桓公送食物,齐桓公竟然活活饿死。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攻击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了两月之久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那么,管仲死后,齐国为什么死后没有人才可用呢?
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初,管仲同时向齐桓公推荐过五个人,并把它们的长处一一列举了出来。他们是公孙隰朋、王子成父、宾胥无、宁戚和鲍叔牙。并说:“公孙隰朋长于辩辞,可以担任大司行、王子成父长于征战,可以担任大司马;宾胥无长于刑律,可以担任大司理、宁戚长于农业,可以担任大司田、鲍叔牙敢于直言,可以担任谏议官。”这些人都在霸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能。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君主荒唐、国家平庸的齐国能够产生人才,而称霸一时的齐国反而没有人才了吗?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也是管仲等人长期占居高位,限制了齐国人才的发展,而他们又不注意培养、发现和选拔人才。在管仲那个时代,爵位是世袭继承制,官位也是相当程度地世袭继承,如果不让他人染指,让自己的儿子出来执政可以吗?就像赵魏两国,从晋文公元年(前636)开始他们进入执政高层,到晋烈公十九年(前401)两家被周烈王封为诸侯,二百多年间,几乎每一代都有能胜大任之人。看起来,管仲等人他们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可用之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根本原因在于,齐国君臣是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齐桓公有了管仲,从此只当“甩手掌柜的”;管仲只对齐桓公一人负责,不计两人身后之事。随着事业的成功和霸业的形成,他们已经由改革变成保守。纵观管仲执政后,并没有再做过大的改革事项。这也符合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改革者在初期往往具有开拓精神,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不拘一格,一旦成功,他们就会只想到保住改革成果而患得患失,看人的眼光也不再是远大和宽阔。管仲建议齐桓公远离那三个小人这当然没错,可是他建议的那个公孙隰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四十年前这个人就和他一起执政,这个人该是多大年龄?管仲的保守还表现在,他可以改革齐国的行政、兵役、军队建制、土地税收和官吏管理制度,却绝不允许改变一种秩序。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的弟弟和戎人、翟人合谋侵周,齐桓公派管仲到周去为双方讲和,周王想用上卿的礼节接待他,管仲坚决不从,经过再三谦让,才接受了以下卿之礼拜见天子。这是因为,在齐国,上卿是高、国两氏。
但是,管仲对于权力是绝对不会放手的。齐桓公曾经问他,说自己有两大毛病,好田猎和好色,这会不会危害霸业?管仲说,只要知道谁是贤者,知道了贤者就任用,任用了就信任到底,且不再任用小人就可以了。由此,他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齐桓公也从此不再过问杂务事。有人要信任,有人给信任,事业又基本上顺风顺水,谁还会想到将来以后怎么办?尤其是管仲,他只要君主的这种信任,忘记了他曾经说过的要君主远离小人的话,一味看君主的好恶办事,对于一些不好的小人不加驱逐。当齐桓公提出,易牙、开方、竖刁平常为什么没有听他说起时,他竟然说他在位能加以限制,完全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身后的做法。齐国成就了霸业,君主和相国都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他们在享受尊荣的同时,看人的标准也不同了,强盛的齐国不可能没有人才,只是这个时候,即便是齐国有人才,但他们不能被置于囊中,有人才也难以脱颖而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00473.html
相关阅读:臧文仲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鲁国的传奇寡妇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