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说完了战国美人,自然要讲一讲战国名将的故事,而名将的事迹是和大大小小的战争分不开的。本来么,战国战国,没有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混战,怎么叫战国时期呢?

说起战国名将,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后人便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咱们好像特别喜欢“四大”这种称谓,四大美人、四大名将、四大名捕、四大名旦、四大家族、四大天王、四大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此处省略八十字…)

但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当然不止这四个人,作者会为列位看官细细道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期说的是有“人屠”之称的秦国将领,武安君白起。

看绰号就知道白起不是个善茬,杀多少人才能被称为“人屠”呢?光史记里就记录了足足有九十来万之多,相当于三个南京大屠杀。如果史记的数据可靠的话,按战国时期大约两三千万的人口总量来算,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了。

那白起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人屠”的呢?背后又有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列位看官还记得美人心计中所讲的宣太后的故事吗?(读者起哄:白起跟宣太后有什么关系?作者你不要废话!作者:ok,ok,了解了解,我尽量短话长说。)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就是白起侍奉的主子,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就是白起的伯乐,保举白起成为秦军主将,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这是史记中关于白起杀敌有具体数字的第一次记述。

之后白起升任大良造,再次攻魏,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大良造这个官爵可不是什么弼马温的级别,秦国的军功爵制分二十级,二十级为最高,大良造为第十六级。这个官爵高则高已,却不甚吉祥,五马分尸的商鞅也曾经是大良造,似乎预示着白起的结局不会善终。

白起接着又是攻赵,斩首三万(相比后面的伤亡数字,赵国这次还算是损失极小的了);攻楚,不但夺取城池,还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王逃亡,而郢都直接成了秦国的南郡。根据水经注记载,白起在进攻楚国鄢城时,将鄢城附近的河水筑堤拦截,再修渠引至城内,开渠灌城,城内军民淹死者数十万人,如果此记录属实,那么白起领军屠戮的人数又要大大增加了。白起大败楚国的军功使其加封为武安君,但这武安君并非秦国专有,别的诸侯国也有,六国大封相的苏秦和赵国名将李牧就都被封过赵武安君。只是这武安君也不甚吉祥,苏秦是被人刺杀而死,白起和李牧么,会慢慢讲到,作者先卖个关子,反正不是善终就对了。

武安君白起继续勤勤恳恳地做着他战争机器的工作。跟魏国打,斩首十三万;跟赵国打,“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就是淹死赵卒两万人;攻韩,斩首五万。

以上这些杀敌数字还只是热身,真正让白起在历史上留下令人胆寒的恶名的,要数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本来秦国是想要韩国的上党这块地方,韩国上层知道打不过秦国,都准备献地了,但是上党的地方官咽不下这口气,就鼓动老百姓说,咱们情愿投靠赵国也不愿投秦国(好歹韩赵都是三晋土地,乡里乡亲的),而且咱们投了赵国,秦国必定攻打赵国,赵韩势必联手抗秦,能打败秦国也说不定。说干就干,派出使者通知赵王,愿意连人带地投靠赵国。赵王找大臣一商议,毕竟好大一块地呀,以前要想得到别人的土地,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打仗,现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大便宜不捡白不捡哪。捡了便宜引来秦国那条恶狼可怎么办?咱赵国还有廉颇,应该无妨吧,好,这块地咱要了。

韩赵两国在手续上完成了上党的交割,但是秦国才不管你什么手续不手续的,一个字,打,上党实际上被秦国占领。上党的老百姓陆陆续续往赵国跑,那是自然的,手续上上党归赵国了,赵国有义务掩护“撤侨”,于是廉颇驻守的长平成了接纳上党难民的地方。秦国开始攻打长平,这时候两国打仗的还是廉颇和王?,互有胜负,秦军赢面略微大些,后来无论秦军如何挑衅,廉颇干脆坚守不再出战了。

对方龟缩坚守,相持不下年余,这仗怎么打?战争从来都不单单是阵地上的交锋,而是比拼两国的综合国力,包括外交情报系统的反应。秦国早已耳闻赵王不满廉颇坚守不战,放出风声:廉颇这老小子只知道躲,我们根本就不怕,我们最怕的是你们赵国的赵括,赵括是谁呀,曾经在阏与大破我们秦军的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虎父无犬子,赵括要是领军,才是我们秦国的劫难。赵王果真钻进了秦国人下的套,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下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这个上当的赵王是哪一个?赵孝成王,他妈妈是美人心计中讲到的“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君亦无恙耶”的赵威后。

赵国换了主将,秦国也换,上场的选手是武安君白起。一边是熟读兵书但实际上没有临敌经验的愣头青,一边是横扫东方诸侯,陆陆续续杀了四十七万人的“人屠”,这仗列位看官押哪边赢?

当时秦赵都几乎是举国出动,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差不多的,秦国就算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略强,但客场作战,后勤物资供应的保障不如赵国;反观赵国,是自卫反击战,特别是已经吃了亏的情况下赵王进行全国总动员,同仇敌忾,主场作战,物资供应比秦国远路而来要有保障。如果赵王沉住气,信任廉颇,大笔一挥写篇《论持久战》,再呼吁合纵争取国际支援,纵使最后仍然免不了失败,但也会让秦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历史没有如果。

先不论功过是非,单说这场仗,白起打得漂亮。诈败诱敌出击,用部分兵力绝赵军后路、堵截援兵,再用极少数兵力分割穿插赵军主力,最后将赵军压缩合围,断其粮道。赵王直到赵军被合围才想起来呼吁诸侯合纵抗秦,为时已晚。被围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军心涣散、相杀而食,数次突围未果,主将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最终群龙无首的赵军缴械投降。

说起赵括,人们都只道他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这么讲虽然也没错,但是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造就的。从赵王、支持接受上党唯利是图的平原君等大臣,都觉得可以与秦国一战,盲目乐观;而情报系统的失灵,不知己知彼(秦军换主将是严格保密的,“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外交系统的失策,先与秦国议和而不是呼吁诸侯合纵抗秦;临阵换将导致的军心不稳(廉颇在军中多年的威望是赵括不能望其项背的;反之秦国换将,换的是军功最著的白起,无人不服),这些都是赵国失败的深层原因。赵括也不愧是出身将门,秦国并没有很轻易地获胜,史记中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括在山穷水尽之时也没有投降,而是突围身死,算是个有节操的,只是他没有料到秦国对待赵国降兵的手段。

史记中说白起将赵国四十五万降卒坑杀了,对于这个数字现在有些争论,有说赵国兵力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有说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前后后加起来是有可能到这个数的;也有说坑杀的人中可能包括上党的平民;坑杀也不一定是活埋,也可能是先杀了再埋。总之战国策中是这么形容的“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白起为什么杀这么多人?秦国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来作为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这是其一;秦人华戎混杂,民风尚武彪悍,这是其二;那么多降卒,放回去又是抗秦的有生力量,带回秦国,哪来的土地和粮食安置?这是其三。有人把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和南京大屠杀相提并论,作者不能作出武断评论,但作者提两点:一,战国时期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蒙昧时期,而日军侵华时现代国际社会已初具雏形,关于战俘和平民的安置已有相关的国际法;二,长平之战的死亡的赵国人大部分人身份是士兵,死于南京大屠杀的人大部分是平民。

再来说说长平之战后的事情。事后秦国本可趁势一举拿下赵国,但是却由于秦相范雎的主张,接收了赵国割地议和,大概范雎是怕白起灭了赵国功劳会远远大于自己。于是白起和范雎有了嫌隙。后来赵国并未如约割地,秦国还是得伐赵,此时白起在病中劝说秦王暂缓,毕竟赵国吸取教训与诸侯合纵,而经过长平的创痛,赵国人空前团结,秦王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反而派王陵攻赵,结果失败。白起病愈时,秦王仍然想让他领兵伐赵,白起是这么说的:在长平之战后我们没有趁赵国空虚而一鼓作气灭赵,反而等到赵国缓过气来再打,一来人家积极生产备战,二来人家四处结盟取得国际支持,三来赵国民间同仇敌忾而我们秦国军队却有骄傲自满的苗头,我看不出我们现在有可以顺利灭掉赵国的实力。于是白起称病不出。

秦王心想,没有你白起,我秦国就不能灭赵么,我偏要让你看看我怎么灭的赵国。王陵失败了,秦王就派王?代替,直逼邯郸,此时楚国和魏国都派军队救赵,信陵君委托如姬窃符救赵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此时,秦国久攻不下,多有伤亡。

本来白起好好称病,也不会有什么事,偏要逞强:看吧看吧,我怎么说来着,让大王你不要此时伐赵,你偏不听,你看结果怎么样,一切如我所料。秦王大怒,亲自强制白起统兵,白起还是坚持己见,说:大王你放弃吧,养精蓄锐了再说吧,何必较真呢真是的。杠上了的君臣不欢而散,随即白起被罢官,驱逐出咸阳,因身体不好没有立即动身。过了三个月,秦军前线失利的战报一一传来,秦王更加恼怒,勒令白起立即滚蛋。他动身还没走多远,就被背后捅刀子的范雎参了一本:这小子被贬之后天天口出怨言,大王明察。白起看到秦王赐自尽的宝剑时,问了一句话:“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随即自问自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之,是足以死。”于是一代悍将自刎而死。

--------------------------------------------------------

我是剧透分割线

既然中国人喜好四大,那不如就先把战国四大名将一个一个讲过来咯,讲完了四大,再讲点别的战国军事名家。

如果你喜欢作者写的东西,或者对作者时不时发作的无节操叹为观止,下面是作者的微信转账二维码,请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用实际行动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61641.html

相关阅读:臧文仲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鲁国的传奇寡妇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