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是周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最初的郑国建在郐国和东虢国之间。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郑武公即位,与晋侯一起保周平王将都城从西安迁到洛阳。公元前765年,郑国随之东迁到现在的位置,始称新郑。先后有18位郑国国君在这里建都,历时390年。
据《周礼》、《左传》等史书记载,当时的埋葬制度,只有侯级以上贵族才能使用有墓道的墓葬和多重的棺椁。按爵位,郑国国君在“公、侯、伯、子、男”的排序中是伯一级的贵族,是不够级别享用的。以前发现的郑国国君级大墓,都不带墓道。但这次发现的“中”字型大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郑国墓葬中最大的,也是迄今为止所有郑国墓葬中第一例有墓道的。看来,郑国国君是不守规矩的。
以前,专家认为1号车马坑是更早挖掘的1号墓葬的陪葬坑,现在,从位置关系判断,他们更怀疑1号车马坑是“中”字型大墓的陪葬坑。而且,3号车马坑也可能是“中”字型大墓的陪葬坑。这样,两个车马坑中的车再加上两条墓道中的车,数量有上百辆之多。虽然郑国时称“千乘之国”,即全国有1000辆马车,死一个国君就埋下这么多车也太穷奢极侈了。专家说,车数这么多,很可能是这位国君死后,其他诸侯国国君送的礼,是“诸侯会葬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57431.html
相关阅读: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臧文仲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鲁国的传奇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