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佳木斯市志》主编富宏博在研究查找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佳木斯地区活动的历史依据。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潘跃,原题:黑土地上的抗战奇兵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岁月的流逝却无法淡化人们的记忆。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佳木斯,寻找7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抗战故事。在东北三江平原活跃着一支抗战奇兵,穿梭在中国东北和苏联远东之间,架起中苏反法西斯战争的桥梁,以血的代价提供精准情报,配合苏军仅用7天时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全东北。
历史翻回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三江平原。三江地区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发源地和主战场。从1936年4月起,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毒辣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企图通过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无人区等方式,隔断抗联与当地群众的联系,以达到让抗联失去唯一的给养源而自消自灭的目的。战斗、饥饿、寒冷……抗联部队人数锐减,到1940年只剩下不到1000人。为保存抗日火种,部分东北抗日联军主力先后撤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由此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中国第一支特种部队配合苏军解放大东北的故事。
(一)
“1940年以后,根据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共识,东北抗日联军在三江、吉东、南满的部队先后撤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佳木斯市志》主编富宏博告诉记者。
富宏博介绍,苏军在哈巴罗夫斯克和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开辟了两个驻屯所,专门接纳过境的抗联部队。苏军提供的面包、土豆、牛肉等食品,让饥寒交迫的抗联战士很快恢复了体力,开始进行射击、刺杀、单兵作战等军事训练。
身在苏联的抗联将士心里放不下那片被日寇铁蹄践踏的黑土地,不断派出小分队返回东北进行战斗。
富宏博打开相关资料,指着用红笔画的标记说,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闪电进攻。日本法西斯也加紧了对苏作战的准备,关东军将总兵力由原来的40万猛增至70万。苏军不得不考虑准备两线作战,而侦察日军部署、动向,就成为远东苏军的当务之急,当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要求派小部队返回东北时,苏军表示赞同,并要求抗联担负起对日军侦察的任务。
(二)
抗联小部队的侦察重点是日伪军的驻军兵力部署、军事建筑、道路交通、通信联络等情况,重点侦察区域是57个战略要点。在完成侦察任务的同时,抗联小部队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不失时机地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予敌以重创。
“敌气森森日月昏,关东父老盼联军。一声爆炸山河动,处处争颂王效明。”这是当年流传在佳木斯孟家岗一带的一首诗歌,说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支队支队长王效明率部炸毁日军军列的故事。
王民讲起父亲王效明的故事。1941年夏末,根据佳木斯地下党提供的情报,日军在图(图们)佳(佳木斯)铁路线上抽调500余人乘坐军列到大连,支援日军南下太平洋战场。王效明得知这个情报后,带领小分队在铁路沿线两侧山势陡峭的孟家岗58号桥设伏。他们把从苏联带回来的烈性炸药埋在铁路上,自己隐蔽在两侧战壕里。在埋伏了一天多后,日军的军列终于开过来了。只听一声巨响,7节军列全部飞上了天,毙伤500多名日军,而我军无一人伤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38211.html
相关阅读: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