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魏、齐在战国前期的争霸及合纵、连横运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魏、齐在战国前期的争霸  战国前期的政局,仍是继春秋时期的争霸局势。周天子的旗帜还在被利用。像魏惠王就曾“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还是一心打算坐霸主的交椅。

  战国初年虽然七雄并立,但其中秦受阻于三晋不能东进。南方的楚国地盘最大,却因改革不彻底而国力不强。北方的燕国刚开始发展,中山国不久又被魏国灭掉。三晋中只有魏国改革较彻底,国力强大。东方的齐国在齐威王实施改革后,也强大了起来。因此,在战国前期,魏、齐两国的争霸斗争,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事件。

  (一)魏文侯、武侯创霸业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但战国以后,晋国一分为三,当然三国的国力都不如前。三国如能联合起来,仍然是最强的一股势力。魏文侯、武侯正是奉行的这一政策,联合韩、赵,成为事实上的霸主。《战国策?魏策一》“韩赵相难”篇记载,韩、赵两国互相为敌,韩国向魏国借兵攻赵,魏文侯说:“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国也向魏国借兵攻韩国,魏文侯对赵国使者也说:“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两国都未能得到魏国的军事支持。事后两国都意识到这是魏文侯在调解他们间的矛盾,“皆朝魏”①,同魏国和好。

  在战国初年的三晋中,魏国发展最快,国力最强。

  魏国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得到今晋南原晋国的基本部分领土。国君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又广泛招揽人才,依靠新兴的“士”阶层进行统治。他尊崇当时的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一时间人才纷纷趋向魏国,如李悝、翟璜、翟角、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赵苍唐等当时第一流的人才,都先后在魏国做事。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令,都很有治绩。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前面已指出。而西门豹为邺令,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邺地,使魏国的河内郡成为富饶的粮仓②。魏文侯在当时率先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重用士出身的一批人才,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魏国富强起来,成为头等强国。

  魏国西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秦国从春秋时期以来,无日不打算向东扩展势力。秦国向东进,第一个对手就是魏国。魏国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距西方的秦国不远。所以魏国首先要制服秦国。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在郑(今陕西华县)地打败秦国。次年,“令公子击攻秦,围繁庞(今陕西韩城),出其民。”③文侯三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西南,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次年,魏再次西攻秦,“筑■阳,合阳”④。■阳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合阳在今陕西合阳县西。是魏经过多年与秦的战争,攻占了秦的河西地,设置西河郡,派吴起为西河郡守,致使“秦兵不敢东向”①。秦国以此为莫大的耻辱,后来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对此还耿耿于怀,说:“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西部对秦的战事取得胜利后,又向北攻占中山国。魏文侯三十八年,命乐羊为将攻中山国,3年才攻下。魏派太子击镇守,赵苍唐为傅,协助太子击。中山与魏之间,有赵国相隔,魏伐中山,必须得到赵国的同意,才能借道往攻伐,可见赵、魏当时的关系是很亲密的。攻中山的胜利,不但显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同时表示出了魏、赵的联合关系。

  魏文侯时期,魏国对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也取得了胜利。魏文侯四十一年、四十二年间,以翟角为将,联合韩、赵攻击齐国。在龙泽(齐国地名,地望不详)打败齐军,攻破齐国的长城③。这场战争《■羌钟》铭文中记载说“廿有再祀”,“率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廿有再祀”指周烈王二十二年,晋烈公十二年,即公元前404年,当魏文侯四十二年④。 历史

  在东边胜齐国后,三晋又向南攻击楚国。魏文侯四十六年,魏国率领韩、赵军伐楚,打到乘丘(楚地,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⑤。魏武侯三年(公元前393年),楚国伐韩国,夺取韩的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五年,三晋伐楚,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史记?索隐》称“当在大梁之西”)。其后,魏国又夺取楚国的鲁阳(今河南鲁山县)①。是魏国领土西已跨过黄河,南部占有鲁阳,直扣楚国申息地区的大门。东边占有大梁,发展到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为以后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

  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巨大胜利,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像东方的齐国,也还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成为合法的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氏迁齐康公于海上后,田和与魏武侯在浊泽(在今河南禹县东北)相会,“求为诸侯”。魏武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可见周天子和诸侯皆听从魏国的意见。  (二)魏惠王“逢泽”会诸侯及朝天子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名■。魏武侯在位26年,于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时年已30岁。魏惠王在其父死时,与其弟公仲绶争位。这时韩、赵两国在公孙颀的策划下,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但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绶,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韩国不高兴,就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结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国没有被分为两个小国。由这一件事可见,三晋的联合,以魏为盟主的关系已开始破裂。

  浊泽之败并未损伤魏国的元气,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①。魏国打败了韩、赵,保住了独立,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

  在三晋联盟破裂的前后,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强大起来,对魏国构成了威胁。秦国在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实行“初租禾”,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从死”,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增强。由此开始向魏国进攻。秦献公十九年在洛阴打败韩、魏军队。二十一年,与魏战于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天子贺以■■”。二十三年与魏再战于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魏将公孙痤被俘②。

  东方的齐国虽靠了魏文侯的帮助列为诸侯,但齐国毕竟是一传统大国,不甘附庸于魏国。在魏惠王时期,就同魏发生军事冲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败我观(今河南清丰县西南)”③。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④。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胁制周围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十四年陈侯午?铭中说“佳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⑤,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这是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⑥。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韩、赵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人民。

  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由于秦国人的不断进逼,加之东方齐国的兴起也向魏国的霸业挑战,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梁①,又称为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便于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历史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魏惠王五年,与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九年与韩厘侯(即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十三年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为联络赵国,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十四年与赵成侯相会于?(赵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魏惠王十六年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相会,以调整同秦国的关系。二十年与赵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与秦孝公在彤地相会。魏惠王与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②,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

  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③。“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惠王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这样,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国的威望逐渐提高。惠王十四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即指此事。这样魏惠王又恢复了魏文侯、武侯时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泽会诸侯朝天子的举动。《战国策,秦策五》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此事又见于《秦策四》、《齐策五》)

  魏惠王带领的十二诸侯,多是泗上小国,苏秦说魏惠王:“大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①鲍彪注《秦策》说十二诸侯中有“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郑即韩,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后迁国都于郑都新郑,故韩也称为郑。逢泽之会,不仅12个中小国家,战国七雄中秦、赵、韩国都在其中。《史记?秦本纪》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史记?赵世家》“肃侯四年,朝天子。”四年当是六年之误,魏惠王率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②。魏惠王率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这也反映出,到战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格局,还是照抄着春秋时期的争霸方式在进行着,企图利用周天子这块牌子来达到号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三)齐国的强大和“徐州相王”

  齐国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①。强大起来的齐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于是与魏国不断发生冲突。

  三晋中的赵国,有时是迫不得已地跟随魏国。魏国在赵国的南边,魏国的强大阻止了赵国向中原发展。魏国越过赵国攻占中山国,赵国也想得到中山国土地,魏文侯借道攻中山时,赵国就有着自己的打算。《战国策?赵策一》载,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国,赵国君不愿意。赵利劝赵君借道说:“过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疲),罢(疲)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魏国攻下中山后,果然不能直接治理,只得派子击驻守,使赵苍唐为中山相,名属魏,实为一独立国。赵国在赵敬侯时(公元前386—前375年在位),曾对中山发起进攻,先战于房子(今河北临城北〕,后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②。当魏武侯死时,赵国又想拥立惠王兄弟公中绶,以图削弱魏国。可见赵国是极力反对魏国的霸业的。

历史

  齐国和赵国都对魏国的霸业不满,因此就出现齐、赵联合对付魏国的局面。赵成侯十八年(公元前357年),赵国派赵孟往齐国与齐联络,次年赵成侯与齐威王在平?相会。魏国对齐、赵的接近首先是打算给赵以武力打击。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以大军围攻赵国邯郸,十八年攻下邯郸。在魏围邯郸时,赵向齐国求救。齐国想坐收渔人之利,迟迟不出兵。当魏攻下邯郸后,齐国才出兵相救。魏虽攻下邯郸,因长期的战争,兵民已疲困,因此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北)大败魏军。但赵国都邯郸却仍然在魏人手中,赵国的危急还是未解除。魏惠王十九年,“诸侯之师围我襄陵(今河南雎县)”。围攻魏襄陵的国家有齐、楚、宋、卫等国。魏国和韩国联军“败诸侯之师于襄陵”①。可见魏国当时的力量也还是“最强于诸侯”的。

  齐国对魏国的严重打击是在魏惠王二十八年马陵之战。魏惠王二十年为与赵国和解,把邯郸归还给赵国,赵成侯与魏惠王在漳水上相会,结盟和好,赵国于是参加了魏国发起的“逢泽之会”。

  逢泽之会后,魏、赵又联合攻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魏惠王以太子申为将,庞涓为军师相救,两军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相遇。庞涓轻敌中孙膑计而大败。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魏十万大军被歼灭②。这次战争对魏国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击,魏国的国力从此走下坡路。   马陵之战后,齐、秦、赵乘机从东、西、北三方向魏发动围攻。《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载:“二十九年五月,齐田?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二十九年指魏惠王二十九年。邯郸指赵国。魏军与秦商鞅的战争,是魏将公子?轻信商鞅被骗,致使被俘①。在魏惠王的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也北上伐魏。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魏国的八个邑②。对这一系列的失败,魏惠王以为是他在位的奇耻大辱,后来孟子游学到魏国,魏惠王对他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③。

  魏国受到一系列严重打击,国力大损。相反,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国力强盛,已取代了魏国的政治地位。齐威王败魏于马陵后,也令诸侯,朝天子,作霸主。《战国策?赵策三》载:“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齐国虽然国力强大,却不能使诸侯听从它的指挥去朝周天子。这一方面反映齐国的霸业已不及魏国的声势;同时也是时代变迁,“周贫且微”,世人皆知周天子已无利用价值。

  齐、秦在东西方对魏国夹击,逼使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折节事齐”的建议,于是在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前往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齐威王,并正式尊齐威王为王④。齐国也尊魏惠王为王,这就是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

  魏、齐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它们的自称为王,却不被中原诸侯承认。像吴王夫差在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霸主,晋国提出吴不得以称王为条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号而以“公”的名号签盟。且这些称王的国家,中原诸侯都把它们当蛮夷加以排斥。因此,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而齐、魏的称王却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直到战国时,这两国还在率诸侯朝周天子,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当诸侯霸主的打算。齐、魏国君称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从此也就与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也就随之消失。所以齐、魏相王是战国时代政治史上一件惊人之举。 历史

  魏、齐国君称王的具体时间,说者歧异。魏惠王的称王多主逢泽之会后。齐威王称王更在桂陵之战后,徐州相王只是互相承认。以情理推之,逢泽之会后魏惠王率十二诸候朝周天子于孟津,马陵之战后齐威王也有朝周天子的举动,他们都在承认周天子为王,而私下却又自称王,何以号令诸候?钱穆说“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九二)”。战国诸候正式打出王号,实应在徐州相王之时。  大国争雄与合纵、连横运动  魏、齐徐州相王,标志着自春秋以来霸主政治的终结,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变成一种封建性的兼并战争。魏、齐称王后,中原各国都先后称王,成为名符其实的独立国家,它们或企图自保割据,或企图兼并他国,成为中国的主宰。为此,这一时期在外交上就出现了合纵、连横运动。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交互使用,成为战国中期政治史上的特色。

  (一)五国相王运动 历史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历史

  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秦惠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蒲阳(今山西■县)。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②。魏上郡辖15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年)改元称王③。

  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与国。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王。十月“郑(韩)宣王朝梁”④,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作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历史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①。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完全消失。

  (二)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①,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①。“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的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②,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历史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③,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①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②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③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④。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

  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⑤。

  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张仪、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运动的倡导者。自此以后,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各大国间纷纷拉拢与国以对付敌国,这种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及军事结盟就不断出现,我们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历史

  (三)秦并巴、蜀和制服韩、魏

  秦国击败东方六国的“合纵”联军,并在修鱼大败三晋军队后,东方联合对付秦国的势力失败,且齐国还乘秦在修鱼与三晋交战之机,偷袭赵、魏两国后方,在观泽打败两国军队。秦国见东方的威胁解除,于是就向南方扩张领土,把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巴、蜀。

  1.秦灭巴、蜀

  巴、蜀地在秦国西南,是地处今四川境内的两个小国。巴国又称巴子国,都城在今重庆市北,地域领有今四川东部及南部一带,北到剑阁,西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充与蜀交界,东到万县、云阳、巫山与楚交界。蜀国在今四川中部的岷江、沱江、涪江流域地区,东与巴国为邻,北到今甘肃的文县境与秦为界,西达今四川邛崃一带。蜀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曾参加联军,可见它的历史很长。巴蜀地区自古号称“天府”,气候温暖,物产丰富。

  巴、蜀两国地界相接,但关系不好,互相仇视,“世战争”①。蜀王分封弟葭萌于汉中,号为苴侯。葭萌的都城在今四川广元县的昭化(解放前的昭化县),封地从广元到汉中②。苴侯与巴国通好,蜀王对此生气,于是出兵讨伐苴侯。苴侯逃到巴国,并向秦国求救。秦惠王正打算开辟疆土,巴国来求救,便打算伐蜀,得到大将司马错的支持。这时韩国又向秦国进攻,从魏国回来的张仪,就主张先伐韩国。他认为伐韩可以下兵三川,耀兵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一举成就王业,在政治上造成很大影响。司马错则从扩大领土、增强国力出发,主张先伐蜀国,并认为蜀是“戎翟之长”,现在国内又有“桀纣之乱”,出兵讨伐名正言顺。蜀是小国,又易取胜,“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国广、民富则兵强,如此则王业随之到来。若伐韩则会遭到齐、楚、赵、魏诸国的干预,?周天子会背恶名,故不如伐蜀有利①。  司马错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考虑伐韩与伐蜀的利弊,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于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兵伐蜀。伐蜀的秦军从石牛道进军,蜀王率军到葭萌相拒。蜀军大败,蜀王逃到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北),后被秦军所杀。蜀王的国相及傅保护着太子退走逢乡(今四川彭县),后来死在白鹿山(今四川彭县东北60里)②。

  秦军灭掉蜀国后,就顺便将苴和巴两个国家灭掉。今日四川境内经济富庶的地方,在当时就全归了秦国。

历史

  2.秦对巴、蜀的治理

  秦灭巴蜀后,因“戎伯尚强”③,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还有相当的号召力,于是采用羁縻政策。在巴国地设巴郡,同时改封巴统治者为“君长”,让他们“世尚秦女”,与秦保持通婚关系④。蜀王虽被杀,初时却仍保留蜀为属国,只是贬王号为侯。《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称“定蜀,贬蜀王号为侯,而使陈壮相蜀。”在灭蜀的当年,秦惠王封蜀公子通为蜀侯,命张若为蜀守。蜀侯和蜀守是两种性质的行政建制:侯是封国,守是郡守。蜀侯的体制是为羁縻蜀地原统治者而设的变通措施。第一任蜀侯通以及其后的蜀侯?、?子绾,都是原来蜀王的子或弟而非秦王的子弟①。“蜀侯”的设置直到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②此时才废弃“蜀侯”的封号,全行郡县制。秦灭蜀后,蜀侯的地位一直保留了32年之久。 历史

  秦国在取得巴蜀后,大力发展经济,修筑栈道,迁徙秦民万家入蜀。兴修水利,如著名的都江堰就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张若为郡守时,修筑成都城,“周回十二里”。建立居民住宅区,设立市场,广开贸易,“修整里?,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设市官管理。蜀地以丝织、冶铁、煮盐闻名于世,秦在蜀设盐、铁官主其事③,又设锦官掌丝绸织造。所以秦灭巴、蜀后,“益强,富厚”④。 历史

  巴、蜀地处长江上游,东界与楚国相接,在对楚国的战争中,秦占有了优越的战略地势。后来张仪威胁楚怀王说,秦国西有巴蜀,用大船载粮,舫船载兵,一舫50人带3月粮。起于汶山,浮江而下,一日行300余里,不到10天秦国大军轻易就到达?关(今四川奉节东)。?关失守,黔中(今湖南常德市)、巫郡(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就“非王之有”了⑤。秦昭王二十七年,秦派司马错率10万之众,用大船1万艘,载米600万斛,从长江顺流而下,攻取楚商於之地,就是利用这一有利地势。

历史

  3.秦对义渠的战争

  秦在灭巴、蜀的同时,还积极向义渠发起攻击,以解除腹背的威胁。义渠是西戎的一支,游牧于今甘肃东部庆阳一带,向东有时到达晋、陕北境。它与秦国常发生冲击,如秦惠王三年(公元前335年),在洛水流域打败秦师。惠王后元七年在公孙衍的鼓动下,趁六国“合纵”联军攻秦函谷关时,义渠军又在李帛打败秦军。所以秦国只要能腾出手来,就对义渠加以反击。秦惠王五年,义渠内部有乱,秦派庶长操带兵平定,后义渠向秦称臣。秦惠王后元五年再伐义渠,攻取郁致(今甘肃庆阳东)。秦灭巴、蜀后的第三年,大举向义渠进攻,占领了徒径(今山西境)25城①。这样,秦国不但在西北扩大了领土,还解除了后顾之忧。

  4.秦国制服韩、魏

  秦国在灭了巴、蜀,打败了义渠后,接着就挥戈向东,朝函谷关以外发展。此时东方大国齐正忙于燕国的事务。因此,秦国就发动对三晋的进攻。秦惠王后元十一年,秦出兵攻占魏国曲沃和焦两地。“走犀首岸门。”次年,秦迫使魏国立被秦国选中的公子政为太子,魏襄王与秦惠王在临晋相会,接受了秦国的要求②。于是魏国向秦屈服。

  接着向韩国进攻,韩宣王十六年(公元前317年),秦国曾在修鱼打败韩军,俘虏韩将■及申差,韩国元气大伤,无力同秦对抗。韩国相国公仲见“合纵”之势瓦解,建议通过张仪向秦讲和,韩愿送秦一名都,整顿军队与秦同南向伐楚。楚王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恐惧,急召陈轸谋划对策。陈轸建议楚兴师救韩,以动摇韩倒向秦的决心,同时可以激怒秦加紧向韩进攻。楚怀王采纳这一意见,大肆喧染救韩的声势。“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韩果然不再向秦求和。秦因韩的动摇,就加紧进攻,楚国却并不相救。在韩宣王十九年,秦军在岸门(今河南许昌县西北)大败韩军,韩国只得把太子仓送到秦国作人质,与秦讲和①。赵武灵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又向赵国进攻,攻下蔺地(今山西离石县西),大败赵军,俘虏赵将赵庄②。赵国虽没有正式屈服于秦,却对秦国的军威有几分惧怕。

  秦国在制服了韩、魏,打败了赵国后,韩、魏加入秦国阵营,这又是秦国用武力实现的一次“连横”。秦国下一步就是向楚国开刀了。

  (四)楚国的一再受挫

  楚国进入战国时,是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直到战国中期,它与齐、秦三国,是处在国力相当的大国。但是,楚国由于进入封建社会时改革不彻底,旧贵族势力强,国内政治上用人不当,致使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从六百里到六里的骗局

  在公孙衍发动的六国“合纵”攻秦战争中,齐、楚两国都参加了,因此齐、楚两国是同盟的国家。所以秦国不敢贸然向楚国发动进攻,秦要攻楚,必须设法拆散齐、楚的联盟,于是张仪就到楚国进行活动。  张仪是秦国的相,楚国自不敢轻慢,楚怀王听说张仪要来,于是“虚上舍而自馆之”。张仪到达楚国后对楚怀王说,我们的国王最憎恨的是齐国,最尊敬的是你大王,我张仪也是这样。大王你若能够闭关绝齐,秦愿以商於之地方六百相赠,还把秦妇嫁给你为妾。这样秦、楚就是兄弟之国,以后永远不再打仗了。楚怀王很高兴,群臣都向怀王祝贺,只有陈轸不高兴。怀王很生气,质问陈轸。陈轸向怀王指出,我看商於之地得不到,却会使齐、秦联合起来。这样,楚国的灾难就来了。怀王问他这是为什么?陈轸进一步阐明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有齐楚联合的关系,今闭关绝齐,则楚国孤立。秦国岂能再重视你这孤立的国家而给你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食言,这样楚国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两国之兵必定来相攻。现在不如暗中与齐相好而表面上绝交,同时派人跟随张仪入秦。若给了土地再同齐断交不晚,若不给土地,就与齐国联合对付秦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蒙蔽,只是贪图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对陈轸的正确建议根本听不进,并以相印授给张仪,又送了很丰厚的财礼。同时关闭同齐国的交通,断绝关系,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往秦国接受土地。

历史

  果然,张仪回到秦国后就变卦。他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伤,3个月不出面。楚怀王听到此事,认为这是张仪以为他同齐国断交的态度不够坚决,于是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断交而卑辞与秦国结好。秦国破坏齐、楚联盟目的达到,张仪就出来接见楚国使臣,他对楚国使臣说,我有奉邑六里,愿献给你们大王。楚国使臣说,我受命于王,是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没有听见说是六里。

  楚国使臣回报怀王,怀王知上当而大怒,要立即出兵进攻秦国。陈轸向怀王建议,不如割一块地送给秦国,与秦国一道进攻齐国。这样,我虽失地于秦,可以从齐国夺取土地得到补偿,国家也还是可以保存住的。怀王不听,在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以屈?为将,起兵攻秦。秦将魏章率军与屈?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楚军大败,秦斩杀楚军达8万人,主将屈?及裨将逢侯丑等70多人被俘,这次战争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

  汉中失守后,楚怀王更气恼,决心倾全国军力,孤注一掷,要与秦国决一死战,于是派兵再次进攻秦国。楚军北上深入秦地到达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秦军在蓝田阻击楚军。两军大战,结果楚军又大败,楚只得再割两座城同秦讲和。在秦、楚大战蓝田时,秦的盟国韩、魏趁机派军攻楚后方,两国军队一直打到邓(今河南邓县)。

  秦国得了汉中,又想取得楚黔中地,不久就派使者对楚国说,愿用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外的地区相交换。楚怀王憎恨张仪,说不愿换地,愿得张仪头而献黔中地给秦。

  张仪听说,欣然愿往。楚怀王得张仪后准备将他杀死,张仪通过楚怀王的宠臣大夫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靳尚对郑袖说:秦王甚爱张仪,打算用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地区的6个县和美女换回张仪。楚王爱土地必尊重秦国,秦女必然得到宠幸而夫人你就会被疏远了,你惟有劝王将张仪放掉。郑袖怕失宠,就日夜哭哭啼啼劝怀王放走张仪同秦国和好。楚怀王果然听了郑袖的话,放出张仪,并“厚礼之如故”。

  张仪被放后,又用威胁利诱的口气劝楚怀王与秦和好,于是两国太子互相入质于对方,与秦结婚姻之好。楚怀王放掉张仪,又将黔中地给秦,然后两国结好。屈原认为不可,怀王不听,终于放走张仪,以企求两国从此“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的美好前程。

  秦国得到了汉中地方,面积达600平方里。汉中地处汉水上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楚国曾在这里设郡。归秦后,秦也设汉中郡。这样,秦国本土就与巴、蜀连成一片,从此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秦国由此变得更加强盛起来。 历史

  2.楚怀王客死秦国

  楚怀王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中原齐、秦两大国的斗争中,首鼠两端,所以遭到齐、秦两国的攻击。楚怀王二十年,齐宣王写信劝楚背秦与齐和好,当时秦国已是秦武王的第二年,张仪已死,怀王于是听从令尹昭睢的建议背秦亲齐。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即位。秦昭王的母亲是楚人,力主与楚和好,秦以厚礼送给楚王,怀王又背离齐国与秦和好,并到秦国迎女,从而结成婚姻之好。怀王二十五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相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秦国退还侵占的上庸地给楚。

  楚、秦联合对齐构成威胁,于是齐国就联合韩、魏进攻楚国。韩、魏本与秦“连横”对付齐、楚,但秦国在同韩、魏和好的同时,照样对它们进攻,如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出兵攻占了韩国时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斩杀韩卒6万。秦昭王四年攻取韩国武遂(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秦昭王元年攻魏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未被攻下。秦昭王四年,秦攻占魏国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南蒲州镇)、晋阳(今山西芮城县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于是韩、魏两国投向齐国。

  大致在齐宣王十年(公元前310年)以前,齐国的田文继其父田婴袭了薛的封号,号称为孟尝君或薛公,并当上国相,掌握齐国大权。韩、魏的倒向齐国,除秦国的进逼外,还与孟尝君的合纵策略有关。孟尝君在韩、魏投向齐国后,就发动向秦国的盟国楚国进攻。齐宣王十九年,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蔑(或作唐昧),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土地全部丧失,被韩、魏两国分得。宛地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是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和长期经营的重要战略重地,它的丧失就堵死了楚国北进的道咯。

  楚不敌三国的进攻,于是把太子横送到齐国作人质,向齐国屈服。楚国向齐屈服是秦国最担心的,秦国于是在楚怀王二十九年出兵攻楚,斩杀楚军2万,楚将景缺被杀。次年,秦再攻楚,占领八城。同时秦昭王给楚怀王去信,约怀王在武关相会,以结两国友好。怀王接到信后感到难办,想前去相会,怕再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发怒,遭到更严重的打击。令尹昭睢主张不去,认为秦国不可信,它有兼并诸侯的野心,我们只要增加兵力防守就是了。怀王的儿子子兰却极力劝他前往,认为不应断绝了秦人的欢心,楚怀王于是决定前往。

  秦昭王根本没有到武关,只派一将军在武关埋伏,假称秦王。楚怀王一进武关,秦军遮闭关门,把怀王劫持到咸阳,在章台朝见秦昭王,不以国君礼接待他,而把他当作一蕃臣。怀王大怒,失悔未听昭睢的话。秦国把怀王软禁起来,要挟他割让巫、黔中郡给秦,以结两国之好。楚怀王也准备同意与秦结盟,秦昭王却坚持要先割地后结盟。怀王十分生气地说,秦国欺骗我又强迫要我给他土地,就坚决不给,秦国就把他关在秦不让回国。

  楚怀王被囚在秦,国内大臣于是从齐国接回太子横立为王,就是楚顷襄王,并通知秦国,楚国内已有新国王了。

  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见怀王不给他土地,楚国内又立了新王,就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杀楚军5万人,夺取析(今河南浙川)地15座城而去。次年,怀王从秦逃走,被秦国发现,堵塞通往楚的道路。怀王恐惧,从他道逃到赵国。赵惠王年幼即位,他的父亲赵武灵王在代地未归,惠王不敢让怀王进国。怀王打算逃到魏国,被秦人追上,又把他劫持到秦国。楚怀王受这样折磨,到秦就病倒,顷襄王三年他就死在秦国。当秦国把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时,楚国人人都感到悲痛,秦、楚关系也就彻底破裂了。

  3.白起攻占郢都,楚国迁都陈

  楚襄王六年,秦国以白起为将攻韩伊阙(又名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斩杀韩军24万。秦昭王并写信给楚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以后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与秦昭王相会,表示服于秦。楚襄王十八年,楚国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听说后觉得稀奇,就召来询问。此人却是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楚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经他这一激,于是派使臣往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秦国听到这一消息,当然是不满的,于是决心给楚国更大的打击。楚襄王十九年,秦起兵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二十年,秦将白起攻占楚鄢(今湖北宜城东南)、西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北)。二十一年,白起攻占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楚军溃不成军,于是退到陈(今河南淮阳),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占楚国巫、黔中郡。

  楚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然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设郡①,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在“三晋”中国土不小,但国力一直不强,它一心想得到的中山国土地,却被魏国越境攻灭。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才使赵国强盛起来,成为东方六国中继魏、齐后最强的国家。赵武灵王的这一改革,还促进了我国古代军制上由车战到骑兵步卒为主的转变。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

  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实行胡服,便于骑射。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

  赵武灵王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胡服。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这样公子成也穿胡服上朝。

  贵族赵文、赵造、周?、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胡服。赵武灵王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武灵王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胡服,于是胡服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后来赵国攻下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后,把它改作“骑邑”,以训练骑兵。有位叫牛赞的又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武灵王驳斥他说:“古今异利,远近易用”。“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忙下拜说“臣敢不听令乎!” 历史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觊觎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①,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夺取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武灵王决心要灭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

  在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时,他把王位传给王子何,是为赵惠王,自号主父。他打算让儿子治国,自己腾出手来,身穿胡服,率领将士专事征讨西北的胡地。并且打算从云中,九原出发,向南攻击秦国。他还装扮成赵国的使臣到秦国去见秦昭王。秦昭王未发现,只觉得这位使臣气度非凡,不像一般人臣。于是派人追赶,而主父已逃出边关。经查问知是主父,秦昭王大为惊讶。赵主父亲自入秦,是要观察秦国地形,以及秦昭王的为人,以便作出对策。可见赵武灵王是打算直接同强秦对抗的。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齐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2.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

  英武一时的赵武灵王,由于传国于王子何而引起争位斗争,致使他被饿死在沙丘异宫中,为天下所惋惜。

  乐毅破齐,是战国政治史上一大转折,它使秦、齐并强的局势一变而为秦国独强的局面。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秦国的统一战争。

  乐毅破齐,是战国政治史上一大转折,它使秦、齐并强的局势一变而为秦国独强的局面。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秦国的统一战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01658.html

相关阅读:臧文仲
鲁国的传奇寡妇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