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鲁四年十月进,六年九月卒
任职时间:1649-1651年
张肯堂(?-1651)明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字载宁,号鲵渊(一作鲲渊)。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擢御史,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南都亡,唐王即位于福州,进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寻改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陈子龙吴淞起事败,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招合义旅,为郑芝龙所阻。唐王败,飘泊海外。清顺治五年(1649)至舟山,鲁王拜其为东阁大学士。顺治八年,清兵攻舟山,城破,阖门老小20余口自缢尽节。肯堂乃从容赋绝命词云:虚名廿载谟尘寰,晚节空余学圃闲;难赋归来如靖节,聊歌正气续文山。君恩未报徒长恨,臣道无亏在克艰;寄语千秋青史笔,衣冠二字莫轻删。词毕,自缢于院左之雪交亭。雪交亭满园梨花,系肯堂平日读书处。雪交亭故址在今书院弄蓉浦学院职校内。卒后,落发于普陀山之故部将无凡和尚冒死进城求葬肯堂遗骸于普陀山宝称庵旁。
张肯堂的最后岁月
1644年,明王朝覆亡,清军入关,建立了清王朝。其后,反清的战斗持续不断。舟山则成为反清力量的主要基地之一。1651年九月,清军攻破舟山城。《舟山市志》称,南明鲁王政权军队、官员和城内居民有18000人死难。这是舟山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社会评价
《明史》记载,张肯堂是此次遇难者中职位最高的鲁王政权官员:东阁大学士。并在张肯堂列传中记述了此次事变:“顺治八年,大清兵趁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鲁王航海去,属肯堂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从容赋诗自经。”《明史》中还留有与张肯堂同死在舟山城内的二十一位高级官员名单,并记有其中一些官员誓死不屈的事略。
张肯堂最初在福建任巡按,明亡后迎接唐王,建立反清政权。掌握军权的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逐渐倾向投降,张肯堂受到排挤,唐王也遭清军杀害。1647年,张肯堂入舟山,希望能在这里取得隔海相望的故乡——江苏松江的反清力量支持,继续进行反清战斗。他在舟山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年岁月。
当时的舟山实际统治者是舟山总兵黄斌卿,唐王曾封他为肃虏侯。黄斌卿,清道光年间成书的《鲁之春秋》有他的列传。他是福建人,崇祯末年升为舟山参将。1645年,任南明福王政权江北总兵。次年兵败,回到舟山任总兵。浙东鲁王政权军队大败时,黄斌卿拒绝接纳鲁王避难。
黄斌卿隆重欢迎张肯堂,把自己的住所,原舟山参将府让给张住。但是,黄氏其人类似三国时的荆州刘表,表面上礼贤下士,内心却猜忌刻薄,无远略,只求割据自保,“欲为不侵不叛之岛夷”。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叛,要求舟山派兵前去支持。张肯堂喜出望外,黄不愿意。指挥水师的兵部右侍郎沈廷扬与鲁王军队张名振、张煌言所部渡海前去,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沈廷扬死于难。两张实力大减,黄斌卿更不把鲁王势力放在眼里。张肯堂几次劝说黄氏要与盟友交好,无济于事。他就这样度过了寂寞的两年。在所写的散文《寓生亭记》一文中,他感慨地把自己比喻成“寓生之木”,只能攀附在别的树木上,任凭风吹雨打。
沈廷扬,崇明人,《明史》也有其列传。他是明末的海运专家。《鲁之春秋》称,他到舟山时,劝说黄斌卿整顿军纪,制定赋税。后来,黄被杀,舟山之民颇念之,以其军稍有纪律。而此皆廷扬一言之力也。
1649年,张名振联合各方势力,攻打舟山。黄斌卿众叛亲离,抵抗失败,只好请张肯堂出面向鲁王请罪,以求免死。最后,还是被张名振所杀,抛尸大海。
舟山至此成了鲁王政权的反清基地。张肯堂把参将府让给鲁王居住。他成了鲁王政权的内阁大学士。然而,当时诸将争权,以将军张名振力量最大,文官只是看客。张肯堂名位虽高,在这一新的圈子里似乎也并无实权。
《鲁之春秋》记载,黄斌卿败亡前,其部与张名振军队发生冲突。后者获胜,驱舟山城中少壮妇女二百八十余人,命赴南田岛给赏军士。兵部侍郎任颖眉认为不能这样做,要求把所抢妇女都放还。张名振大怒,大臣们皆失色。次日,任颖眉再次提出此议,张名振才同意放归妇女。兵部尚书李向中见朝政如此,叹息道:“此所谓是何天子,是何节度者也!”
清军在浙东与鲁王政权隔海对峙两年,未即进兵,原因之一是浙东四明山反清武装活跃,有后顾之忧。而当四明山义军被一一击破后,进攻也就为期不远了。1651年六月,张名振偷袭从前攻打黄斌卿的盟友王朝先,杀死这个四川土司出身的将军,并其所部。接下来便得全力对付清军的入侵。张名振认为,由阮进统领的水师能够在海上击败来敌。他奉鲁王领兵出航,可起战略牵制作用。九月,大雾,清军水师在螺头门消灭阮进水师,登陆攻破舟山城。张肯堂自缢于雪交亭。张名振的老母等也死于此难。张名振海上闻报,悔恨交加,痛不欲生。
四年之后,张名振的军队终于重返舟山,迫降城内清军。他痛哭入城,三军将士为之动容。张名振不久去世,葬于今普陀勾山。张煌言接管军权,与郑成功几次联手作战,继续反清大业。1657年,清军再下舟山,尽迁舟山之民去大陆。自明初以来,270年间,舟山竟两次遭遇“海禁”,其不幸至此到了极点。
张肯堂漂泊半生,死于非难。他部下军官汝应元,从福建随张到舟山,后在普陀山出家,僧名无凡。舟山城破,无凡冒死进入废墟间,收拾张肯堂骸骨,并全力营救被俘的张的孙子张茂滋。其后,张肯堂骨骸被安葬在普陀山,无凡守其墓终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99316.html
相关阅读: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观念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