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渗透出密情,施工进入尾声时,日军将这些劳工一批批杀掉。虎头至今仍有几座万人坑,开荒的老百姓犁地时会刨出白骨。
《新民晚报》2015年8月28日第A8版版面图
本文摘自:《新民晚报》2015年8月28日第A8版,作者:王远昌,原题:《虎头,“二战”终结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在中国东北部边陲的虎林市虎头镇这个史实,我是在1993年6月日本秋田书店出版、“二战”日军幸存者冈崎哲夫所著的《秘录·北满永久要塞——关东军的末日》一书中读到的。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虎头镇便像磁石般吸引我多次到那里探查遗址,走访抗联老兵、苏联参战老兵和幸存劳工。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我再次穿行虎头密林深处,感触依旧沉重。
劳工白骨筑起“东方马奇诺”
虎头镇位于虎林市东部65公里处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市(伊曼)隔江相望。靠近乌苏里江地带山势平缓,是中国东北部边境最易登陆的地带之一,也是进入腹地的捷径便道。隔江伊曼市又恰是前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西伯利亚铁路的咽喉。“二战”期间,日军侵占虎头这一边境重地后,将它作为把守后方、掠夺并且运送资源返回日本、进攻前苏联的桥头堡,并在此构筑了地下军事要塞。
现已挖掘整理出的文物资料及中、日、俄参战人员的回忆录证实,虎头地下要塞始建于1934年,至1945年全部完工,强征数万中国劳工。其投资和规模庞大、设施先进、结构复杂、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它是依战争需要和近代先进技术相结合而修筑的“巨大杰作”,日陆军总部自评其为“北满永久要塞”、“东方马奇诺防线”。
从始建的那天起,整个要塞工程的施工始终都是在戒备森严的状态下进行的。据镇里的老户回忆,当年日军用红涂料在广阔的要塞区边缘撒个大红圈,当地曾有一刘姓农民误入圈里砍柴,日军用刺刀将他挑死后焚尸示众。进入要塞挖掘的劳工,一部分是战俘,一部分是“浮浪”(日本人对无业游民和农民的称呼),主要来自辽、吉、黑三省及山东、安徽等地,以强征伪满报国队、诱骗等手段,押上几天不停的“闷子车”(有通风口没窗户的铁制闷罐车)运抵。
1940年前后修筑过要塞的劳工幸存者孙同修老人,老家在山东郓城,17岁闯关东时从沈阳被招到虎头,当时只知道来此挖山洞,被投入到警戒区想逃已迟。他曾回忆,施工现场的劳工200个人一个工棚,每天日出前3点就被“把头”打起来出工,晚9点收工,来往少一个人也不行。洞下几个人用一盏灯,出了洞口就把眼睛蒙住。已病故劳工李丛田老人也曾回忆:“当时劳工住的席棚子一片片的,有好几亩地那么大,山里头还有好几处。”
为防渗透出密情,施工进入尾声时,日军将这些劳工一批批杀掉。虎头至今仍有几座万人坑,开荒的老百姓犁地时会刨出白骨。
中苏同探虎头前沿情报
日军在1932年开始哈尔滨至虎头的军事铁路施工时,就引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警觉。抗联七军、四军、五军,从要塞始建的那天起,便与苏军默契配合,不断派遣情报人员,为扼制军事工程顺利进行,摧毁地下要塞,消灭日军做大量战斗前的准备。
家住虎头的老地下党李连生曾介绍,他与几位中苏军事联络员,在当时的国境线上负责收集日军构筑要塞的总体布局、进展速度等各种前沿情报。1938年8月抗联七军得知大批劳工在修日本兵营和地下军事要塞时惨遭迫害的消息后,冒死展开解救。挑选30名精干战士,趁夜色潜入日军工地,第二天外围派两个连兵力接应,解救出200多名劳工,其中70多人志愿参加了抗日队伍。
为偷袭苏联,日军在修筑要塞同时开始挖掘穿过乌苏里江底直达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地下隧洞。当隧洞修过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时,洞内突发大水,将隧道淹没,这是抗联第七军里应外合,与苏军合力爆破的战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16360.html
相关阅读: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