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摘要: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一、用人与为政

民乃政之本。为政之道,在于用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若求兴旺发达,必先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孔子认为,为政即“选用贤臣”,即“近者悦服,远者归顺”。《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自言:“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备身无他长,然能得人,故三顾茅庐,可致天下三分而得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亦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比人事决策更有影响。”可见,用人直接关系着为政成败、家国兴衰。

历史

  鲁定公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无“一言而丧邦”。孔子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大事,虽不能以一言而定,但国君之难,难在选臣,如知其难而慎其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也算得上一言兴邦了;而国君之乐,乐在于人莫敢违,如其政令不善而下以行之,“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也就足以一言丧邦了。可知,孔子阐述为政用人的要义在于“以仁施政,以德用人”。

  二、用人专断与用人民主

孔子学说认为,要达到知仁、用人、为政的最佳效果,主要在于用人者良好的自身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表率作用。 历史

  子张问孔子,何为“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孔子说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又说:“自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此所谓:自身仁,方取信于人,方可用人劳人。不然,人皆以为苛刻自己而不能尽其用。 历史

  孔子身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君主专制时代,一生致力于维护封建礼教秩序。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学说无法解决“为政专断”和“用人专断”的问题。要想靠为政者和用人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专断的。而从“用人专断”到“用人民主”的渐进性转变,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

  中国历代用人(主要为官员),在夏商时期为世袭制,到汉代之初始现察举制,而到大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并成为“选人择优”的一个划时代变革。发展到现代,聘任制、委任制、选任制等多种选人用人制度并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任用重要干部公推票决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或将成为“用人民主”的另一个划时代标志。民主用人和制度用人是克服用人专断、规避用人风险的根本方式,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理应坚持和发展。

  三、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

道德与法制是辩证的关系,故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再回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显现出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的社会发展规律。

  故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思想饱含辩证法,深刻道出了礼法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形成发展,在于私有制的产生固化,在于人性逐利的客观现实。人性对于利益欲望的渴求,既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社会秩序的破坏力。当人的基本利欲需求得不到满足,却以礼法制度来压制,这才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孔子学说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仁”和“礼”。“礼”是为维护社会政治秩序而对人思想、行为的既定性约束;“仁”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而对社会政治秩序的自觉性维护。如果把孔子的“礼”理解成现代意义的“民主法制”,那么“礼”与“仁”正是对立统一的两面,故“制度用人”与“道德用人”也应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际运用。

  制度用人虽然是道德用人的进一步发展,但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执行。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政治路线比干部因素重要,但政治路线也是由更高一级的干部制订明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永远在制度之上。 历史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为了“和”,但“和”要靠“礼”来节制。对待用人问题也要有此辩证态度,即在用人制度中找到适用性和约束度的平衡,使得道德用人能够落到实处。

  四、用人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礼法制度的繁复,会不可避免地遏制人性的发展,最终造成混乱失控的局面。所以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高妙的法规制度往往让人浑然不觉而不违,而苛刻严厉的法令却能让民风尖刻浇薄,使得法令名存实亡。故老子说:“俭,故能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孔子也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用人者当从中汲取管理智慧,不应去追寻制度上的巨细无漏,只须遵循人性规律,做到简单适用就足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97799.html

相关阅读: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臧文仲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鲁国的传奇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