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苏联红军攻进中国的东北,歼灭了盘踞东北四十年之久的日本关东军。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战在哪里?就在中国东北边境的要塞。海拉尔就是其中西方向最大的核心要塞。
海拉尔要塞 资料图
本文摘自大连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廖道》栏目8月17日节目文字稿
永恒的建筑,背后的事,我是建筑师廖原。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带大家去看一看当年的战场。海拉尔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苏联红军攻进中国的东北,歼灭了盘踞东北四十年之久的日本关东军。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战在哪里?就在中国东北边境的要塞。海拉尔就是其中西方向最大的核心要塞。
那么这个遗址现在是什么?开车上山,满眼望去,先是一百辆坦克,蜂拥而起向山上中去。这个再现了二战期间, 苏联红军强大的钢铁洪流。博物馆本身的设计,是模拟了当年战争的情景。生锈的钢板,残垣断壁,混凝土巨大的阴影投射在广场上,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中俄蒙三国庆贺胜利的一个大大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很高,馆显得很小。因为这个馆的下面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暗的地穴,就是真正的海拉尔河南台阵地。
下到底下去一看,八十八节台阶,十九米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六层的住宅楼埋在了地下。长长的隧道,深不见底,这部分有什么?
首先,它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走廊的两侧分别布置了当时日军的司令部、诊所、厨房、锅炉房、还有各种士兵的掩体,尽头有一个弹药库,这头有一个通讯班,遗迹尚存,最主要的这个办公室就是野村登龟江,当时混成八十旅的司令,他在这个办公室。
打仗的时候怎么办,野村登龟江从这里面出来,然后通过一个长长长长长的非常隐蔽的小道,在这里登上电梯,直接抵达地面,地面就是他的指挥所。地面的构造更加复杂,指挥所的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混凝土,三米厚。司令,三米厚的混凝土大盖,当时苏联红军最大的航弹一吨重的炸下去,连个皮都伤不着。可以这么说,从军事的角度讲,在原子弹发明之前,这个坑道称得上是坚固无比。那么地下的部分,我们再仔细看看,还能看见什么?你看这是什么?通风孔。整个这个地道,在河南台阵地是五公里长,这头从山上走,下一头走一走就到了繁华的市区,从呼伦贝尔的火车站就能出来。这么长的一个地下坑道,他有一个完整的空气过滤和自循环系统,打起仗来,阀门一关,你别说我这个空气要保持新鲜,你就整化学毒气弹都进不去。那么排水系统更加精妙,在这个做阵地设计的时候,有这个历史学家非常的好奇,拉一个水罐车过来了,六吨的水罐车,阀门一打,水冲进去了,我们在上面一看,没了。几分钟这水就没了,流哪去了?现在也不知道。
为什么?战争!战争!把它炸的是体无完肤!所以,现在里面究竟什么情况,还有好多没有搞清楚。你所看到的这五个阵地,实际上,是整个日本关东军在中国边境线上修的阵地当中的十七分之一。怎么说,在当时的中苏边界,海拉尔在这个位置,日本关东军为了防止苏联红军的进攻,另外他也要积极的筹备进攻苏联。
于是,从一九三七年开始沿着海拉尔这一线,东起吉林的珲春为东部防线,北面到黑河,西侧到海拉尔,这条防线四千七百公里。修了这么大一个防线,中间隔了十七个重要的要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海拉尔要塞,实际是这十七座要塞里的一座,这个工事简直太庞大了。
作为一个同行,我就在想:这么一个巨大的工事,谁来设计,谁来主持施工?这是个不得了的工程。沿着国境线四千七百公里,纵深防御五十公里,整个地下通道一千七百公里,一翻资料,这个人浮出了水面,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叫远藤三郎,当时他是这个要塞工事的总指挥,这个人身后又有什么样的背景?其实,非常非常的简单,他是关东军送往法国留学的一个军官,二九年从法国留学回来。法国那个时候正在开始修马其诺防线,远藤三郎在法国学习了军事,耳闻目睹了马其诺防线在军事上的意义。他把这个构思带回了关东军。当时的关东军司令菱刈隆大将,正在策划对苏联的防御和进攻。于是顺理成章,远藤三郎就成为这项工程的工程总指挥。
从建筑师的角度说,我惊诧于这项工程的规模的庞大。庞大到什么程度远藤三郎学了法国做了一个山寨版的工事,法国叫马其诺,日本说我这叫“东方的马其诺”。德法是小国,只有三百九十公里的军事边界防线。中苏是大国,四千七百公里的边界线。就指的东北这一块,马其诺防线相当于多长,地图上看只有它的四分之一,这仅仅是地下坑道部分,所以山寨版的,其实是超过正版的。
由此我对这个工事,也对远藤三郎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么大的工事是什么人把它建起来的?
我是建筑师廖原,海拉尔的要塞遗址,今天就说到这。谢谢收看,我们下期接着说:万人坑累累白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97484.html
相关阅读: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