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交大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博士后刘峰做客澎湃·问吧,与网友就日本侵华政策、中日关系史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日本陆军皇道派与统治派是怎么回事?日军为何出现“下克上”现象?日本海军与陆军为什么总是意见不一?内阁为什么控制不了军部?对于以上问题,请看刘峰作何解答。
日本“雪风”号驱逐舰
WHATINI:日军在侵华方针路线上是否铁板一块,内部有没有分歧?
刘峰:这种分歧是存在的。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就存在对华的“双重外交”。即军部要求以华北为对象,实施急进的,以武力为背景的分裂政策;内阁尤其是外务省要求以国民政府为对象,实施渐进的,全面对华拉拢的政策。但其维护并扩大帝国主义利益的大目标是一致,只是手段方法不同而已。
到了抗战时期,日军中央与前线部队的方针路线也产生过分歧。比如中央就曾出于宏观战略上的考虑,要求华北日军不要急于南下,但后者却不顾命令,一味地向前突进扩大了战局。又比如中央曾要求华中日军不要急于进攻南京,但前线部队却执意发起进攻,最终迫使中央予以承认,等等。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熊出没:日本陆军的皇道派和统治派是怎么回事?
刘峰: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陆军在外部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分裂出了皇道派和统制派两个派系。
前者以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为主。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帜主张天皇出面亲政并进行国家法西斯改造,要求排除天皇与民众之间的官僚阶层,推翻现有体制,实现所谓的一君万民。其代表者荒木贞夫就曾主张将日军称为“皇军”,并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
后者以中上级军官为主,主张沿用现有的体制使军部对政府施加干预和控制,在这种统制力之下过渡到法西斯体制。其代表者是东条英机等人。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皇道派叛乱失败之后(二二六事件),统制派开始占据日本陆军的主导地位。
荒木贞夫
用户名:三个参谋就策划发动了9.18事件,做为参谋,他们怎么能够指挥得动日本关东军,日本陆军指挥体系本身容许这么做还是指挥体系有漏洞?
刘峰:关东军当时的任务是警戒关东州(旅顺大连地区)和“南满洲铁路”,所以在事变之初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原莞尔等人作为关东军作战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指挥其在满铁附属地范围内行动,在制度上是被允许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也支持了他们。虽然此后关东军越出附属地向东北其它地方进军不符合上级的规定,但当时东京方面已经纵容并批准了他们的行动。他的指挥体系是有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总之就是表现为:内阁控制不了军队,军队中央难以控制驻外部队,而驻外部队的中下级军官又发起“下克上”的举动。
2222223:九一八的时候关东军就是私下行动的,七七事变的时候天皇和内阁也控制不住前线局势,军人在日本的地位是不是比政治家要高?
刘峰:日本军人的地位,存在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在一战后,全世界都流行反战和平的风潮。受此影响,日本军人在国内的地位也开始逐渐下降。但这种情况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着关东军的节节胜利而发生了变化,军部的发言权得到了爆发性的提升。内阁控制不了军队,并不仅仅是因为地位的问题,终究是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的问题。尤其是“统帅权独立制”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的影响最为明显。
前者来自《大日本帝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天皇对军队有至高无上的统帅大权,所以军队直接向天皇负责,可以绕开内阁的控制;后者则规定,内阁成员中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是现役军官,由军部推荐人选。这意味着如果军部对内阁不满,不予推荐,则内阁将因为人员不齐而被迫垮台,使内阁反而受制于军部。所以概括来说,前者使军队脱离了内阁的控制,后者使军队更进一步,能反过来对内阁施加致命性的影响。
石原莞尔
枫雪:日本侵华战争发端一直有种说法是下级军人“下克上”失控后导致,那么当时的日本文官政府对此就没有一点制约能力么?昭和天皇在下克上中是什么角色呢?
刘峰:文官对军队的制约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军队始终主张“统帅权独立”,即强调军队直接听命于天皇,文官或内阁没有插手的权利。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就曾有日本外务官员干涉关东军行动,当时关东军军官曾对其拔出军刀怒吼:你是想挑战“统帅权”吗?!由此可见一斑。但所谓的下克上,并不会到达反对天皇的程度,所以天皇对此也大多是不闻不问,甚至时而给予纵容。
妈个鸡:日本学者说,七七事变时近卫文?内阁的方针是“不扩大”事态,是这样吗?如果是,战事为什么会越发严重呢?
刘峰:日方内部当时存在“扩大派”和“不扩大派”的分歧。近卫内阁也确实在七月十一日的内阁会议上确认过“不扩大方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扩大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和平,而是认为日本应该避免过早与中国开战,而将精力放到开发满洲的资源上去,以便在日后有能力发起针对英美的更大规模的战争,并乐观估计可以通过其他非军事手段来促使中国依附日本。
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与“扩大派”在侵略中国的意图上是没有分歧的,即便前线军队中的“扩大派”擅自扩大了事态,他们也不会进行猛烈的反抗。自然也就无法限制日后“扩大派”的崛起了。此后的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最终促使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属“扩大派”)决定发起攻击,扩大了事态。主张“不扩大”的石原莞尔(时任参谋本部作战科科长)也在此后因为与东条英机有矛盾而遭到了撤职处理。
香月清司(坐者)与手下在作战地图前部署日军行动计划。
fallingraye:日本陆军和海军为什么总是意见不一?
刘峰:首先从根本上说,日本陆军与海军的思维方式就有所不同。陆军军官从小就生活在军营、军校这种封闭的环境中,一般很少与外部社会接触,普遍缺乏常识和教养,不管事情是否合理,都要追求一种忠诚与必胜的信念,强调攻击性的精神要素,通常都偏向强硬论而反对慎重论,偏向积极论而反对消极论。基本以德国为参考标准,故亲德派、急进派较多。
海军军官因为技术要求更高,文化程度也更高,作战一般讲究合理的计划和计量,军事训练也一般要出海航行,与外国接触,所以思维方式比陆军更为理性稳健。基本以英美为参考标准,故亲英美派、稳健派较多。
既然思维方式不同,当然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也就不同,也就容易出现分歧。当然,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原因,是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而不同的。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争抢军功。比如一二八事变时,日本海军就因为对关东军在满洲的“成功”眼红,主张由海军派陆战队独自在上海作战。对此,陆军方面曾猛烈反对,要求以“支援”为名增派大规模陆军开往华中。两者为争夺功劳而产生的矛盾可见一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36437.html
相关阅读: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