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 下层百姓努力追求财富,无可厚非;富裕起来的百姓,希望能够保住家产,同时希望用手里的钱去赚更多的钱,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富可敌国更是危险,明朝首富沈万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正月,苏州府周庄的粮长顾学文呆在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这一天,顾学文去凉国府看望在府内教书的同乡王行。 王行是苏州城有名的老塾师。从元朝末年开始,除了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短暂在南京蓝玉蓝家坐馆外,王行长期在顾学文的小舅子沈达卿家任教,和顾学文认识有三十多年了。如今两人同处异乡,顾学文从去年十一月起就多次来凉国府看望王行,每次来都大包小包提着许多礼物,包括一些海外的异样犀带,打点府上各色人等。 因此,凉国府的上下对顾学文这个苏州乡下的土财主很熟,很有好感。 这一次,顾学文照样和王行在耳房内说话。凉国公蓝玉刚好经过,见一个陌生人在自己家里大方地交谈行走,走过来奇怪地问王行:“这个人是谁?”王行回禀说:“他是小人乡人沈万三秀女婿。”蓝玉听说后,脸色大变,立即热情地招呼起顾学文来,吩咐准备佳肴酒宴招待顾学文,推杯换盏之间拍着顾学文的肩膀说“有空记得常来这里说话”,就差没说“你就把凉国府当做自己家吧”。 蓝玉是堂堂的凉国公,多次出任大将军,战功显赫,权势炙手可热;顾学文是乡下粮长。明朝初期,官府指定乡间交粮纳赋最多的百姓为粮长,协助官府征收粮赋,粮长类似于现在的“楼长”和“居委会主任”,根本算不上是干部。两人身份相差悬殊,蓝玉为什么对顾学文过分热情呢?他为什么听到“沈万三秀”这个名字后判若两人?这个“沈万三秀”又是谁? “沈万三秀”就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他的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明朝有“福布斯排行榜”,沈氏家族一定能雄踞财富榜首位数十年。苏州周庄原本是一个小村庄,沈万三在周庄安家后硬是把小村子建设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集镇。后来,明朝人将花钱买的官都叫做“沈万三官”;现在江浙一带还有家长教育子女,“我家又没有沈万三”所以要勤俭持家之类的说法。 “沈万三”三个字不再是一个人名,越用越活了。其实,沈万三真名沈富。朱元璋当皇帝后,将每县人口分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低,秀最高,每等中又分三个小等;巨富则被称为万户。沈万三秀,顾名思义就是说那个姓沈的、最高等的巨富。因为叫法太长,有点拗口,“沈万三秀”渐渐简化为“沈万三”或者“沈秀”,至于沈富的本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王行在沈家教书的时候,每教会学生一篇文章可以拿到20两黄金酬劳。王行在蓝玉家教了一年书后又跑回沈家坐馆授徒,主要原因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党案”发生,他唯恐受牵连,所以辞别蓝家重返沈家;另外沈家的“天价工资”也是他重返沈家的重要原因。可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王行家莫名其妙地被编为“织挽匠户”,要去应天府住坐。凉国府蓝家知道后,立即再次请他来府中教学。王行跟沈蓝两家的长久交情,让沈家众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通过王行结识蓝玉,给沈家的巨额财富寻找一个政治靠山。蓝玉名震朝野,手握军权,而且他的姐姐是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妻子,外甥女是懿文太子的王妃,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皇后。蓝家的地位看起来稳如泰山。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同里镇的陈某出面告发入赘沈家的顾学文等人串同蓝玉谋逆。 同里的陈某在衙门里当差,家里留下一个弱智的儿子和儿媳妇梁氏。这个梁氏美貌出众又知书达理。顾学文偶见梁氏,一见钟情,开始引诱梁氏。他一边找人拉着弱智的陈家儿子到处游玩,不着家,一边买通陈家的邻居天天在梁氏面前说顾学文的好处,最后亲自出马一举将梁氏“拿下”。两人感情日深,频频有书信往来,桃色新闻传得沸沸扬扬。谁想梁氏偷情疏于防范,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陈家人拿到书信后,寄给了陈某。陈某一心报复,但仅凭一封书信,他根本告不倒顾学文,而且沈家势力庞大,即使告倒了顾学文,陈某也会遭到沈家的报复。除非,陈某能将沈家连根铲除。刚好,蓝玉案爆发了,朝廷广撒株连之网。陈某于是告发顾学文和沈家参与了蓝玉的“谋反”。“谋反”可是族诛的大罪,陈某算是找到了一把利器。 蓝玉案正在风口浪尖上,凡和蓝玉有文字往来的都牵连得罪,甚至有人因为在蓝玉家的画上题过字就被当作反贼同党给杀了。朱元璋接到沈家参与谋反的控告后,立即下诏逮捕严讯。顾学文全家包括妻族沈家,一共有七十二家人逮捕下狱。因为沈家蔓延很广,财富又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刑追逼供隐匿人口和田产的工作持续了好几年时间。最后顾氏一门和沈氏全族同日被凌迟处死,共杀八十余人,全部家产没收。周庄沈家势力算是被连根铲除了。没几年工夫,盛极一时的“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 这就是明朝洪武年间著名的“沈万三族诛案”,整个案子缺乏明确的证据,基本可以断定为彻头彻尾的冤案。 沈家的姻亲莫家也受到株连,“俱死于法,余谪戍幽闭,一家无能免者”。好在莫家前辈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预先冒认洱海卫一个同姓的人为族人。案发后有家人变更姓名,投奔洱海,保存了性命,蒙建文帝即位后的大赦返回故里,只见“故居荡然一空”。莫家的莫旦因此痛骂顾学文:“流毒于人,皆起自顾贼一人之祸。”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17567.html
相关阅读:李之藻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明朝人的性观念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