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到先秦时代为止,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都受到外界主流文明世界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时断时续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明和军事体系。不过,无论如何与众不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因此而有额外破例的。所以对于先秦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战术体系的考量,依然遵循世界军事发展史,大致的脉络不会凌乱模糊。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列国战术中的最高峰!兵马俑出土几十年以来,被考古工作者不断发掘。这些考古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今天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军队,都免不了从兵马俑本身着手。诚如最早被发掘的兵马俑1号坑,其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主力步兵阵。这足以让我们都了解到,步兵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不二主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春秋到战国早期军事制度的残留--战车对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战时隐藏在军队的编制习惯中,在阅兵一类的大场面则表现的更加夸张。
纵览整个兵马俑的1号坑。在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气势恢弘,排山倒海。
虽然1号坑中的战车整体数量上与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支步兵队伍都有一辆战车领头,这展现的是早先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编制,部队往往以“乘”为编组单位,战国末期的秦军依然受此影响。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卒已经不可能像春秋时代的前辈一样,作为战车的附庸存在了。但是比例稳定的战车存在于主力战阵当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战车以及车上指挥官的与众不同。由于战国时代已经不见主力步兵伴随战车作战的春秋式记载,所以我们能够想见,兵马俑中的战车意在展现步兵基层指挥官的地位,而非实战本身的写照。在战时,他们也是下车指挥自己队伍中的步兵作战的,而不可能是在车上作壁上观。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呈现一个临战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秦军的主力战阵是一个纵身大于宽度的布置,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帮助我们大致理解了秦军的布置思路:轻装的弩手在前,后面是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战步兵。但这仅仅只是中军。为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边上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弩手、弓箭手以及战车和骑兵部队。这也就是我们能从边上的兵马俑2号坑所看到的情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13272.html
相关阅读: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