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齐桓公
二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大家大约都记得争位、佯死、得管仲、合诸候等等,如果我照着说,不免“打便打死他,只是低了老孙的名头”,那就从不太熟悉的讲起。
管仲将死,齐桓公在病榻前问:“群臣谁可相者?”管仲答:“知臣莫如君。”齐桓公问易牙,仲说其杀亲适君,不可;又问开方,答弃亲适君,不可;又问竖刁,答自宫适君,不可。总之,管仲在弥留之际,只提到了三不可,没什么建议就离世了。桓公在管仲死后,没把管仲的话当事儿,任用三子掌权。
其时桓公有宠姬六人,分别有子,桓公和管仲将第三子昭定为太子,送到宋国去下基层。《史记》在这一节将桓公六子的名字(无诡、元、昭、潘、商人、雍)都写了出来,看到这里时我起初觉得太史公挺八卦的,干嘛写这么清楚,但看下去就知道了。
管仲在时,天下事齐桓公多与之商量,管仲一死,齐桓就少了一条臂膀,其余五位公子均想立为太子,于是策动力量,通过竖刁、易牙等党同伐异。桓公生病,五位在野的公子不去床前侍奉,而“各树党争立”,桓公自然就没人理,直到去世,五位公子刀兵相见,“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易牙与竖刁合谋动用宫中的武力杀掉群臣中的异己,立公子无诡,本来的太子昭只好又逃到宋国。这时的齐国才将齐桓公安葬入土。
无诡立了之后不久,宋襄公,也就是部分史书中的春秋五霸的之一,遵照当时桓公与管仲的嘱托,带兵送太子昭来伐齐。齐人恐,杀无诡而欲立昭,其余四公子不干,与宋襄公战,宋败四公子而扶正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孝公死后,当年的另一公子潘杀了孝公之子,立为昭公。同样,桓公的儿子商人、元也基本如法炮制,杀侄登场。
小时候看历史书,提到春秋五霸的一个举措就是“尊王攘夷”,即尊奉周朝国君的权威,而打击当时的游牧民族戎、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树立霸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工作就是,存亡继绝,树立正统。一个诸候国因为废立的事情乱了,一个大国就派兵前来,按照一定的继承关系扶植一个新的国君,令这个诸候国继续存在;两国相争,一国把另一国打得片甲不留,但也不会把它变成自己的疆土,而是选一个亲己的国君然后撤兵。因为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各个国家都是周武王和他的兄弟以及功臣的天下。在后世中,各国又不断通过国际间的婚姻加强血亲关系,所以说天下一家未为不可。而且,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存亡继绝这种措施,一旦国家中途衰落就有可能使前代祖先不得血食,这也是在位者们所担心的,于是在有生之年,大家都是在维护或者利用这个传统,齐桓公也是靠这个获得了社会声望和诸多小国的臣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直到以秦始皇为代表的赶尽杀绝派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位楚灵王
楚灵王之前为楚康王,康王卒时由其子员继位,其时康王宠弟有四人,围、比、?和弃疾,围做了楚国令尹,以入问王疾之名绞杀了自己的侄子员,立为楚灵王。
楚灵王在位时,也曾会盟诸候,也曾讨伐其他国家,讲起来也算诸候中有名望之人,而且比较好大喜功。楚灵王出兵在外,楚国其他三名公子比、?和弃疾联合起来,杀灵王太子禄,而立比为王,?为令尹,弃疾为司马。
楚灵王得知太子死,痛彻心肝,跌落车下,问其他人:“人之爱子亦如是乎?“其他人答是。灵王又说,那我杀的别人的儿子多了去了,这次看来是难于幸免了。众人建议他或者发动楚国民众,或者寻求其他诸候国的帮助,结果伤心欲绝楚灵王认为都不可行,都是自取其辱。大家看看这个国君已经没什么正能量,于是纷纷逃散,只剩灵王一人。
楚灵王彷徨山中,一般人家都不敢收留他。灵王遇到一位宫中的故人,说:“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故人答:“新王下法,有敢饷王从王者,罪及三族,且又无所得食。”饥?交加的灵王于是枕在故人大腿上入眠,结果故人“以土自代,逃去”。各位同学,你们看得没错,这位故人就是推了一堆土,把灵王的脑袋扶起来放上去,然后逃之夭夭的。醒来不见故人的灵王已经“饥不能起”,时逢有人名申亥,其父受过灵王恩惠,于是将灵王接入家中,灵王不久就死了,申亥将二女从死(殉葬),埋了楚灵王。
这时做了楚王的比,不知道灵王的死讯,但一直害怕楚灵王回来,于是一直心惊肉跳。做了司马的弃疾有了异心,首先发难,派人晚上从船上呼喊:“灵王至矣!”又派人禀告楚王比和公子?,说:“王至矣!国人将杀君,司马将至矣!君早自图,无取辱焉。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楚王比和公子?于是自杀,弃疾立为王,也就是后来娶自己太子的女人,杀伍奢和伍尚,最后被伍子胥从坟里挖出来鞭的楚平王。
第三位赵武灵王
小时候学历史的同学们一定会记得“胡服骑射”这个词,讲的就是颇有改革派风采的赵武灵王,当时觉得他好厉害,后来一定会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他的结局历史书上没有写,老师也没有讲。
这也是我们教科书的现状。它会告诉你一直似乎很有道理的结论:比如你努力就会成功了;但很少告诉你一个前提:你得有个很牛逼的亲爹或者干爹;也很少告诉你一个或有的结论:如果你亲爹或者干爹很牛逼的话,可能有一天你们全家都会死得很难看。总之,我们的教科书是以保护我们的名义,以自己的一套秩序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平行运行的。
胡服骑射后赵武灵王东征西战,为当时的赵国打出一片天下,而且似乎普通的征战已经勾不起他的兴趣,于是他将国家传给小儿子何,是为惠文王,自号主父。
换了ID后,主父依旧着胡服,带队四处勘查地形,一次竟然伪装成使者去到秦国,秦昭王见到,“怪其状甚伟”,觉得不是常人,于是派人追上去查问,而主父这时已经出关,向其他人辩明审问才知道是之前的赵武灵王,现在的主父,秦人大惊。主父当时一是想观察秦国的地形,为将来开战做装备,二是顺便看看秦昭王长啥样子,这种思路的确很跳跃。
主父传位后,小儿子继位,而主父另有长子章,被封为安阳君。一次群臣来朝,主父看到颓然的长子章站在一帮朝臣里面,向自己的小儿子称臣,心里觉得不是滋味,心中暗想分赵国的地分一部分让安阳君也称王,可是只是一个构思,未付诸实施。这时的安阳君已经不安分了,召集众人人叛乱,杀掉国相肥义。主父的叔父公子成以诛乱为名起兵,来剿灭安阳君。安阳君向主父求援,主父看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收容了他。公子成派兵围住了主父之宫室,杀公安阳君,平定王室,自己为相,号安平君。
这时主父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不能杀,因为这是现在的太上皇,不能留,因为主父从来都是不讲规矩的战斗者,安平君又杀了主父的长子,放主父出来振臂一呼,岂复有安平君?于是,安平君下令围住宫室,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却不放主父出来。主父一个人困在宫中,又不得食,最后只得爬树去掏鸟窝里的小麻雀来充饥。如此这样坚持了三个月,主父才算饿死沙丘宫,安平君才为其发丧。
赵国当时的战斗民族,大约也是由赵武灵王种下的种子。能打仗的廉颇大家知道很久了。长平之战,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被秦人坑杀四十余万。八年后,燕王听信臣言,以为赵国“壮者皆死长平”,动了歪心,先征询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是“四战之国”,不可伐,燕王说,那我两个燕军打一个赵军呢,对曰不可,燕王又说,那我五个燕军打一个赵军呢,仍曰不可。燕王怒,众臣又跟着起哄说没问题,于是燕王起兵攻赵。廉颇为将,破燕军,两个燕将,一死一虏。
结语:细算起来,这三个君王,只有赵武灵王是真正饿死的,但却一并写落来,是因为其三者境况相似,当其叱咤风云之时,一呼百应,天下就在掌中,又有谁曾想到自己将来会落到如许下场。《史记》中并未多言当时的细景,但读书者仍然能依稀感到,当年夕阳西下,齐桓公病卧在床无人照料、楚灵王起身发现头下枕着一掊黄土、赵武灵王从树上掏下雏雀时的那种眼神与感觉。
他们不是时代的强者吗?是。
那他们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我想,难得有统一的答案。不过,这三人在生前纵横驰骋,手中积攒了相当的权力,因而成为众人追逐、抢夺乃至杀戮的对象。所以看到一位高官前呼后拥,冠盖遮天,莫要羡他、憎他,摸摸自己的脖子,看上面的人头还在不在,在,就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13118.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