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侵占了东三省,得寸进尺,现在又占领了热河,罪恶难忍……”
82年前,一个14岁的少年,在新式学校的课堂中奋笔疾书,他下笔很用力,仿佛要把满腔的仇恨尽灌纸背。少年名叫杨敏学,他给自己写的这篇课堂作文取名为《热河又失守了!》。
杨敏学的老师也是热血的爱国青年,他对弟子这篇字字泣血的作文赞赏有加,特意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还让孩子们把日本鬼子占领热河的消息告诉附近的乡亲,期待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
在少年心中,这篇文章已不仅仅是课堂习作,而是战斗的檄文,参军抗日,保家卫国的火种自此在少年心中燃起,愈烧愈烈。
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如今已96岁高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作文的内容,在他看来,那篇文章,正是自己戎马一生的开始。
1919年冬天,杨敏学出生在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家里兄弟姊妹5人,杨敏学是老幺,父母的心头肉。
杨敏学有个姐夫叫焦思连,是地下党员,这也是最早启蒙杨敏学参加革命,为民而战的人。
那几年,天灾人祸,百姓缺粮严重,焦思连参加暴动,为乡亲们抢粮食。官方大肆搜捕,焦思连就躲到乡下杨敏学的家中。杨敏学可爱听姐夫讲红军的故事了,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的红军,深深吸引了杨敏学,“这支部队好,我要当兵,就要到这样的部队去。”杨敏学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敏学再也坐不住了,和村里的好朋友商量着一起“找八路、打鬼子!”奶奶、妈妈都舍不得让杨敏学走,可他心意已决。一天凌晨,18岁的杨敏学悄悄离开了家。
虽然杨敏学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多由穷苦人组成的八路军中,已算是文化人,入伍后,他被分到政治部宣传队。
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兵第一天的情景。那是1937年11月26日,当兵第一课不是操枪,而是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这首歌开始,你就由一个农民变成一名军人了!”老兵的话,被杨敏学牢牢记在心头,他大声地唱着,心中很是自豪:“我也是为民而战的军人了!”
老兵边教唱,边逐字逐句地给新战士讲解歌词的意思。当时,大多数新战士没有文化,懂得的革命道理不多,可大家听了这首歌,就知道该如何做才是合格的八路军战士——要遵守纪律,要服从命令,不拿民众一针一线,做人民的子弟兵。
杨敏学还自己总结:“三大纪律立军规,八项注意齐跟随。同仇敌忾打日寇,保家卫国夺头魁。”在他心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八路军战无不胜的秘籍。
当年在新学堂获得老师赏识的杨敏学,进了部队,也成了“老师”。
1938年5月,军分区成立“火线剧社”,杨敏学加入剧社,参演革命剧目,传播革命思想。杨敏学热情大方、情绪饱满,演出很有感染力,常常演出还没结束,很多观看演出的小伙子就心生参军之志,要求加入八路军。
1940年2月,杨敏学奉命调到步兵五团电台队任指导员。电台队干部战士共计20人,每天都要坚持政治学习。杨敏学到任第二天,就承担起政治学习教员的任务。
幼时读书,姐夫讲的红军故事,初入伍时承担的宣传任务……这些都被杨敏学融入“教学”中,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八路军的由来,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的战斗,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苏维埃政权到陕北陕甘宁边区……杨敏学的课,战士们都爱听,把抗战进行到底,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道理被深深种在年轻战士的心中。
很快,杨敏学又被调到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一营一连。连里的战士们几乎都不识字,战斗之余,杨敏学主动当起文化教员。当时条件艰苦,没笔没墨,他就去村民家刮下锅底黑垢当墨,用木棍当笔,用红黏土描边,用墙壁做黑板,在战斗之余,教战士们识字。
“同志们,赶走了日本鬼子咱们还要一起建设中国,没有文化怎么行,所以咱既要武装也要‘文装’。”杨敏学对战士们说。
由于战斗紧张,很多时候,一堂课还没上完,战士们就拿起枪上了战场。杨敏学想出了个办法,他把小板子插在每个战士的背包上,书写当天要学的字,队伍行军时,后面的人就可以看着前面人的背包识字。“打日本”“共产党”“胜利”……伴着轻轻地念诵声,战士们匆匆赶赴抗战一线。渐渐地,连里能给家里人写信的战士越来越多。
“杨老师”也是要上战场的。他没想到,第一战就如此惨烈。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杨敏学所在的一连接到阻击日军进犯的任务,阻击地点设在冀晋交界的娘子关附近。当时,上级交给一连的任务是阻击日军由河北越过娘子关向山西进犯,要在娘子关附近的漠河滩一带阻击住敌军,阻击时间共48小时,等到八路军大部队到达,再全歼进犯山西的日军。
第一个24小时很顺利。一连阻击敌人先头部队的战斗打响,凭借有利地形,一连以很小的伤亡消灭了五十多名敌人。
第二个24小时,风云突变。敌人补充兵力后,凭借武器优势用人海战术轮番进攻。一连在连长邓世钧的指挥下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
一连终于坚持阻击了48个小时,邓世钧命令一连撤退,返回漠河滩东岸。
就在八路军撤退时,突起狂风,又降骤雨,山洪暴发,原本干涸的漠河滩河床上,山洪如万马奔腾,席卷过来。一连的将士多为北方人,不会水。但后有追兵,前有大河,如此险境,也只有搏命一试。战士们冒险渡河,很多战士被洪水冲走,追击的敌人已经占领制高点,向渡河的八路军开枪射击……
河水瞬时被鲜血染红。
在河东岸接应部队的杨敏学急红了眼,他不顾危险,跳进河中,帮助战友上岸隐蔽……最终,平安渡河的人总共不到十人。
战斗前,全连130多人,战斗后,全连伤亡110多人,其中死亡80多人,伤30多人。劫后余生的战士们悲痛异常,抱头痛哭。全身多处负伤的邓世钧强忍着悲痛鼓励大家:“冤有头,债有主,是日本鬼子给大家造成的灾难,我们要把仇恨记在心里,化悲痛为力量,多杀鬼子,为死难的战友报仇!”
“报仇!报仇!”悲壮的呼喊声在狂风中回荡,漠河滩中,河水如血。
虽然伤亡惨重,但一连还是成功地拖住了鬼子进犯山西的脚步,为八路军大部队及时赶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有力地挫败了敌人进犯山西的企图。战役过后,在晋察冀军区表彰大会上,杨敏学等一连将士立功受奖。
1949年开国大典,杨敏学受邀参加。“要是我的战友能和我一起站在这里多好!”此时已身经百战的杨敏学,泪洒衣衫。
“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这些勋章,老人无比珍视。每当想起战友的时候,他就拿出来逐一擦拭,“没有流血哪能换来胜利,要珍惜和平啊!”
老人还给自己4个子女分别取名为“解、放、军、兵”,他忘不了自己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他更加希望后辈能够铭记当年的历史和牺牲。
“中国人从来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无论何时,我们都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老人说罢,右手抬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摄影:王宫
姓名:杨敏学
祖籍:河北省平山县
生日:1919年12月28日
经历:
18岁参加八路军,属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8月和1943年5月,两次参与对日寇反扫荡战斗。
老兵愿望
“我期待能把抗战的经历讲给年轻人,尤其想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1981年,老人离休,但他的“战斗”并没有结束。他热心着小区周边大大小小的事儿,阻止菜市场乱摆摊点,劝说周边车辆有序停放,调解邻里纠纷……
他更热心公益事业,北京奥运会时当志愿者,汶川地震时捐款捐物,先后被28家单位聘请担任义务监督员,他还是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92岁时,老人还开微博,做网上访谈。
“作为一名老兵,我愿意把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尤其是抗战的那段经历讲给年轻人听,不仅要让大家知道当时战争的情况,更想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如今在这片和平的天空下,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出发。
中国人从来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无论何时,我们都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我们的战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6903.html
相关阅读: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