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四川营”与明末女将秦良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北京的街道和胡同有多少与商业、商品、饮食、服饰等五行八作有关,还从来没有人认真统计过。街道有灯市、花市、羊市、珠市、缸瓦市、菜市、骡马市、煤市、米市、西什库、海运仓、禄米仓等,胡同更多了,如果子市、果子巷、酒醋局、茶叶、干面、烧酒、官帽、卫衣、皮裤、胭脂、绒线、手帕、轿子、小市、钱市、铺陈、驴市、鹁鸽市、铸钟厂等;这些街道和胡同的名称,折射出元、明、清近千年商业的迁延沉浮。如果写旧京商业史,这些胡同是最生动的历史实物。

不过,有的胡同从字面上来看即可知其含义,有的胡同就不能望文生义了。如宣武区棉花胡同,是不是专卖棉花之处?我曾遍查史料,却发现这条胡同与明末一位民族女英雄有关,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纺棉织布的工厂区。

秦良玉是明末驰名巴蜀的巾帼英雄,执戈马上,纵横驰骋,一时声闻遐迩。《明史》将她入传,其述颇有传奇色彩:“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远所惮。”

古有花木兰、穆桂英,虽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率出于民间俚诗及演义小说,其实是史付阙如查无其人的。真正有史可据的则属秦良玉,而且其人其行并不在花、穆二人之下。

秦良玉乃四川忠州人(忠州出过战国时巴国“断头将军”巴蔓子和三国时不肯投降的老将严颜,此地忠义衍成风气,故名“忠州”),自幼与兄弟比肩习武,兼读兵法。20岁之前即精于骑射。且胆智过人,又擅词翰,以娴雅仪度与善武知兵名于时,当时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极敬慕她,在秦良玉20岁时,两人结为伉俪。明末外警频频,为卫护桑梓,夫妻训练家乡子弟为戎旅,以备保家卫国之用。所部称“白杆兵”,士卒皆以白木为矛杆,柄设钩,尾结环。川蜀多山,军伍攀岩越壁,以矛上钩、环相衔,故而行军疾速,往往出其不意,百战不殆,威名远播。

不幸马千乘后被宦官诬陷,死于狱中,后秦良玉“代领其职”。时值女真崛起,屡兴边衅。明万历四十七年女真兴兵侵掠辽东,明军惨败,“京师大震”。朝廷急调劲旅,秦良玉奉诏督师北上,与清兵大战。此役中秦良玉之兄秦邦屏战死沙场,其弟秦民屏、爱子马祥麟皆受重伤,所部子弟兵殉国者极多。京师解危后,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乡。

崇祯三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告警。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日夜兼程北上,马未解鞍,立即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由于秦良玉抗击外虏有功,崇祯皇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还亲自写诗四首赐赠,以示褒彰。这即所谓“平台赐诗”的“旷典”。诗云:“学就西川八陈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其二:“蜀锦战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其三:“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得鲜血带胭脂。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其四:“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诗未必皆佳句,亦不免夸张,因为那时秦良玉已是半老之妇了,但于秦良玉飒爽英姿之描绘却也不无生动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秦良玉不仅名震巴蜀,也遗誉京华。她在保卫北京之役后,曾驻军于北京城内。因描绘却也不无生动之而留下了一些遗迹。一些野史笔记如《藤阴杂记》、《宸垣识略》、《燕京访古录》等皆有记载,并说她勤王之后“驻兵于宣武门外四川营。其遗址,川人乃筑会馆以祀之”。四川营现为北京胡同名,今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路北。北京凡带“营”之地,均与军旅或军事后勤保障有关,如高丽营、骚子营、菜户营、铁匠营、小营等。四川营因有秦良玉屯兵之故,乃有此名。胡同内有四川会馆,祠堂内中央原有一木龛,悬秦良玉戎装画像,牌位书“明太保秦良玉之位”。龛前还有楹联曰:“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桑梓客。起英魂于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海天涯。”门外有横匾书曰:“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十二字。民初此地曾设女子学校,现今四川会馆已为民宅,匾额、楹联均毁之不存,唯秦良玉戎装画像幸由北京文物部门保存(见《北京史苑》第一辑,北京出版社1983版)。

除此之外,四川营胡同附近还有十几条“棉花胡同”,分头条、上二条、下二条等名称。这也与秦良玉有关。她在驻扎期间,曾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呼之为“棉花胡同”。清代曾有人写《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一诗咏道:“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诗非名家手笔,却颇能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位爱国女英雄的怀念。确实,北京的四川营、棉花胡同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说明人们对这位巾帼豪杰的敬慕了。后世仁人志士也有不少对秦良玉钦敬者,如辛亥先烈秋瑾女侠13岁时读描写秦良玉的小说《芝龛记》,非常感动和羡慕,曾写了一首《满江红》,句中有“良玉勋名襟上泪”之句(见中华书局版《秋瑾集》),可见秋瑾的忠义侠胆不无秦良玉的遗风。

当然,人们注意秦良玉驻军的四川营胡同,却疏忽了棉花胡同。如按史料记载,“驻兵”于“四川营”,从地图上看,四川营只是一条胡同,而棉花胡同却分头条、上二、下二、、下三、上四、下四、五条、上六条、下六条、上七、下七条、八条、九条共十三条胡同,相对排列,完全是兵营营房格式。我觉得,四川营应该是指挥部,十三条胡同才是士兵及家眷驻屯之地。为什么要纺棉织布?因为秦良玉的部队不属于明代国家常备军,按现在阶级分析的方法,应属于地主武装,国家不负责兵饷。所以只能靠纺棉织布自筹军衣,也有可能就地出售充做饷银。这些史籍均无记载,我查过《北京经济史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版),也无棉花胡同相关史料的记载。北京最早以产绢闻名。《北平考》(北京古籍1982年版)记载唐代幽州就以范阳绫绢闻名。明代有尚衣监,负责官帽、鞋袜等,清代有针织局、织染局等,都在今北京景山后身一带,棉花胡同不是官办,大概引不起注意。但我猜测,秦良玉的子弟兵连家眷估计住满十三条胡同,约近上万人,“纺声”轰鸣,如果再形成市场,一定非常热闹。

有意思的是北京还有两条棉花胡同,一在东城,称东棉花胡同,为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一在西城,称西棉花胡同,我印象中这里的66号曾是护国名将蔡锷的故居。这两条胡同是否与秦良玉纺棉织布有关,还是老北京过去纺棉织布集散地,只好付之阙如留待专家去研究了。附带提及,棉花胡同头条1号老北京人视为凶宅,传说秦良玉曾于此斩首过违反军记的士兵,但正史未曾记载。民国时人陈宗藩著《燕都丛考》曾载:此为其友林白水故居,林白水因办《社会时报》抨击军阀于此被捕,而枪杀于天桥,“凶宅”之说大约由此而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4296.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