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国演义》周静轩诗、关索故事与版本演化研究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周静轩诗,而《三国演义》原本中是没有周静轩诗的,这些诗并非都是“周静轩诗”,嘉靖元年本中12首没有署名的所谓“周静轩诗”,实际并非“周静轩诗”。周静轩诗最早可能是从叶逢春本开始插入的,以后又不断被改编。《三国演义》中有关索和“花关索”两种关索故事,原本也没有任何关索故事,两种关索故事也是在不同的版本中先后被分别插入的。综合分析不同版本的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可以探索《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等)的研究,对其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现在一种观点认为:一些版本比嘉靖元年本出版年代晚的“志传本”的祖本,保留了比嘉靖元年本更早的内容,“志传本”的祖本可能更接近于罗贯中的原著。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嘉靖元年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目前对此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的,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非常多,包括书名、则(段、节)目、分则、分卷、情节(关索、伍伯等)、小字注(“旧本”)、脱文、语言、数字、人名、地名、“论”、“赞”、“评”、周静轩诗等。1、书名:《三国演义》有多种书名,而且许多版本中各卷的书名也不一致,主要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通过详细分析《三国演义》的书名,希望能探讨《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化,以及探讨《三国演义》原本的书名。但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2、序言:各种版本一般都有“序言”,这些序言也提供了一些分析《三国演义》版本的线索,很值得研究,。3、题署:不同版本的作者题署不同,嘉靖元年本的作者题署为“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版本题署为“东原罗本贯中编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题署?哪个题署更合理,更可能是作者自己的题署?目前也很难判断。4、分卷:这些版本都分为240则,但不同的版本分卷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l二十四卷:嘉靖元年本、李卓吾评本、李渔评本;l十二卷:周曰校、夏振宇等“演义”系列本;l十卷:叶逢春本;l二十卷:《三国志传》系列、钟伯敬评本。l六卷:《三国英雄志传》系列二酉堂等刊本。《三国演义》分卷是如何演化的?《三国演义》原本是多少卷?很值得研究,目前很难判断。5、则(节、段)目:各种版本则(节、段)目的字数不同,嘉靖元年本都为七字,很整齐。而《三国志传》系列本则目的字数有五、六、七、八字等多种。一种意见认为,《三国演义》原本的则(节、段)目的字数不整齐,而嘉靖元年本修改为整齐的七字。但必须注意,反过来从整齐的七字,修改为不整齐的五、六、七、八字也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哪种可能性更大。经过详细分析,要根据则目判断版本的先后还是困难的。6、分则(节、段)处:不同版本的“分则处”基本相同,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有两处分则不同,总共有27则不同。经过分析,一般认为原本的分则处与嘉靖元年本一致,而叶逢春本发生了错误。但理论上,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7、人物表:各种版本正文前一般都有一个人物表,嘉靖元年本称为《三国志宗僚》,叶逢春本称为《三国君臣姓氏附录》,两书的人物表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别,而到底哪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还需要仔细分析。8、年代记录: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每卷的卷首或卷末都有类似《资治通鉴》的年代起止记录,而嘉靖元年本却没有。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有年代起止记录,与叶逢春本一致。但相反,这些年代起止记录是后补的可能性也存在。9、总歌:在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卷一首有三十二句的七言“总歌”,而嘉靖元年的修髯子《引》中也有六十四句七言诗。《三国演义》原本是否有“总歌”?如有是什么样,也需要研究。10、图像:嘉靖元年本没有图像,而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都采用上图下文形式。特别注意的是叶逢春本卷首有元峰子序文“三国志传加像序”,这说明在叶逢春本之前有大量没有图象的《三国演义》,叶逢春本并非最早的刻本,《三国演义》原本很可能是无图象的。11、故事情节:很早就有学者发现各种《三国演义》版本中有些故事情节不同,嘉靖元年本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故事情节上差别举例如下。l关索(花关索):这是《三国演义》版本中最大、最突出的情节差异。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都没有任何关索故事,但以后的“演义”系列本和“志传”系列本都有不同的关索(花关索)故事,现在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没有关索故事,但还有学者认为原本中本来就有关索(花关索)故事,而没有关索(花关索)故事是被删除了。另外,如关索(花关索)是后插入的,它是是如何插入的,还值得研究。l伍伯关羽水淹七军中,叶逢春描写庞德有一部将名“伍伯”,而嘉靖元年本中却为“五百人”或“五百将”。查《三国志?庞德传》应为“伍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罗贯中阅读《三国志》非常仔细,决不会犯如此错误,所以应该是叶逢春本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不是“铁证”,理论上不能排除罗贯中犯错误、后来版本做了修订的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更大,还很难判断。l颜良之死《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之死在不同版本中的描述不同。在毛本、李卓吾等评本中,关羽杀到颜良面前时,颜良还未及问话,就被关羽所杀。颜良这样不加抵抗地被杀很奇怪。但在周曰校本中,有一小段双行小字“补注”,说刘备在颜良出征前曾与颜良打招呼,以致其丧失警惕而被杀。嘉靖元年本也有这一段完全相同的双行小字注,只是没有“补注”字样。而查“志传”系列,发现这段描述不是双行小字注,而是正文。从这些变化,可以认为,原本中确有这段描述,在嘉靖元年本中改成了双行小字注,而到李卓吾和毛评本中,则完全删除了这段描述。l糜夫人之死长坂坡之战糜夫人自杀身死,嘉靖元年本描述糜夫人是投井而死,而叶逢春本描写的却是触墙而死,二者截然不同。到底原本描写是哪样,很难判断。一些学者根据具体的描写和《三国志平话》的描写,认为叶逢春本可能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反之也是可能的。l张苞之死对于张苞之死,嘉靖元年本分在两则中描述,而叶逢春本集中在一则中就叙述清楚了。看似叶逢春本叙述更合理,但无法断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各种版本情节差异还很多,目前根据这些情节很难判断版本先后。12、人名人名、地名是有根据可查的,因此可以由此判断哪个版本有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人物的人名上,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学者试图从人名差别分析版本演化,这的确是一个分析思路[1]。但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但如张翼德(“志传”系列)和张益德(嘉靖元年本)这样多次出现的人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张翼德和张益德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仅根据这些差异,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3、地名、地理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地名、地理错误上,也有一些差异。如“寿张”、“寿阳”,“沂水关”、“汜水关”,“襄城”、“穰城”,“剑阁”、“剑关”等。是否可利用地名差异判断版本演化?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沂水关”(嘉靖元年本)、“汜水关”(“志传”系列)这样多次出现的地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沂水关”、“汜水关”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和人名一样,分析这些差异很难肯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4、数字一些学者发现,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一些数字上,也有一些差异,嘉靖元年本更合理,并据此判断嘉靖元年本更接近原本。但第一,这些差异并非全部是嘉靖元年更合理,第二,即便是嘉靖元年本正确,“志传”系列错误,也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嘉靖元年本正确,而叶逢春本“标新立异”修改成错误;另一种是“志传”系列出错,而嘉靖元年本做了改正。理论上浙两种情况都可能性存在,正说成立,反说也成立。所以从数字差异还很难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5、文史对照在分析版本演化时,经常采用文史对照的分析方法。哪个版本的记述更接近历史,就认为哪个版本接近原本。这种分析的前提是,原本记述是与历史一致的,没有错误。但原本描写也可能就与历史不同,发生错误,而后来的版本发现错误,做了修改,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利用文史对照来判断版本演化要非常小心。16、文字比较:删节、脱文,叙述通顺、流畅各种版本的文字差异很大,各种版本都各有不同的删节、脱漏,脱文是判断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学者利用脱文判断版本演化,认为有脱文、衔接不合理的版本是后出、有遗漏的版本,无脱文的版本更接近原本。但脱文也不是“铁证”,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即原本就有脱文、衔接不合理,而后的版本发现后,改正了。比较文字和脱文也是判别版本演化的一个因素,但分析的工作量很大,也可能很难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说明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7、同词脱文脱文包括一般的脱文和同词脱文(串句脱文)。嘉靖元年本和“志传”系列版本都各有串句脱文,二者串句脱文也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二者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利用串句脱文可以分析版本之间的承继关系,但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8、方言、俗语、读音一些学者发现,“志传”系列的某些版本中保存了许多方言、俗语、谐音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据此认为“志传”系列更接近原本。但理论上也存在,原本并没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是后来的抄书人加入的,所以方言、俗语、谐音等也不是《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铁证。19、标点《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有的版本加了标点,有的版本没有标点。有标点的是嘉靖元年本和少量的“志传”系列本(如余象斗本),而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都没有标点。一般来说,版本演化应该是从无标点过渡到有标点。如果只这样,《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是无标点的,这样无标点的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20、周静轩诗周静轩诗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在不同版本中周静轩诗有无、多少,差别很大,一些学者就根据各种版本收入的周静轩诗的差异,分析版本演化。经过详细分析,可以判断,《三国演义》原本中可能没有周静轩诗。而目前现存的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周静轩诗,所以可以认为在周静轩诗方面,嘉靖元年本可能接近原本面貌。21、论、赞、评嘉靖元年本中存在大量来自史书的“论”、“赞”、“评”。一些学者仔细分析这些“论”、“赞”、“评”后,认为有些“论”、“赞”、“评”是嘉靖元年本后插入的。但理论上也存在,《三国演义》由于原本是文人据史书所编写,因此原来就有很多的“论”、“赞”、“评”。后来“志传”系列版本因为其读者是普通百姓,因此将嘉靖元年本中不易阅读的“论”、“赞”、“评”删去或改写了。所以“论”、“赞”、“评”也不是“铁证”。22、小字注嘉靖元年本以及一些“志传”系列本都有一些小字注,这些小字注中提供了很多有关版本演化的线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最知名的小字注是“旧本”。这是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条重要而关键的证据,不断被各钟文章所引用。嘉靖元年本的一条注释称:存在“旧本”,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正与“旧本”的特征一致,说明各种“志传”系列版本就是嘉靖元年本之前的“旧本”。这条证据不存在相反的解释,因此这是非常少的一个“铁证”,它证明现在看到的嘉靖元年本决非最早的版本,之前肯定存在“旧本”。其他小字注也很值得研究。由此可知,《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l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二十多种线索,换个说法就是,所谓的《三国演义》实际包含这二十多方面特征。因此,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l只能说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要分析哪个版本接近原版,应该明确说明在以上二十多方面,是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是在某些故事情节?某些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每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举出非常多的例证,都可以写成很长的论文。以上二十几个项目对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重要性各有不同,有的很重要,如故事情节、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等,而有的不太重要,如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等。针对某个项目,可能可以根据这个项目判别版本演化的先后。但可能是有的项目支持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有的项目支持“志传”系列版本接近原本。由于缺乏材料,只是可以说,在以上二十多个项目中,在某个项目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而从总体看,最终可能很难判别出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是本文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主导思路和结论,《三国演义》版本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决不能仅根据个别或少量的证据,就轻易判断某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
周静轩诗周静轩诗是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重要线索,下面根据周静轩诗对《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进行分析。根据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十七记载,周静轩是明代中叶的民间学者,名周礼,字德恭,号静轩。博及群书,淹贯经史。累科不第,隐居护国山,以著述为业。学者称静轩先生,他著作甚丰,但可惜早已失传。中国古代许多小说中常引用周静轩诗,但无法直接证明这些署名“周静轩诗”就一定全是周静轩所写,其中可能有伪托,必须仔细分析。为讨论方便,将《三国演义》所有版本中,任何一个版本中曾署名为“(周)静轩诗”的诗,先暂定义为“周静轩诗”。但注意:这样定义只是为讨论问题方便起见,并非就认为这些诗都是周静轩诗,实际可能其中一些“周静轩诗”实际并非是周静轩诗,暂称为“周静轩诗”只是为便于讨论。如按照这个定义,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和所有繁本中有12首无署名的“周静轩诗”,但这些诗在简本中,有的版本署名为“周静轩诗”。而经过仔细分析,它们实际可能并不是“周静轩诗”,但为方便讨论,这12首暂先称为“周静轩诗”。《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除嘉靖元年本以外,其他版本都有署名“(周)静轩先生”的诗,但数量多少不同。上海李金泉先生统计了12种早期《三国演义》版本中周静轩诗的情况,包括:2种“演义”系列: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6种繁本:叶逢春本、余象斗本(双峰堂)、余评林本、郑少垣本(联辉堂)、杨春元本、汤宾尹本;4种简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刘龙田本(乔山堂)、刘荣吾本(黎光堂)。《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所谓“周静轩诗”分为以下几种:l署名诗:直接署名为周静轩诗;l无署名诗:有些版本中没有直接署名,但其他版本中署名为“周静轩诗”;l缺失诗:其他版本中有,而某版本中没有;l缺失页:其他版本中有,而某版本恰好缺页,无法证实是否有此诗。表112种版本中周静轩诗分类统计表版本演义繁本简本符号周静轩诗嘉靖本周曰校叶逢春余象斗余评林郑少垣杨春元汤宾尹黄正甫朱鼎臣刘龙田刘荣吾现有总数(署名+无署名)128350623683834681798064√署名诗07045522869694067646234△无署名诗121351081414614151830×缺失诗73202022383655□缺失页0035214900110016下面先分析各版本中周静轩诗的状况,然后再探讨周静轩诗分布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探讨《三国演义》版本演化。在上述12个版本中凡曾署名为“周静轩诗”的一共有85首。这85首按照在各种版本中分布情况,即按照横向分布,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十二首没有署名诗2、六十七首署名诗3、六首特殊诗表2周静轩诗状态表
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多数繁本汤宾尹本简本12首有,无署名情况复杂情况复杂67首无有署名6首情况复杂以下逐一分析。1、12首没有署名诗:85首中有12首特点突出l85首中在嘉靖元年本只有这12首诗,没有其他周静轩诗;l这12首在“演义”系列和繁本中都有,但都没有署名;l这12首诗在繁本系列的汤本中情况比较混乱,与其他繁本完全不一致,有6首和其他繁本一样,没有署名,还有6首没有,也可能是遗漏。l这12首诗在简本中都有,无一遗漏。l这12首诗在简本中情况复杂而混乱,四个简本中,有的有署名,有的没有署名,但总有一个版本中有署名。2、67首署名诗:85首中除以上12首和21、68、78、82、83、84六首以外的67首l这67首在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除汤宾尹本外)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都署名为周静轩诗。l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在这67首周静轩诗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这决非偶然,必须高度重视,它提供了分析版本演化的重要线索。l这67首和上述12首一样,在简本中状况也非常复杂和混乱,有的版本没有,有的版本没有署名,有的有署名。l这67首情况虽然复杂,但有一定规律,详见下表。表367首署名周静轩分类表数量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除汤本外繁本汤本简本27首无署名14首无署名混乱26首无署名无混乱3、6首特殊诗:21、68、78、82、83、84六首l这6首在所有版本中情况都非常复杂和混乱,有的版本没有,有的版本没有署名,有的有署名。l这6首中有2首比较特殊,即240则中的“颠危国祚势难支”和“胜败兵家末可期”。这2首在周曰校本和简本中都是署名诗,而在所有的繁本中都没有。前述的67首都是周曰校本和繁本一致,而这2首在周曰校本和简本中却完全一致,这是否说明了什么问题?l这六首复杂、混乱、无规律的状态,估计可能是简本整理者随意整理,或无意的刻印错误所造成的,不值得分析。12种版本根据周静轩诗的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类:(1)嘉靖元年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l嘉靖元年本只有无署名的所谓的“周静轩诗”12首,是所有版本中最少的。l其他版本中的周静轩诗在嘉靖元年本中都没有。(2)周曰校本、繁本6钟:l周曰校本和其他5种繁本(除汤宾尹本外),状况非常统一、整齐,这决非偶然,虽然周曰校本和繁本分属“演义”和“志传”两个不同的版本系列,但却出奇的同一,这充分说明它们必然有相同的演化道路,或相同的祖本。l这些版本中都有嘉靖元年本12首无署名的周静轩诗。l此外还有67首署名的周静轩诗。l21、68、78、82、83、84六首的状况各版本状况不同。(3)汤宾尹本:45首l汤宾尹本的状况是12个版本中最混乱的。l汤宾尹本属于繁本,但周静轩诗的状况与其他繁本完全不同,非常特殊。l有署名的40首,无署名的6首。l85首中汤宾尹本有37首的状况与其他版本不同,是所有12个版本中最多的。l汤宾尹本缺失36首,是除嘉靖元年本以外,缺失最多的版本。l汤宾尹本只有1处缺页,无法判断该诗是否有无,即“妙算姜维不等闲”。(4)简本4种:l繁本的状况(除汤宾尹本外)比较统一,而简本相反,4种简本状况完全不同。l各种简本中周静轩诗的状况非常复杂、混乱,署名、不署名混乱,基本没有统一规律。l简本与其他版本状况不同的非常多:黄正甫本22首,朱鼎臣本20首,刘龙田本16首,刘荣吾(黎光堂)本26首。表412个版本周静轩诗分类表
1、嘉靖元年2、演义3、繁本4、汤本5、简本无署名12首12首12首6混乱署名067首67首40混乱状况整齐整齐整齐混乱混乱

从周静轩诗组成的整齐和混乱与否,这12种版本可分为两类:(1)整齐版本:包括嘉靖元年本、“演义”系列和繁本系列,这类版本的周静轩诗组成可能不同,但比较统一、整齐。(2)混乱版本:包括繁本的汤宾尹本和简本,这些版本中署名、无署名诗的总数表面看来相差不多,比较整齐。但实际上署名和无署名诗的状况是混乱而不一致的。整齐和混乱如何反映了《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化?下面做详细分析。根据周静轩诗分析版本演化根据以上分类,利用周静轩诗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需要探讨以下问题:l哪些周静轩诗是原有的,还是后插入的?l原本周静轩诗的面貌?l周静轩诗如果是后插入的,是从哪个版本开始插入的?l从周静轩诗看,哪个版本最早,最接近原本?将周静轩诗分为三类,由此探讨《三国演义》原本中这三部分周静轩诗的情况。1、十二首未署名的周静轩诗:理论上只有两种可能性:(1)原本中就有这12首无署名的所谓“周静轩诗”。包括嘉靖元年本、“演义”系列、繁本系列在内的绝大多数版本都是如此,而只有少数简本署名为“周静轩诗”。所以原本中可能确实就有这12首无署名的诗,但这些诗和其他诗一样,只是一般的咏史诗,与周静轩并无任何关系,嘉靖元年本中这12首所谓的“周静轩诗”可能并非周静轩诗,这样原本(包括嘉靖元年本)中实际可能就根本就没有周静轩诗。(2)原本中就有这12首“周静轩诗”,只是没有署名。理由是这12首诗在某些简本中署名为“周静轩诗”。实际这12首无署名的周静轩诗在“简本”中情况也非常复杂,有的版本没有,有的无署名,有的有署名。署名为“周静轩诗”的简本很少,而且状态混乱。理论上原本中可能有这12首所谓的“周静轩诗”,但这种可能只在理论上存在,实际完全不可能。因为,首先根据各方面证据,简本是后出的版本。其次,理论上后出版本中可能保留原本中的某些状态,如果原本中有这12首诗,则要求嘉靖元年本和其他繁本后来都非常一致地保留了诗,而有都非常一致地删去了署名。这样的版本演化的道路非常复杂,因此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可能。因此,原本中很可能就有这12首诗,但这些诗实际并不是“周静轩诗”,而是和其他诗一样,只是一般的无署名的附诗而已。如果是这样,这12首诗就不应该被称为“周静轩诗”。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今还有一些学者有些学者没有仔细分析这12首所谓“周静轩诗”,而误认为在嘉靖元年时已经出现周静轩诗[2]。有些学者甚至结合周静轩的生活经历和年代,判定周静轩诗在“其生前被引用于《三国志演义》中的时间可能在正德五年到正德十六年的十年间。”[3]由于嘉靖元年本实际没有“周静轩诗”,所以周静轩诗被引用于《三国演义》的时间,应该在嘉靖元年以后的某个年代。2、67首署名的周静轩诗:理论上这67首署名为周静轩的诗,在原本中只有三种可能性:(1)原本全没有67首:原本和嘉靖元年本一致。(2)原本有67首署名的周静轩诗,在嘉靖元年本中删除:原本与周曰校本和繁本一致。(3)67首中部分有、部分有署名:原本与某个简本一致。综合分析,只有第一种可能性最大。3、第21、68、78、82、83、84四首:由于这六首在12个版本中情况复杂,没有统一规律。造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版就如此,另一种可能是,这些混乱的状况是刻印错误造成的,这种可能性很大,因此这六首基本没有版本分析价值。理论上根据周静轩诗来分析《三国演义》原本和版本演化,只有以下几种可能性:l原本实际没有周静轩诗: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都是后加的,原本和嘉靖元年本一样。l从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祖本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祖本插入的。l周曰校本开始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周曰校本开始加入的。l繁本开始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繁本开始加入的。l繁本接近原本:原本中就有周静轩诗,嘉靖元年本删去绝大部分署名周静轩诗,保留了没有署名的12首。而周曰校本又恢复了被嘉靖元年本删去的署名周静轩诗。l汤本的祖本接近原本:原本中有46首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有增有减。l简本或其祖本接近原本:原本中就有若干首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有增有减。以上各种可能性中,许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最大可能性是:1、周静轩诗在原本中就没有: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这些诗实际和其他诗一样,并不是什么“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保留了这12首无署名诗,又分别插入了其他署名的周静轩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目前《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周静轩诗,这就是说,《三国演义》原本中周静轩诗的情况可能与嘉靖元年本最接近。2、其他周静轩诗:如果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而没有其他周静轩诗,那么其他周静轩诗是如何进入《三国演义》版本的?即其他周静轩诗是如何演化的?首先必须注意: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在周静轩诗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这决非偶然,决不可能这么多版本各自分别插增周静轩诗,而插入的结果竟几乎完全一致!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由于目前所看到的版本中,叶逢春本是最早插入周静轩诗的版本,所以,根据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最大的可能是,叶逢春本最早插入了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演义”系列周曰校本和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因此,《三国演义》原本可能只有12首无署名诗,其他周静轩诗都是由叶逢春本开始加入的。周曰校本等“演义”系列版本和“志传”系列多数繁本都是跟随叶逢春本加入了周静轩诗。但是考虑到目前所看到的叶逢春本已经是“重刊”、“新刊”本,因此其祖本中是否有周静轩诗,还无法判别。这样,理论上不排除,周静轩诗是先在叶逢春本以前的某个版本中插入的,而不是先由叶逢春本插入的。但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这些只是理论上的猜测而已。
周静轩诗的真伪以上详细分析了各种版本中的周静轩诗,并根据这些诗探讨了《三国演义》早期版本的演化,但这些所谓的“周静轩诗”是否真是周静轩本人所作?还是后人附会的呢?陈国军先生详细考证了周静轩先生生活的年代[4],证实他生活在明年代中叶的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六朝,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三国演义》成书和流传的时期。但周静轩的主要著作《读史诗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没有直接的材料可以判别《三国演义》中周静轩的真伪。但根据以上对凡在《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出现过的所谓“周静轩诗”的统计,可以看出,情况是很混乱而复杂的,需要逐一分析。在已经统计的12种《三国演义》早期版本中有85首曾署名的“周静轩诗”,这85首诗按照在各种版本中分布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对每类周静轩诗的真伪,分析如下。1、12首没有署名诗:这12首诗在嘉靖元年本和周曰校本、所有繁本中虽然都已经出现,但都未署周静轩名,只在有的简本中曾署名为“周静轩诗”。而简本目前一般认为是后期修改后的版本,因此这12首诗应该不是周静轩诗。2、67首署名诗:这67首的特点是,在嘉靖元年本中没有,而在周曰校本和多数繁本中都署名为“周静轩诗”。在简本中情况复杂,有的版本根本没有,有的版本有但未署名,有的版本有署名。从以上情况看,这67首诗为周静轩诗的可能性比较大。3、6首特殊诗:这6首的特点是,在各种版本中的情况混乱而无规律,有的版本根本没有,有的版本有但未署名,有的版本有署名。从这种混乱的情况看,这6首为周静轩诗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本文是讨论《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问题,对于一些后期版本,如李卓吾本和英雄谱本等,虽然其中的193则中还有2首署名的周静轩诗,但这2首诗在所有其他版本中,或者根本没有,或者没有署名,所以这2首肯定是后人所加,而决非早期版本中所有。既然李卓吾本和英雄谱本等也会增插“周静轩诗”,这也充分证明,周静轩诗是在《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不断被改编者不断地插入和修订。所以,各种版本的“周静轩诗”的真实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也不排除所有周静轩诗都是伪托的可能性。在叶逢春本前嘉靖二十七年元峰子所作“序”中称:叶逢春本为叶逢春和其子“叶静轩”合作刊印,而叶逢春本所插入的所谓“周静轩诗”,许多只称“静轩先生诗”,而未题“周静轩诗”。因此这又使人怀疑,所谓的“周静轩诗”,可能并非周静轩所作,而可能就是“叶静轩”所作[5],这种可能虽然只是猜测,但有很大可能性。《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的关索故事关索故事和周静轩诗一样,也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在现有的几十种《三国演义》版本中。根据关索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没有任何关索故事:“演义”系列的嘉靖元年本和“志传”系列的叶逢春本中没有任何关索故事。2、“花关索”故事:该故事如下:关羽在荆州时,其子“花关索”突然来荆州认父,后随刘备出征四川,刘备平定四川后,受命镇守云南,最后病死于云南。该故事除荆州认父时自称“花关索”外,其他地方一概称为关索。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只有“志传”系列的繁本有“花关索”故事,其他版本都没有。3、关索故事:该故事与上述的“花关索”故事不同,故事说,诸葛亮南征时,关羽第三子关索突然出现,后随诸葛亮七擒孟获,多次出战,后消失不见。关索故事与花关索故事有矛盾,很难同时出现。有关索故事的版本包括“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等各种评本,以及“志传”系列的简本。4、同时有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少数的《三国、水浒合刻本》、《六卷英雄谱本》等版本,同时有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这可视为特例,由于这些版本都是后期版本,对于探讨《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意义不大。表5花关索和关索故事版本统计表
故事关索花关索版本“演义”系列“志传”简本“志传”繁本《三国、水浒合刻本》、《六卷英雄谱本》

对于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的关系,许多学者做了分析,关索故事只出现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中。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刘龙田本中关索故事做了详尽的比较,笔者增加了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结果列表如下。表6《三国演义》版本中关索故事统计表(根据金文京论文整理、补充)序号则关索故事周曰校黄正甫朱鼎臣刘龙田91313141173孔明兴兵征孟获令关索为前部先锋√√√√2174孔明一擒孟获令关索以兵接应√√√√3174孔明一擒孟获王平、关索同引兵一千√√√√4174孔明一擒孟获关索迎敌,……王平、关索……杀回√√√√5175孔明二擒孟获王平、关索、张嶷、张翼各守一寨√√√√6176孔明三擒孟获唤……关索……入√√√√7177孔明四擒孟获只教关索护车√√√√8179孔明六擒孟获将张嶷、关索执缚去了√√√√9179孔明六擒孟获送还夫人换三将233310174孔明一擒孟获唤关索……接应张嶷、张翼×√√√11177孔明四擒孟获关索进曰×√√√12177孔明四擒孟获大林之中转出关索×√√√13180孔明七擒孟获孔明笑谓关索曰×√√√14附录君臣姓氏附录君臣姓氏:载有关索之名×□□√15203诸葛亮六出祁山补注:关索随孔明平定南方,回成都卧病不起√×××l四个版本共出现关索15处,其中周曰校本出现9次,刘龙田本出现14次,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出现13次。l四个版本相同处共有8处。l比较四个版本,简本(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比周曰校本多4处,即第10-13。l周曰校本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在诸葛亮听到关索病亡后,有补注。而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没有此补注。l刘龙田本的“君臣姓氏附录”中有关索,而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l第9次描述祝融夫人抓获张嶷、关索、马忠三将,后诸葛亮也抓获祝融夫人,双方交换,周曰校本说只交换了两人,与前面抓获三将矛盾。而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说换回三将,前后一致。l四种简本中关索故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语不同,这充分说明这些描述决不是传抄造成的偶然差异,而是有规律的。表7周曰校本、刘龙田本关索故事比较表项目周曰校本刘龙田本等简本关索9处14处相同处7处送还夫人换三将两人(错误)三人(正确)三国志宗僚、君臣姓氏附录无关索有关索

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根据以上情况,花关索和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的关系之间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1、《三国演义》原本中是否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2、如果《三国演义》原本中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是先有花关索故事,还是先有关索故事?3、“演义”本和“志传”简本都有关索故事,哪个版本在先?4、为什么“演义”本和“志传”简本都有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却有花关索故事?对以上各个问题,首先分析《三国演义》原本中是否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在前几年,叶逢春本没有公开前,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关索故事,其他版本基本都有关索故事。这样,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原本中有关索故事,嘉靖元年本删除了;另一种可能是,原本中就没有关索故事,各种版本中的关索故事都是后来陆续增加的。在叶逢春本没有公开前,判别哪种可能性有很大困难,因此有一些学者还坚持关索故事是原有的。特别是张志和先生,他多次写书著文,宣扬“志传”系列简本的黄正甫本是最早的刊本,甚至早于嘉靖元年本,也就是《三国演义》原本中就有关索故事。但实际他做上述分析时,根本没有看到叶逢春本,也没有真正举出任何合理的证据和有力的分析。在叶逢春本公开后,很明显,目前看到的刻印年代最早的两个版本:嘉靖元年(1522年)和叶逢春本(1548年)都没有任何花关索、关索故事,所以基本可以认为,《三国演义》原本中没有关索故事。对于这个问题,金文京先生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说明《三国演义》关于关索故事中也有马脚,证明关索故事是后加的,笔者完全同意金先生的观点,本节就不再重复。在分析两种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之间关系时,除了要对关索故事文字进行详细分析外,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与繁本的花关索故事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一般来说,“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节字接近,周静轩诗方面两者几乎完全一致,说明两种版本在版本演化方面应该有相同的演化路径,即有共同的祖本。但在关索故事上却与周静轩诗情况完全相反。“演义”系列不是和“志传”系列繁本一致,反而是和“志传”系列简本一致。换句话说,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上,“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简本的关系刚好相反,造成这种现象肯定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决非偶然所至。《三国演义》版本分为两个系列,即“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一般认为每个系列的版本又成树状演化。但这两个系列并非绝对“树状”演化,相互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义”系列版本从“志传”系列版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而“志传”系列版本也从“演义”系列版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志传”系列繁本从“志传”系列简本中也吸收了一些内容,“志传”系列简本从“志传”系列繁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各种版本中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就是这类例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竞争。“演义”和“志传”两个系列代表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的“阳春白雪”路线,趋向是偏向历史,根据史书增补一些史实,代表版本就是各种“演义”系列版本。如根据日本学者中川谕的考察,周曰校本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和《晋书》补充了十一个历史故事。另一个倾向就是为广大下层大众读者服务的“下里巴人”路线,趋向通俗化、娱乐化,采用上图下文版式等,这代表了《三国演义》版本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代表版本就是各种“志传”系列版本。当年《三国演义》出现在市场上后,销量肯定是直线上升,肯定会吸引许多书商,竞相出版各种《三国演义》。为竞争市场,各种书商纷纷在原版基础上不断修订,增加各种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争夺市场。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都是因此而出现的。“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不是与繁本相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这正是市场竞争出现的情况。你插入一个“花关索”故事,我就必须增加一个关索故事,否则就可能失去市场。花关索、关索两个故事和“演义”本、“志传”简本、“志传”繁本三个版本,它们之间的演化道路是怎样的?主要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l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是哪个版本最先插入的?l哪个版本是为竞争而被动后插入的?由于缺乏材料,只能分析各种可能性,再判断哪种可能性更大。对这个问题,理论上分析,最早插入关索故事的只能是“演义”本、“志传”简本或“志传”繁本三种其中一种,即只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演义”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志传”简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的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于这种可能性做了深入的分析,他通过对比刘龙田本(“志传”系列简本)和周曰校本(“演义”系列版本)两个版本中,对比包含关索故事的诸葛亮一擒孟获情节的描写,认为“演义”系列(周曰校本)在先,而“志传”系列简本(刘龙田本)则参考了周本,并增加了一些描写,但不成功,作者金文京先生倾向这种可能性。对这两个版本关索故事的分析如下。l如前所述,两个版本共出现关索15处,其中周曰校本出现9次,刘龙田等简本出现14次。即刘龙田等简本的描述比周曰校本多5处。这样只有两种可能:(1)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补充了5处。(2)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周曰校本删节了5处。比较两种可能,显然应该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针对周曰校本的不足,补充了5处,这样才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删节了5处,为何周曰校本要删节这5处情节合理的描写?显然不合理。l如前所述,诸葛亮与孟获交换战俘,前面抓获三将,但周曰校本只交换了两人,显然出现了矛盾,而刘龙田等简本正确地描述为三将。显然,这个例子和前一例一样,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发现周曰校本的错误,做了修改,这样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将原本正确之处又改错,为何周曰校本会发生这样错误?显然不合理。l如前所述,刘龙田等简本的“君臣姓氏附录”中有关索,而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这样只有两种可能:(1)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补充了关索名字。(2)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周曰校本删去了已经出现的关索名字。比较两种可能,显然应该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发现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而补充了关索姓名,这样才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在“三国志宗僚”中删去了关索姓名,为何周曰校本要在“三国志宗僚”中删去在文本中已经出现的关索姓名?显然不合理。l金文京先生发现,在刘龙田本中关于关索故事的描述详尽,而周曰校本的描述粗率,并有不自然或前后矛盾、顾此失彼之处。这种现象可以作为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本在后的证据。周曰校本在前,因此叙述粗率,而刘龙田本在后,做了修订。l日本学者中川谕发现周曰校本最先插入了十一个故事,其中就包含关索故事。如前所述,周曰校本是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的,趋向是偏向历史,所以根据史书增补了一些史实,关索故事与花关索故事相比,更偏重历史,所以周曰校本将关索故事和其他十个故事一同插入,这是很有可能并且合理的。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多方面看,都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比较合理。第二种可能:“志传”简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演义”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的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于这种可能性做了深入的分析。金文发现,在刘龙田本中,关于关索故事的描述积极、详尽,而周曰校本描述消极、粗率、被动,并有不自然或前后矛盾、顾此失彼之处。据此可以认为刘龙田本在先,而周曰校本在后。金先生虽然提出这种可能性,但实际并不倾向这种可能性,如前所述,他实际倾向相反的观点,即周曰校本在先,而刘龙田本在后。真正鼓吹这种观点的是张志和先生,他多次写书著文,宣扬“志传”系列简本的黄正甫本是最早的刊本,甚至早于嘉靖元年本,其中将关索故事也作为一个分析的线索,但实际张文并没有举出任何合理的证据和有力的分析。第三种可能:“志传”繁本最先插入了花关索故事,“志传”简本为与繁本竞争大众市场,也随之插入了关索故事,而“演义”本也随“志传”简本插入了关索故事。这种观点还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但实际存在这种可能。从上海嘉定县出土的《花关索传》说明在民间很早就有花关索的传说故事,《三国演义》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但可能他考虑关索在历史上并无记录,而最后抛弃了。“志传”系列是为大众服务,趋向通俗化、娱乐化,因此“志传”繁本为争夺市场,首先将花关索故事插入其中。而“志传”系列简本走的是简化之路,所以一般它不会主动增加故事情节。在繁本增加了花关索故事后,简本为与繁本竞争,或者首先将关索故事插入简本中,或是简本将“演义”本中已有的关索故事插入简本之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花关索和关索故事是后插入《三国演义》的,“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与繁本的花关索故事则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到底哪个版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根据以上分析,理论上有三种可能性。但最大可能是,
“演义”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志传”简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综合分析版本演化以上通过对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两个线索,也是《三国演义》版本系统研究中尚待分析解决的两个大问题,值得综合深入研究,对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会有帮助。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既然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都是后插入的,那么是同时插入,还是先后插入?如先后插入,是谁先插入?是先插入周静轩诗,还是先插入关索故事?如前所述,周静轩诗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几乎一样,而关索故事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插入的关索故事,而后者插入的是“花关索”故事。这样,如果先插入周静轩诗,然后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分别插入关索故事和花关索故事,比较合理。如果“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是先分别插入关索和花关索故事,而后又几乎完全一致地插入周静轩诗,这很难做到。通过以上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过程较大可能是,先插入了周静轩诗,后插入关索故事。如前所述,单独根据周静轩诗和单独根据关索故事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都很困难,但将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对《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周静轩诗、无关索故事:《三国演义》原本可能没有周静轩诗,而只有没有署名的12首所谓“周静轩诗”,也没有关索故事,这成为各种版本的祖本。第二阶段、插入周静轩诗:《三国演义》版本向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趋向为下层百姓服务,发展成为“志传”系列繁本。由于目前所看到的版本中,叶逢春本是最早插入周静轩诗的版本,所以,根据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最大的可能是,叶逢春本最早插入了周静轩诗。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第三阶段、“演义”本插入周静轩诗:版本演化的另一个方向是趋向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发展成“演义”系列版本。在叶逢春本首先插入周静轩诗后,演义”系列(周曰校本等)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第四阶段:插入关索故事:“演义”系列版本首先增加了关索故事和其他十个故事,代表版本是周曰校本。第五阶段、“志传”繁本插入“花关索”故事:繁本改编本看到“演义”系列插入关索故事,为竞争市场,“志传”繁本插入民间《花关索传》中的花关索故事。第六阶段、“志传”简本插入“关索”故事:在为下层读者服务的“志传”版本中,为争夺市场,有些书商对文字做了进一步删节,为了与繁本中的花关索故事有所区别,书商没有直接采用“繁本”的花关索故事,而是从“演义”系列中吸收了关索故事,从而发展成为“志传”系列的各种简本。以上只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所做的分析,由于《三国演义》大量版本缺失,实际情况也可能与以上分析有差异。如周静轩诗可能并非是从叶逢春本开始插入的,而是从现在没有看到的某种“演义”版本开始插入的,而叶逢春本是随之插入了周静轩诗。以上只是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分析《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勾画出《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演化方面的一种最大可能性。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探索《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很多,除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外,还有许多线索,如部分情节、文字差异、论、赞、评、注解、方言、人名、地名等,不排除在其他线索方面,出现与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他演化路线不同的演化路线。所以,以上只是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探讨了版本早期演化过程,和哪个版本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方面接近原本,但不是说这个版本就最接近原本。《三国演义》问世后,经过长期反复的传抄,版本演变非常复杂。现存的各种版本中都可能保存有原本的痕迹,可能很难说清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就好比一个祖先有很多后辈,而每个后辈都可能保留祖先的部分摸样,但很难判断哪个后辈更象祖先。从总体看,虽然最终可能无法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但可以探讨,在某个项目(如周静轩诗、关索故事等)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2]郑铁生“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变和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陈国军“周静轩生平及其对通俗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2004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天津[4]陈国军“周静轩生平及其对通俗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2004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天津[5]刘世德《关于〈三国志演义〉嘉靖刊本的几点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周文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78247.html

相关阅读: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