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的世界:欧美列强咄咄逼人,疯狂抢夺殖民地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过渡正如列宁所说,“是同分割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顶点大约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这样一种全球性的经济和政治大气候必然影响着太平洋地区和东亚的形势。
从各国在世界工业产量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看,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分别为32%、23%、13%和10%,但30年后的1890年,分别变为18%、31%、16%和7%。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工业霸主地位,德国进一步紧逼英国。各国在世界经济中作用和比重的改变使得列强争夺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瓜分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从1860到1880年,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在这20年间,它占有的殖民地面积从250万平方英里猛增至770万平方英里;法国由20万平方英里增至70万平方英里,而德国则几乎是空白。正如列宁所说:“在19世纪末,特别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殖民地,是外交史和对外政策交上众所周知的事实”。
甲午战前的东亚:日本抓住机遇跻身刀俎,其他国家惨遭鱼肉
19世纪是欧美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在这些殖民国家和广大的殖民地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半殖民地国家。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均属于此类。当时,两国几乎同时走到了一个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上,既可能进?步沉沦下去,变为殖民地,也可能赶上历史潮流,搭上近代化的末班车。日本近代化的起步与中国几乎同时(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它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威胁,面临着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撞击,所处的地位与中国差不多。但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不是指向它,而是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列强几乎没有对日本发动什么大规模入侵。1853年美、俄舰队的“叩关”之举和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的签订,虽然都是在军事威胁下完成的,却都没有经历一次真正的战争。1864年9月,英、美、荷、法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史称“下关战争”,但联军登陆后,长州藩迅即屈服求和,战争规模很小。再从整个东亚的形势看,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震动亚洲和世界的太平天国运动,分散了欧美列强给日本的压力。正如英国驻日公使发回本国的报告中所说:“我们对日本的纲领必须慎重行事。这就是说,我们在中国已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中吃过苦头……这一切必须铭刻在心”。此外,列强在东亚的利害冲突使英美都感到扶植和利用日本来牵制沙俄,为自己火中取栗是划算的。显然,历史的机遇向日本露出了微笑,而日本则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开展“明治维新”,使自己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相反,中国惨遭欧美列强的入侵、瓜分、掠夺、奴役。同时,位于中国周边的国家,例如尼泊尔、缅甸、越南、琉球和朝鲜,均与中国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在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之前.它们与清政府都保持着宗藩关系。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严重威胁时,朝贡体系土崩瓦解,各国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甲午战前的美国:迫切要求海外扩张,积极参与东亚争夺
内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同时也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竭力推行海外扩张政策。
以此同时,“新天定命运”扩张思潮在美国甚嚣尘上。其内容流派纷繁芜杂,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优越论、边疆学说、海上实力论等等。各种“学者型”扩张主义理论家从不同的“学术”角度,论证美国应该向外扩张。以约翰?菲斯克为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为美国垄断资本及其扩张主义政策张目。“边疆学说”代表人物特纳认为,国内边疆既然已不复存在,从而宣告“美国历史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美国历史的新的一页应该是向海外扩张,寻求海外边疆,这是美国西进运动的必然结果。艾尔弗雷德?马汉指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仰仗于一支有效的强大的海军。要发展海军,就得有海上加油站和海军基地,因此,美国还需获得殖民地。在马汉眼里,殖民地是“国内产品的销售地和商业与海运的苗床”。所以,马汉认为,不论美国人“愿意与否”,美国“现在必须‘向外看’。这个国家的日益增长的产品要求它这样做。”
内政特别是经济因素决定了美国要向海外扩张,扩张主义理论家又适时地提供了重要的宣传依据,19世纪末美国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竞技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74545.html
相关阅读: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