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袁世凯创建、冯国璋和段祺瑞先后担任过校长的军校,从这里走出了大军阀、国民党总裁、共产党人以及民主人士,我们该如何定义它在中国百年近现代史中留下的痕迹?这所军校便是保定陆军军官军校,将军一千六的保定军校。
今日的保定已是拥有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出保定旧城,向东北5华里,你会看到一座占地317亩,风格驳杂的大广场。
面对着这样一座充斥着西式园林景观元素的现代广场,你很难将它和新军、北洋政府、袁世凯、吴佩孚、蒋介石联系起来。也许只有
在夜里,在广场西南角那个小小的纪念馆前,面对着“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这幅对联,你才会从厚重的空气、城市的喧嚷中隐约听到一个世纪前的铁马金戈。听到中原大战、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全民抗战和解放军战争的隆隆炮声。
主宰这些战争的人一个世纪前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出去,走向辽阔的中国大地,走向各自的成功或者失败。
北洋遗物
一部保定军校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王朝震惊,也促使其彻底改革兵制。根据德国人汉纳根的建议,清廷开始在小站编练“新式陆军”。及至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订立,清军不得不撤出天津近郊的小站。武备学堂被迫迁往保定。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
任)。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后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1907年更名为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1912年),改称陆军军官学校,自1912年至1923年8月,共办
9期。与将弁学堂一同开办的还有“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称陆军速成学堂。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
保定军校旧址原是一座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
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
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
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堂前有长廊
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占地92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330余亩。大操场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880余亩。
军阀与总裁
1924年9月8日,赫赫有名的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军人。照片中的人一身戎装,目光炯炯,面容淡定沉着。照片下有两行说明:
“GENERAL WU ”(吴将军)
“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
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强者”的“吴将军”便是上世纪20年代风云一时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其时,吴佩孚正处于一生权利的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1924年9月8日这一期《时代》出版时,在上海,直系军阀正与皖系军阀大战;在北方,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生于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24岁从戎,1903年被推荐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吴大帅在入学考试之时因其面窄腰细,望之不似武夫,几不得其门而入。好容易入得保定校门,下操时又常以其姿式不合,被德籍教授罚令躺在地下,用枪压身以示警告。
好歹熬到毕业,因得曹锟器重,吴佩孚从此在北洋一系中一路平步青云,入滇打蔡锷;进京讨张勋均有他的份。及至1926年北伐战争起,吴佩孚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打败他的正是保定军校1917届的小学弟叶挺。此后的吴佩孚彻底退出中国政治舞台,直至1932年才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回到北平。
吴佩孚一生传奇,既支持过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约,也曾残酷镇压“二·七”大罢工;贵为割据枭雄,却不贪不腐,“有清廉名”(董必武语);一生尊崇关、岳,落魄时亦不坠大节。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试图拉吴佩孚入伙。一时间,吴府说客盈门。吴不为所动,对上门说项的汉奸唾面痛骂,指江朝宗“老而不死”,齐燮元“死无葬身之地”,斥汪精卫“无耻下贱”。屡屡和日特头子拍桌子,掷茶碗。如此强硬终招来杀身之祸,1939年吴佩孚被土肥原贤二指使的日本牙医谋
杀,终年65岁。吴佩孚死后备尽哀荣,不仅万人送葬,更有蒋介石亲赐“正气长存”匾额,李宗仁主持公祭。国民党政府追认为其陆军一级上将。
如果说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是属于吴佩孚、孙传芳(亦为保定出身)等军阀的,那么进入30年代,站在舞台中央的就变成了一位光头清瘦,操浙江奉化口音的人。他就是蒋介石,1907年保定军校留日预备班学员,主修炮科。
从一个盐铺商人的儿子到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有过德黑兰会议忝列大国领袖的辉煌,也有过仓皇辞庙,逃亡孤岛的落魄。不管给予什么样的评价,都无法否认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的浓墨重笔。
保定从戎,黄埔起家,蒋介石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在乱世中国,武装力量是权力的源泉,而武装力量的核心则是军官。因为士兵可以招募,但军官却只能通过教育培养。是以,蒋介石一生重视军校,甚至到迷信的地步。他在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校友以及日后黄埔学生多受重用,相当一部分成为蒋介石的股肱之臣。
北保定南黄埔
在国民党的权力金字塔中,虽然保定系将领在人数和规模上难以和黄埔系分庭抗礼,但因为保定生大多入行早,资历老,往往位高权重。是以时人常言,“北保定南黄埔”,视之为国民党军政体系的两大支柱。
兵,在贾旺、台儿庄防地临战起义。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乘虚而入,直捣徐州,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最后,关于“红色保定”,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吴石,中共在台最高级别情报官。吴石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是白崇禧和张治中的同窗。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当白崇禧已经贵为国防部长时,他还只是参谋部一个小中将。1950年吴石身份暴露,被国民党当局处以极刑。签发逮捕令的是时任台“国防部”参谋总长的周至柔,保定第八期毕业生,他的小师弟;点名要枪毙他的则是保定军校的大学长蒋介石;与他一同在马场町刑场就义的还有陈宝仓,保定军校第
八期工兵科毕业生,而委派陈宝仓前往台湾潜伏的李济深亦是保定系,更传奇的是,吴石的忘年好友,对他的信仰转变起了很大影响的何遂还是保定校友。对吴石来说,这真是一出悲喜莫辩的生死同学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63490.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