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摩尔多瓦陷入了内战,亲西方势力与亲俄罗斯的势力之间爆发了内战。
摩尔多瓦内战(Moldovan-Transdniestrian War)
白天,他们打得如胶似漆;晚上,他们放下武器,来到酒馆,与敌人拼酒量,一直到早晨,他们走出酒吧,重新操家伙干架。而俄罗斯的实力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摩尔多瓦内战图1
怪异的战争:上下班分明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摩尔多瓦陷入了内战,广大亲西方群众与一小撮亲俄群众操上了家伙。不过双方的心中仍然残留着一点点科学发展观的柔情。白天,他们打得形影不离如胶似漆;晚上,他们放下武器,一同来到酒馆,与敌人拼酒量。直到早晨,他们走出酒吧,重新操家伙干架。很好很科学,这样的战争才有娱乐精神嘛!BTW,那一小撮亲俄的群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名很长: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目前没有谁承认这个国家。
摩尔多瓦内战图2
政治问题引发内战
其实,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国家。19世纪下半叶,摩尔多瓦被积极扩张的沙俄吞并。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摩尔多瓦被罗马尼亚夺回。1939年至1940年,苏联通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的方式,再次控制这片地区,并成立了加盟共和国。
为了防止罗马尼亚势力卷土重来,苏联鼓励斯拉夫族居民移居摩尔多瓦,这些移民大部分住在德涅斯特河东岸。依靠水力发电产生的廉价能源,移民们开办了许多厂矿企业,变得比当地原住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养殖)更加富有。
摩尔多瓦内战图3
1991年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第一任总统米尔恰·斯涅古尔毫不掩饰对罗马尼亚的亲近感,并表示要走“融入欧洲”的道路。这对当地的斯拉夫族居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为防止可能出现的政治歧视和军事威胁,当地斯拉夫族居民试图从摩尔多瓦分离出去,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对此,摩尔多瓦政府打算使用武力解决。
冲突爆发前,摩尔多瓦和德涅的武装都只有轻武器,如果非要找出“重装备”的话,那么就只有载重卡车。这些卡车表面被焊上钢板,然后在货厢里安装火箭炮,看起来好像一战时期的装甲汽车“复活”。
需要说明的是,被俄罗斯接管的前苏联第14集团军还驻扎在德涅地区,但在俄总统叶利钦的要求下,这支部队表示“中立”。俄军中立给了摩尔多瓦政府信心,因为他们可以从罗马尼亚得到军援。
摩尔多瓦内战图4
“前哨战”遭遇失败
1992年3月2日,战争正式爆发。面对不到800人的德涅民团,摩尔多瓦集结了2300余名武装人员(包括正规军和特警大队),分两路发起进攻。其中,正规军进攻德涅斯特河上的“门户”——杜博萨雷拉市,而特警大队则试图切断“蒂拉斯波尔-雷博尼察”公路(简称“蒂-雷”公路)。这条公路一旦被切断,整个德涅地区将被分割成多个“碎片”,然后被摩军逐一蚕食。
有意思的是,尽管罗马尼亚向摩尔多瓦提供了许多军援,但摩军却没有一辆坦克,装甲车辆也不到110辆,主要装备正规军。缺少装甲车的摩尔多瓦特警大队不得不开着改装的MTLB-AT装甲牵引车从首都基希讷乌出发。最初,该车表现出卓越的越野能力,顺利穿过不设防的沼泽地带,出现在“蒂-雷”公路第41号路段。但守卫公路的德涅守军依托地形,用机枪拼命阻击。
摩尔多瓦内战图5
MTLB-AT的装甲太薄,竟被机枪子弹洞穿多处,在连续损失3辆装甲牵引车后,摩尔多瓦特警大队慌忙撤退,搭载特警队长的装甲车甚至开错方向,闯进了德涅民团的包围圈。幸运的是,这辆乱闯的装甲车最终在多个负重轮被打坏的情况下勉强逃离。特警大队的失败使打算进攻杜博萨雷拉市的摩尔多瓦正规军孤掌难鸣,不得不退回出发地。
摩尔多瓦内战图6
纠集重兵再次进攻
到5月底,摩尔多瓦再次进攻,目标仍是“蒂-雷”公路和杜博萨雷拉市。这次,摩尔多瓦招集了2.6万名警察和6万名军事人员,并从捷克、波兰和罗马尼亚获得包括“冰雹”火箭炮在内的大批重武器。为了增强火力,摩军还为部分MTLB-AT装甲牵引车安装ZU-23-2型机炮。
德涅方面也积极备战,他们在短时间内召集起1.25万人,并拥有精锐的“德尔塔”特种营。在战斗车辆方面,德涅居民将许多民用卡车改造成装甲汽车,还搞到多辆17吨重的RTS运输车,将其改装成两栖装甲运输车,可一次性运送15名士兵。德涅军还将BT-T火炮牵引车改装成“自行火箭炮”,舱室周围焊接上装甲,在车顶上安装了从直升机上拆下来的火箭巢。
摩尔多瓦内战图7
老奶奶“绑架”坦克
5月30日,在忍受摩军三天三夜的炮击后,杜博萨雷拉市的居民奋起反击,1.5万名被鼓动起来的市民挡住“中立”的俄第14集团军的一支坦克连,70多名老奶奶躺在俄军坦克四周,令其动弹不得。本来就同情当地斯拉夫族居民的俄军半推半就地放弃了10辆T-64BV坦克和10辆BTR-70装甲车。三天后,德涅的妇女们又如法炮制,用“人链”包围了一支俄军车队,再次“抢”到3辆T-64BV坦克。
根据德涅总司令部的指示,杜博萨雷拉市的守军组建了2个装备T-64BV坦克的坦克连,一个用来保卫杜博萨雷拉市,另一个用来增援蒂吉纳(德涅称“宾杰里”),那里有德涅斯特河上的重要公路桥。这也是T-64BV坦克首次参与实战。
摩尔多瓦内战图8
曾当过25年坦克兵的谢尔盖·乌科洛夫被任命为增援蒂吉纳的坦克连长,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大婶们将‘战利品’送来时,我们才发现这些坦克都是教练车,连机枪都没有,又是‘裸车’(没有安装反应装甲),很容易被穿甲弹击毁。当坦克机枪运来时,枪身上全是润滑油,弹匣也是空的。我清楚开着这种连机枪都打不响的坦克打仗如同自杀!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麻烦,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驾驶T-64坦克的经验……不过,时间紧迫,我们别无选择,许多平民被炸死了,我们也将像死刑犯一样投入战斗。”
摩尔多瓦内战图9
摩军入城遭遇火攻
6月5日,摩军占领了杜博萨雷拉市的一半街区,在蒂吉纳的进展也不错。然而,摩尔多瓦人却没有趁热打铁拿下杜博萨雷拉市,反而抽调部队支援攻打蒂吉纳。
在蒂吉纳,摩军出动50余辆装甲车猛攻跨河大桥,德涅军人在防线后方布置了1辆坦克歼击车,试图用反坦克导弹封锁道路,却被摩军用“章鱼”反坦克炮轻易摧毁。于是,摩军如洪水一样“涌入”蒂吉纳城区,德涅军只能困守城内几个孤立据点,他们只有几辆改装的MTLB装甲车和几门自行高炮。
摩尔多瓦内战图10
进城的摩军数量让蒂吉纳居民感到震惊,他们乘坐公共汽车,手中挥舞着摩尔多瓦国旗,全然不顾这里是战场。这种行为激怒了当地居民,他们用“人墙”将车辆包围,然后用煤油点燃,顿时让摩军乱了阵脚。
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在蒂吉纳巷战中,摩军士兵经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安装机关炮的装甲车进入城区后,车上的士兵就用机关炮对着路面连续扫射,根本不看路上有没有目标。后来,德涅守军总结出一个规律,摩军装甲车只要发现一个目标,就会盯着不放,一直扫射,直到打光炮弹,然后就能“理直气壮”地回后方补充弹药。
摩尔多瓦内战图11
“自杀式冲击”建功
正当局面危急之际,乌科洛夫率领的坦克连于6月7日凌晨赶到蒂吉纳郊外。他们向大桥方向盲射了几次,测算射击参数,稍后,乌科洛夫的瞄准仪上就出现了一辆摩军装甲车。他稍微调整了一下,锁定目标后果断开火,目标顷刻被摧毁。
摩尔多瓦内战图12
随后,乌科洛夫所部开始接近跨河大桥附近的敌人停车场。由于坦克炮弹太少,机枪也没弹药,乌科洛夫的坦克群不得不发起“自杀式冲击”,用车体碾压摩军车辆。在这次突击中,7辆T-64BV坦克中有2辆被摧毁,还有1辆被火箭弹打断履带。乌科洛夫的座车也被炮弹击中起火,乌科洛夫的眉毛都烧着了。
尽管德涅方面损失不小,但突然出现的坦克仍使战局发生了逆转。惊慌的摩军士兵纷纷丢下武器逃跑……当跨河大桥被乌科洛夫所部收复时,他们找到了11辆摩军装甲车残骸和80具摩军士兵尸体,并缴获2门“章鱼”反坦克炮、2门ZU-23-2机关炮和5辆军用汽车。
摩尔多瓦内战图13
战火暂熄 争端未解
内战一直持续到6月底,双方约有1500人丧生,最后由于民众大规模抗议和俄第14集团军的干预,内战终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内战最后一枪居然是俄第14集团军打响的。该军的一个坦克师奉命镇压德涅军科斯坚科营发动的叛乱,该营指挥官企图用武力推翻当时的德涅共和国政府,建立军事独裁。
摩尔多瓦内战图14
直到今天,德涅冲突只是被“冷冻”起来,并没有真正结束。按照摩尔多瓦的说法,“绊脚石”就是俄罗斯第14集团军,其仓库里的武器堆积如山,除极少数运回俄罗斯外,其余部分仍掌握在德涅人手中。
为了纪念1992年发生的惨烈战斗,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在蒂吉纳跨河大桥附近修建了一个步兵战车雕塑,旁边点燃着长明火纪念在战斗中死难的将士。
摩尔多瓦内战图15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8631.html
相关阅读: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