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与中国抗战
斯诺是最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野心的西方记者和历史的见证人。早在1929年春,他作为一位美国记者到东北旅游采访时,亲眼看到日本关东军驻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他指出,“在满洲的每个日本人思想深处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迟早都要把太阳旗插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斯诺立即从上海赴东北采访。斯诺目睹大批中国军队在蒋介石“不得抵抗”的命令下撤退到山海关内,把白山黑水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斯诺称他这次采访是“令人心碎的采访”。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中,斯诺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攻的消息。他采访了上海抗战的全过程,目睹了中国军民的巨大爱国热忱。后来,斯诺在同美国海军军官埃文思·卡尔逊上尉谈起“一·二八”抗战时说,“我觉得中国人在战火中苏醒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一旦喷发出来,那是比维苏威火山更强烈、更炽热,是任何人无法遏止的!”
1935年冬,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正在北平担任美国《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客座讲师的斯诺与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女士满腔热情地同情和支持抗日救亡爱国学生。他们向全世界作了许多报道,赢得世界学联和各国进步人士对中国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的同情和声援。
斯诺初访毛泽东
1936年6月,他从北平出发,经西安赴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记的西方记者。7月8日在安塞百家坪遇见周恩来。经周恩来安排,于11日抵保安(现延安志丹县保安镇)会见毛泽东。
斯诺记录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觉得在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在“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斯诺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在保安(现延安志丹县保安镇)的采访活动中,斯诺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16日夜,斯诺就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问题同毛泽东进行长谈。后来许多夜晚,毛泽东回答了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和中国红军的历史。10月中旬,斯诺离开保安经西安返回北平。
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发行。1938年2月中译本改名《西行漫记》,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此后,1939年、1960年6月、1965年初、1970年10月,斯诺多次来华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70年12月18日,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也是最后一次的谈话。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日内瓦逝世,弥留之际说“我热爱中国”。
根据斯诺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19日运到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5954.html
相关阅读: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