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公元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介绍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史记》《朝鲜列传》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日本古时候的典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很把朝鲜半岛称为“韩”的记载。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鲜明”之意,定国号为朝鲜,称为李氏朝鲜,一直持续了500多年。“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甚至至今。
1930年前后日本人拍摄的朝鲜箕子陵,而今安在否?
唐代柳宗元记载的箕子碑
根据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记载,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是中华第一哲人,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商“三仁”之一。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君就是箕子的亲戚微子,而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也就是所谓韩国祖宗箕子的后代中,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民众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箕氏王朝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以礼义教化人民,传授耕织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朝鲜半岛社会由此有了迅速的进步,进入文明时代。
据《史记》记载,箕子在朝鲜立国后,曾经回到周朝国都朝见周王。当经过殷商故国,看到过去华丽宫殿已成为废墟、禾黍丛生时,箕子十分伤心,便作《麦秀之诗》咏道: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商朝遗民听到这首诗后,都感伤不已,不禁痛哭流涕。这个故事说明,受封于朝鲜的箕子,与周朝之间还有一定的政治往来。
笔者王锦思疑问,箕子真的去过朝鲜半岛吗?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里说;“朝鲜城,在永平府(河北省唐山市滦河西岸)境内,箕子受封之地。”就是说箕子朝鲜都城可能在河北滦河岸边的朝水鲜水间(朝水即今潮河,鲜水为唐山陡河古名)。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古代交通不便,箕子到不了今朝鲜半岛。不过在朝鲜半岛曾有箕子墓,树碑立传,这难免让人有些费解。或许顾炎武说的确实,朝鲜有人假托建墓;或许顾炎武只是一家之言,或许箕子真的到了朝鲜,真有其人,由此开创了朝鲜半岛和韩国的一片光明前景。
有人说,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古东北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
《书经·洪范》中记载了对答周武王,实际上是后人伪托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滴到荒远的边郡为官,遭遇与古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是有类似之处,因此他写下了《箕子碑》,以他人之酒浇自己之块磊,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不只是一个箕子来到过朝鲜半岛。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劳役,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岛西部地区。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卫满的燕人,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来到了朝鲜半岛,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公元前194年,卫满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率军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灭亡了已经衰落的箕氏王朝,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卫氏朝鲜前后存在近90年,于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所灭而后置郡统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
韩国人的祖先朝鲜人也被叫做韩族。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篇和王符的《潜夫论》等文献研究,在《韩徙貊移动考》中详细描述了古韩族人的移动,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岐周之西向陕西韩城迁移;第二个阶段从韩城移到河北固城一带;第三个阶段再从那里向朝韩半岛一带移动。因此,他认为,朝鲜半岛的韩族人和中原的韩族人可能是同源的,关系较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7223.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