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梁武帝说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更是膜拜得不得了,“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王羲之老师,其他书法家,他根本没放在眼里。
其实,王羲之这位文艺青年,不仅在书法上,在其他方面也很有情怀。他有他的迷茫、他的悲伤,这不奇怪,一个能将书法演绎得那么出神入化的人,怎么可能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呢?
成长
因一份牛心炙
而改变的命运
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琅琊”一词现在因为一部电视剧火了,其实汉晋时期,经常有“琅琊王”这个封号,读这一段史书,“琅琊”会时不时蹦到眼前来。
王羲之是个高富帅,他的祖先对东晋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老爸王旷是淮南太守,这个职位不出奇,出奇的是如果没有王爸爸,东晋可能就没有了。
王羲之爸爸早在西晋时期就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苗头,一早带着王氏家族南渡,避将来的“五胡之乱”。他不仅为一家着想,也为整个晋王朝着想。早在西晋王朝在北方撑不住的时候,他就提议司马睿迁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晋政权,“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司马睿就是晋元帝。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王敦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这个不用细说了。然而,这么优秀的基因,到王羲之这里,似乎有中断的苗头,为什么呢?原来这孩子自小有点傻傻的,也不是说智力有问题,而是不善言辞,“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人们都不看好他。这在以清谈为风尚的东晋,作为一个高富帅,想要进入社会主流朋友圈,恐怕是拿不到门票的。
对于这样的笨小孩,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呢?最好的办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古人在这方面似乎颇有研究。王羲之13岁那年,有一回去拜访东晋的一位名叫周?的高官。周长辈觉得王羲之小朋友还是有料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决定试一试。当时东晋有一道很高大上的菜,叫做“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有一些菜不是平常人能吃的,例如西晋初期,因为物资紧张,猪颈肉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吃,其他人吃是犯法的。当然,老百姓当时也没有条件能吃到。
宴会上,周?当着各位宾客的面,要人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然后说:王羲之同学,今天这道菜就是你的了。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吃了一份牛心炙,从此王郎是牛人。
这事在社会上、在朋友圈里传开来,大家都纷纷认为,能吃到周?家牛心炙的,将来必定是牛人,这孩子有前途,于是,王羲之出名了。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周?带动朋友圈里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朗的成长环境。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
对王羲之而言,这一份牛心炙,等于一碗正能量鸡汤,扫除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从此重视自己、看得起自己。王羲之后来坦腹东床的坦然,或许也跟这份牛心炙的能量分不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5805.html
相关阅读:自乱阵脚的苻坚
东晋的时尚
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
浅析书圣王羲之的艺术行为
东晋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两人先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