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归鲁,开始著述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应鲁大夫季康之召,返回鲁国。孔子虽满怀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的政治抱负,然而终不获见用。孔子初归鲁时,鲁哀公、季康曾先后问政于孔子,但终究没有重新起用他。孔子眼见自己的政治理想无以施展,于是转而致力于讲学与著述,以求得自己的理想、思想、学识流播于后世。孔子有感于当时周室衰微、礼乐皆废,说“为国以礼”,又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指周礼,包括奴隶制的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孔子又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感情为基础,“仁”与“礼”相辅相成。孔子又相当重视“乐”的陶冶情感作用,乐指音乐,因“诗”为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涵诗。孔子主张“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以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从西周开始至春秋中期,传下古诗3000篇,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义者,删定为305篇,并分为“风”、“雅”、“颂”三类,即流传下来的《诗经》。孔子说“诗”的作用有四:激发道德情感;观察风俗盛衰;增进相互情谊;批评政治得失。与此同时,孔子开办私学,弟子先后达3000多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孔子逝世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四月十一日,孔子逝世,卒年73岁。鲁哀公作诔文悼念孔子,开后世诔文之先河。孔子的门徒服丧三年,而子贡则在墓冢旁建房而居,六年之后才离去。因为孔子弟子及鲁国人在孔子墓附近聚居,所以墓地一带就叫孔里。孔子晚年自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义。他与弟子整理古籍,评论时事人物。传说他作《书传》、《礼传》、为《易》、作《彖辞》、《象辞》、《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人称《十翼》;删减《诗》三千多篇为305篇;整理《春秋》,使文辞简约而内寓褒贬;正乐,成六艺以备王道。孔子的主张虽然不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用,影响却很是深远。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他以道德作为政治、行为的规范,从个人角度规范了仁、义、忠、信,完善了春秋道德思想,他的大同精神、日新精神和存而不问但求进取的精神成为了战国文明的主导精神。他一生跨越了“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他的儒学思想,不但为世界人民所尊崇,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颗瑰丽的明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5750.html
相关阅读: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鲁国的传奇寡妇
臧文仲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