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神舟七号"开舱惊魂瞬间:宇航员差点被烧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这次“神七”飞行把出舱时间定在下午的16时30分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外站能够共同观测到飞船在天上40分钟的活动情况。

14时,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做出最新预报。结果显示,当前空间环境平静,飞船在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无安全隐患。下午16时11分,航天员对航天服做最后检查,飞控中心确认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医监医生与航天员通话,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16时20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

10分钟之后,“神七”已进入测控区,“远望三号”发现目标。轨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16时35分,“神七”状态良好,舱外航天服正常。飞船工作正常,轨道舱泄压正常。

16时35分,翟志刚开始实施出舱。在太空打开舱门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转动把手一拧就开了。航天员第一个动作就是解锁,然后拉住舱门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这时候舱门才能完全打开。

神舟七号开舱门画面,这是宇航员遇到的第一个突发情况

因为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操作,只见翟志刚艰难地移动到舱门旁,抬起手臂,非常费劲地开始逆时针转动把手。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分多钟。舱门上的把手转动到了打开位置,可是,当翟志刚拉动舱门时,舱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打开。以下曝光宇航员差点被烧死,有一画面让人胆战心惊...

他调整了一下身体,重新用力拉了几次,因为使劲,不禁发出粗重的喘息声和用力声。接下来,舱门开动了一点,但立即又收压回去,关死了。地面上曾经担心过的问题到底还是出现了。

这时候,翟志刚与地面进行了保密通话。他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一边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门自动弹回去了,有一股向外抽的力量。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

翟志刚后来回到地面上的时候,仍然不时回想起这既短暂又漫长的时刻。翟志刚说,虽然开舱门这个动作在地面练过很多次,但在空中实施这个动作和地面很不一样,差别比较大。

宇航员费尽力气却无法打开舱门

地面时是在水槽里模拟一个失重环境进行训练,但在太空中,我跟伯明将舱内压力卸到只剩一个千帕时,开始开启舱门。但撬开舱门一个缝,感觉还有一股向外抽的力。这种力很顽强,也很大,这在水槽里是没有的。

本来,开启舱门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当气闸舱泄压到1千帕时,就已经完全达到了打开舱门的必要条件。但翟志刚用力拉了三次,舱门都没有丝毫反应。像这种情况在地面训练中还从没有遇到过。

在地面训练时,只要将气闸舱泄压到2千帕以下,打开舱门就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在到了天上,开启舱门竟成了最要命的难关。

看到打开舱门不顺利,旁边的刘伯明也有些着急,不禁为翟志刚捏了一把汗。刘伯明说,舱内位置很小,我主要是提供精神鼓励。我当时让他加油,也感觉到他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了。

当时也有点急,看到他用了这么大的力还没打开,就说还给你鼓最后一次劲,如果真是没力气了,我们就交叉换位,我可以用全力帮你把门打开,然后再交叉换位,你再出去。这在地面的时候也都练习过。

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翟志刚已经消耗了大量体力。稍事喘息,刘伯明在舱内把翟志刚腿部抱住,起到一个固定作用,才帮助翟志刚找到着力点。

时间在毫不通融地往前推进,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航天员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两次,刚打开一点缝隙,残留的气体把舱门又紧紧吸上了。

这时候飞船的出舱口正对着地球。

刘伯明注意到翟志刚这时候的操作非常吃力,就压住翟志刚的右手大声说:稳住,深吸一口气,压下来顶住。

翟志刚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刘伯明在上天前曾说过,有些特殊情况是在地面模拟不到的。训练条件不具备的,我们就做一些安全预想,尤其是飞船啊,外太空的环境变化引起的一些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我们尽量都把它想到。

可真实的情况却还是超出了他们在地面时的各种预想。刘伯明说,我把撬棍递给翟志刚后,舱门刚一撬开,就已经看到地球了,非常漂亮。可是为什么外面还有那么大的力,舱门又给吸回去了?这也是上去之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看来,气闸舱虽然经过充分泄压,仪表也显示舱内已经达到了出舱的条件,但舱内不可能是绝对真空,人类目前还很难办到这一点,所以舱内外自然就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差。

这次舱门打开困难,光压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那连一根头发丝的压力都比不上。但热辐射和热沉的问题倒是应该重视,因为舱内泄压到接近真空之后,舱门外面受太阳照射,温度升高,而舱门里面却是低温,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会发生形变,也可能造成打开费力的情况。

在刘伯明协助之下,翟志刚经过7分钟的全力操作,最后终于奋力一拉,把轨道舱舱门完全打开。

舱外的地球上,恰好有一架飞机飞过。此时“神舟七号”处在渭南和青岛测控站的测控之中,是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最靠近北京的一次。从开舱门到最终完全打开,用去了将近7分钟的时间。在那样一个令人紧张焦虑的时刻,这7分钟被无限拉伸,显得格外漫长。

听着翟志刚重重的喘息,黄伟芬说,在舱外活动的时候身体负荷非常大,他始终在操作,所以跟地面通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有点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低压,在这种真空低压的环境下,听他的声音也是会有变化的。

舱门打开以后,翟志刚休息了几秒钟,他喘气的声音清晰地传回到了地面。16点43分,作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把第一条安全索固定在舱外的安全扶手上,并慢慢爬出轨道舱。

“小飞”回家 探月告别“单程票”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小飞”经过8天飞行,完成“太空打水漂”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着陆。这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首战告捷,拿到了首张“返程票”。这是一张自力更生、不断超越的“返程票”。自主研发的探路者“小飞”成功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三期主任务星“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北京时间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工作人员将返回器固定在拖车上。昨日,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运抵北京。

2017年嫦娥五号将携带月球岩石样品回到地球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返回器今天完成交接、开舱。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表示,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测量数据好于预期,包括以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等关键技术的掌握,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飞行试验器的“诞生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由回收系统交接给工程总体、飞行试验器系统和测控系统,并进行“开舱”。

记者现场看到,约有半人多高、呈钟鼎状的返回器整体外观完整,表面小型玻璃舷窗,和用于姿态控制的发动机喷口都清晰可见。据介绍,返回器外观的检查和内测,是返回地面后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参研参试人员还要抓紧做好此次飞行试验任务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充分挖掘利用此次试验的各项成果。做好嫦娥五号各项研制工作,向探月工程三期成功迈进。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说,返回器返回时要以迎风面正面进入大气层,为控制整体重量,迎风面的热防护材料更厚些,背风面则更薄些,任务完成后的返回器很多外测数据甚至好于预期,这为嫦娥五号任务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2969.html

相关阅读: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