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事一理——一个王朝的能量,犹如一个核反应堆,开国之初,如该反应堆核能量最充沛强劲之时,至其衰亡覆灭,则其能量衰减微弱,不足以供应整个王朝运作对能量的需求。至于其消亡后,仍余脉不绝,那就是核废料的降解过程,不足道,充渔樵闲话而已。
就是说,核反应堆的能量再强劲充沛,毕竟会逐步衰减,这是个宿命,所谓气数,就是这个意思。
英明的开国皇帝,思维行事大开大合,挥洒之间,无不切中义理,体现出兴旺强健的正力量。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御览全国地图,侍臣见朱元璋心情不错,就说: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前所未有啊(“舆地之广,古所未有。”)。这显然是奉承皇帝。但朱元璋不是那种文艺范儿的皇帝,一听好话就高兴得想拉二胡唱K,他对现场的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正是我们要谨慎的地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会带来治理的难题,因此,不管在哪里做官,各级官员,必须德行高尚,因为只有一个居上位的人的德行是可以让他人服从服气的,这是为政的前提。商纣王拥有天下,不也亡了?而他的祖先商汤的本钱起初才七十里,却慢慢地拥有了天下。都是因为一个字:德。有德者就是正能量!(“地广则教化难周,人众抚摩难偏,此正当戒慎。天命人心,惟德是视。纣以天下而亡,汤以七十里而兴,所系在德,岂在地之大小!”)
帝王以礼乐化民,祭祀之事,非常重要。洪武年间,制作太庙的祭器,礼部反复研究,以为必按照古礼制作,丝毫不能马虎,为此一些儒生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依据古书的描述,相互指摘挑剔,水火不容。就跟今天学传统之学的年轻人一样,为一个汉服、儒服之类争论得不共戴天。朱元璋说:你们别争论了,“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者得宜,必有损益。近世泥古,好用笾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似亦无谓,其制祭如生仪。”)洪武十一年初秋,朱元璋祭太庙,由于祭祀用的板栗没成熟,负责祭祀工作的太常向朱元璋汇报,请求能不能用桃子代替。朱元璋听了,说:当然可以!礼从宜嘛。今后咱形成一个制度,所有用来祭祀用的果品,不必常备,更不必让各地数千里供应,就用时令的果品即可。这个要形成一个制度(“着为令”)。
朱元璋虽然不是读书人出身,没什么文化,但真如子夏所言:“必谓之学矣!”
同样的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这样处理的——赵匡胤刚建立宋朝,到太庙祭祀,见祭器笾豆?簋之类,陈列周详,他不认识,问这是什么?近臣汇报说是祭祀用的礼器。赵匡胤笑了:我祖宗恐怕也不认得这些,撤了吧。用日常的膳食祭祀即可。赵匡胤自己行礼完毕,却对刚才的近臣说:你们将刚才那些礼器依然摆上去,方便其他人来祭,不能因为朕,让别人无所适从。
邵康节称赞赵匡胤:真是一个懂礼乐真谛的达人(“达古今之宜矣。”)。
这就是王朝初期的正能量核反应堆,帝王言行,大事小情,无不“达古今之宜”,垂范天下,上能推诚,下无逸口,国家呈现出兴旺的气象。
考诸往史,每个王朝后来的皇帝,无不是能量衰减的过程。再健康的事物,久则必然生弊,犹如衣服有新到旧,其污染肮脏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越积越多。比如,至明朝正德年间,单是宗室亲王就有30多位,郡王215位,他们的子弟还都是各种各样吃国家财政的官,消耗非常大。永乐时期就将这些宗室的俸禄大量销减过,当时就负担不起了。到了后来更负担不起。其他国家机器的运转也都日渐冗繁沉重,比如,洪武初年,锦衣卫官共205人。由于维稳和反腐任务重,机构重叠设置,到嘉靖八年,锦衣卫官增加到了1700多位。弊端这个东西,具有疯狂生长的能力,拼命革除,尚且不尽,稍有懈怠,满目尽是,以至于连个正常参照都找不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弊端了。
明朝每个王朝出现的短期中兴,就是继位的皇帝奋力各处弊端,给核反应堆增添新的能量,能量所加,必然有腾旺的气象。
洪熙帝在位仅一年就死了,但其仁政所施,颇有成效。明朝帝王都学了朱元璋的坏脾气,嫉恶如仇。洪熙帝刚继位,就下诏说:朕的脾气不好,如果过于嫉恶,对罪犯的处罚在朝廷的法律之外,即干预司法过分,请司法部门再三执奏,劝说提醒朕。如果你们再三执奏,朕还是不听的话,可五奏。五奏还不听的,就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奏,提意见,你们把朕当成一个昏君暴君来对待,直到朕同意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为止。这要形成一个永远的制度(“永为定制”)!
宣德九年,朝廷想将位于德胜门外的教场,京城的教场用于操练和检阅军队,是全国最高级别的,所以德胜门外的教场面积有些狭小。皇帝派大臣去选新址,新址选在西直门外白云观附近。皇帝又派大臣去详细查看,看看修建新教场的工程难度和预算什么的。
大臣回奏:新址是很理想的。只是要拆迁三十六户老百姓的房屋,另外百姓种的麦子,还有桑树、枣树、银杏等果树都是成树,这些每年带给百姓一些收入,还有一些坟墓,有当地人家的,也有城里人家的,这些都要拆迁或平毁。尤其是旁边的白云观周围的土地,都是当地百姓用来种植纳税的好土地,这些,朝廷都可以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公共设施等名义拆除,给老百姓一点小小的补偿即可……
“行了!”宣德皇帝没听完就打断,让汇报工作的大臣别往下说了,他决定教场先不迁了,别折腾老百姓(“勿病民”)。
洪熙、宣德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都不长,但却创造了明代的的“仁宣之治”,可见皇帝稍微一认真,就很快见成效。犹如给核反应堆里增添了新的能量。
但是,后面的皇帝就基本上都是消耗能量而非增添能量了。最后到崇祯皇帝时,他想增添,但明朝的核反应堆却因年久失修,坏了,泄漏了,不能使用,想添都没法添。
至于有的短命王朝,虽号称王朝,但并不具备王朝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也没有什么反应堆,就是个蜡烛,还得瑟着,不停地折腾,迎风流泪,不加节制地燃烧,其消亡和覆灭,就更不值得一说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30730.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