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下的敌人,惨无人性地把刘亚生推进了波涛汹涌的长江。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俞华泰,原题:《三五九旅之雄鹰——刘亚生》
刘亚生,又名刘立贞,化名刘伟光,河北河间人。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旅部秘书,后随部队转战晋西北等地。1941年春起,随第三五九旅屯垦陕北延安东南部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翌年,任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4年南下抗日,曾任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三五九旅南下时的番号)宣传部部长。1945年转移至鄂豫皖地区。抗战胜利后,任第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8月,在转战延安的途中被捕,关押于西安集中营,后解至南京。1948年底牺牲。
1947年9月,一架国民党军用飞机从西北方向飞来,在南京空军机场降落。
从飞机上押下来一位中年男子。尽管他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但其警觉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四周,眉宇间透出英武不屈的气势。这位“享受”着如此待遇的特殊人物,是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亚生离开北京大学,奔赴抗日前线太原参加八路军。在三五九旅这支英雄部队里,他经历了抗战的炮火硝烟和根据地建设的艰难困苦。1946年8月,他在第三五九旅随中原军区突围时,于陕南不幸落入敌手,被关押于国民党西安集中营。翌年9月,敌人又以转交高级战俘的名义,用飞机把作为“重犯”的他押解到南京。
一
刘亚生生于河北省河间县一家农户,6岁丧父,与寡母、弟弟长年在牛棚里生活。他从小因上不起学,只好每天到学堂窗外听课,从不间断。教书先生被他的好学深深感动,于是收他为学生。他刻苦读书,指望将来有份工作,能养活家人。
1927年,刘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31年因闹学潮,学校宣布提前放假。他从学潮中受到深刻教育,认识到这个腐败的社会必须改造。
刘亚生只身到北平寻找改造社会的途径。他借宿在堂弟处,以卖报为生。1932年暑假,他报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被录取。但他整天穿街走巷地卖报,到开学时也没有凑足学费,只换回一张北京大学历史系旁听证。开学后,白天,他在学校上课;晚上,他做家庭教师,帮杂志社译稿,为石印房刻写钢版……夜深人静时,他就凑在昏暗的油灯下,以惊人的毅力编著《中国革命历史》一书。书稿越写越厚,可他的眼睛却越来越近视了。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廉价把书稿卖给了一位出版商。
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校内不仅有秘密的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还有许多进步社团。刘亚生参加了左翼文化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他潜心研究各国的社会,常常在同学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6000余人在中共领导下举行了抗日示威游行,刘亚生积极地参加其中,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逮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刘亚生迅速地成长起来,于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更加自觉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二
作为人民战士,刘亚生在第三五九旅这座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抗战时期,这支部队在晋西北、晋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又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旗帜,开发出万亩良田,被毛泽东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刘亚生最初被分配在旅部,任王震旅长的秘书。作为来自名牌大学的知识分子,又有革命经历,他在贫苦农家子弟居多的第三五九旅,是难得的年轻才俊。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工作之余,他常打扫房子,帮同志们学文化,给同志们讲故事。行军时,他帮炊事班扛炊具。很快,他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因为他高度近视,大家戏称他“刘瞎子”。在旅司令部里,从参谋、文书,到警卫员、司务长,几乎都当过他的学生,他很受人尊敬。
经历着血与火的奋斗,刘亚生10年戎马生涯倥偬而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30729.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