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在美军战机轰炸下被活埋了38个小时;他在工兵部队已经放弃救援的时候却因两只苍蝇的急时“报信”而捡回了一条命,他就是时任志愿军39军115师代理师长的王扶之!
王扶之少将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传奇经历
人物档案:王扶之,陕西子洲人。1923年10月出生,1935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山西省委书记、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红旗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7月23日,在丹东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开馆仪式上,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拉着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军人,来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面前,介绍了这位老军人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起死回生的传奇经历。胡锦涛同志听后,热情地与他握手。
这位老军人就是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王扶之将军。他12岁参加红军,曾8次负伤,多次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1952年8月,被救出的王扶之(中)和战友在被炸毁的山洞前合影
近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记者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将军。他腰板笔直、思维清晰。虽隔半个多世纪,但对朝鲜战场上那段“起死回生”的经历,老将军仍刻骨铭心……
1952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年仅28岁的王扶之任39军115师代师长,指挥部队打下了敌精锐部队坚守的无名高地。因这一仗伤亡小,战法灵活,志愿军总部指示他们总结战斗经验上报,并指派《人民日报》记者刘鸣深入到该师采访。
志愿军115师前方指挥所是一个狭长的坑道。这个坑道内壁上有一个通向外边的小洞,战士们因陋就简,用木头在小洞处做成了非常隐蔽的小窗户,窗下放一张木制小桌,阳光折射进来比较亮。这里就是王扶之的指挥位置。
8月2日9时许,《人民日报》记者刘鸣为采写报道,来到了这里。王扶之见刘记者在烛光下写作很吃力,便请刘鸣到自己的位置上来,他自己则在坑道深处,点着蜡烛与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研究工作。
几分钟后,“轰隆”一声巨响,一颗重磅炸弹在作战室顶上爆炸,坑道被炸塌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9344.html
相关阅读: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