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期间,父亲率领15 军参加“五次”战役,当时15军在180 师的左翼,打在最前面,接到撤退命令的前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判断,这次战役马上就要结束了,不能再打了,很可能马上就要撤退,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本文摘自:《父辈的抗战》,作者:秦天(秦基伟之子),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本文为节选,原题为:《秦基伟: “打一仗,进一步”》。
从抗战开始的《战争日记》,见证一支军队的成长
父亲写战争日记,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他从1938 年开始写,一直写到1953 年,中间没有一天间断,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通过战争日记,今天我们可以走进他的内心,重温那个时代的风云。
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父亲在太谷县拉起来的抗日游击队,主要就是大中学生。作为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当时父亲就意识到,这些同志所缺的是战斗的经验和阅历,而他们有我们没有的,就是文化知识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开阔视野。如果不学习,就一定会掉队、一定会落伍,而这种掉队和落伍就意味着你不能完成党交给你的任务。父亲是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学习的,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太重要、太迫切了。父亲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半私塾,粗通文墨,那个时候大量的电报、命令,主要还是靠文书帮助才能看个大概,他感觉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对作战影响太大了。
父亲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这样一个工农干部领着一群知识分子,可以说是陷入了文化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你周围都是有文化的人,你能不受到感染熏陶吗?他们强迫你动脑筋想问题。”从那时候起,父亲就下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学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怎么学?写日记,每天坚持写下去。
我们今天看他当年写下的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开始每天只能记一行两行,到最后每天能写下几千字。当时部队经常转移,每晚睡觉前,父亲就趴在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借着油灯,一条两条,一件事两件事,原封不动地记下来。若当日无暇记,次日必补记之。后来带领部队参加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无论打仗多紧张,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他也坚持写,一天都没有落下。渡江战役,他率部打过长江当日,就蹲在江堤上奋笔疾书作战简况,并写下二千余字日记。
读他抗战时期的战争日记,可以发现有几个关键词反复出现,其中一个是《新华日报》,出现了很多次。尤其是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他在日记中总是写下:由于敌人封锁,又有多少天没有看到《新华日报》了,就像大旱盼甘霖那样。因为看不到《新华日报》,就不能掌握情况,不能掌握中央的声音,这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是非常难受的。所以说,他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他高度的政治觉悟。
他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错别字是很多的,比如“值得”写成“知得”、“马虎”写作“马胡”、“提倡”错为“提唱”、“汇报”误为“会报”、“终究”成为“冬久” …… 且经常大段大段文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但写到后来,错别字就越来越少了。一开始记的时候思想性的东西很少,每天就是一件事两件事原封不动地记下来,到后来日记就由原来的单纯记录,发展到写对事物的思考、见解,后来又发展到总结经验教训,甚至通篇都是思想理论认知。
朝鲜战争期间,父亲率领15 军参加“五次”战役,当时15军在180 师的左翼,打在最前面,接到撤退命令的前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判断,这次战役马上就要结束了,不能再打了,很可能马上就要撤退,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作为一个指挥员,他对战场形势和下一步发展的判断已经非常精准了。因为他早有准备,撤退路线早已看好,所以当撤退的命令一到,他就组织部队进行了快速撤退。现在来看,当时他在日记里提前总结的朝鲜战争“五次”战役作战的得与失,和后来军史总结的几乎一模一样。
在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坚守阵地与反复争夺的战斗中,父亲坐镇指挥,最紧张时七天七夜没合眼,而日记也未间断,43 天内日记本密密麻麻记了大半。前沿坑道的电话一直通到军指挥所,使他对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只要有空,他就把内心感受记下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那些人和事,那些突如其来的敌情,全在头脑里翻滚过滤,帮助他理清思路,正确判断。他晚年回忆说:“上甘岭战斗那几天,每天都有新战况,每天都有新事物,每天都有新感觉,不记岂不可惜。”
父亲在生前曾说过:“日记,是我在战场上最亲密的伙伴,它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很大的。”“打一仗,进一步”,历来是一支部队发展壮大的经验法宝,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秘诀捷径。在“打一仗”和“进一步”之间,是认真的总结和理性的分析。从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到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父亲每做完一件事情都要通过写日记回顾梳理成败得失,不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总结、反思、提高,最终成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代将星。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他在战争期间写的日记以一个指挥员的视角详细地记载了战争的发展与演变、战略战术的确定、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战争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人研究革命战争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胜利的捷报凝结了他深邃的思考和辛勤的汗水,也见证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成长壮大、破茧成蝶的历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3337.html
相关阅读: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
过秦论-贾谊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