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格格春秋》里记载着这样一则趣事: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一天,《战国策》的作者刘向请几位朋友赴宴。刘向本是节俭之人,不会无故请人喝酒,朋友们一猜便知他必有为难之事相求。还真让朋友们猜中了,酒至半酣,刘向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稿让大伙传阅。朋友们一看,见题目是《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告诉大家,这是即将编入《战国策》的文章,因为要作为史料,所以要极其慎重。他说总觉得文章对司马错渲染不够,缺少刀光剑影的战争描写,很难表现大将的八面威风。所以,今天特意请朋友们提点意见,帮着出个点子。文章传阅完毕,有个朋友随口吟了一首诗:
司马挥师谋略伏,
错认蜀地当故土。
智名不取勇功没,
胜却鏖战拼杀苦。
这是一首嵌名诗,诗中嵌着“司马错智胜”。见朋友如此多才多艺,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当即诵诗一首:
坐论庙堂司马功,
巧取巴蜀错刀锋。
霸业奠基谈笑事,
终得华夏成一统。
有人就问:人家诗里有“司马错智胜”,你这诗里有什么?这个人说:我诗里有“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刘向说:你们这一个一首诗、那一个一首诗,净卖弄自己这点学问了,倒是给我出个主意哦!大伙一致表示:哥们儿写得不错,弟兄们全通过了,准予发表!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战国策》这部历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中有些章节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名篇。正是由于文章非常优美,才使后世研究者对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拿这篇《司马错论伐蜀》来说吧!张仪主张伐韩击周,司马错却力主灭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仔细想想,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考虑。事关对哪个国家用兵的问题,怎么会三言两语就能做出决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说,《战国策》叙事的妙处就在于此,许多文章只为阐明观点,但不载录不必要的情节。还是以《司马错论伐蜀》为例,文章只重点记录张仪、司马错的观点和秦惠文王的表态,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争论则一律删去,这样写更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来说去,司马错和张仪又有怎样的争论呢?下面,朋友们还是听格格慢慢道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4550.html
相关阅读: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过秦论-贾谊
千古不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
百里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