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人民富不富裕,经济往来活跃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只有需求与供给都得到满足,普遍百姓与商人就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而经济往来是否活跃,主要是看民营经济。早在西汉,史马迁就在他的皇皇巨著《史记》中认为,政府对民营经济,最好是因势利导,不与之争利;顶多也只能在税收、道德和法律上予以规范;最差劲的就是政府直接“下海”,与民争利。齐国是周代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它正有司马迁所认为的最好的民营经济大环境。
一、姜子牙开发齐国
秦汉之前,虽然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很频繁和残酷,但我国却经历了一次重商主义的高潮,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执政者对民营经济基本上都十分放任,还竭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进行商业活动。齐国便是其中的翘楚。
早在周代初期,齐国的开国国王姜子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位姜太公,打响了古代政府大力支持民间生产、贸易的第一枪。古代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但民间却没有人注意到并利用这些优势。反而因为沿海,可耕种的土地较为稀缺,造成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其他地区。
公元前1000年左右,等到姜子牙被周王分封到齐国后,经过细致考察,他发现齐国虽然耕地资源较少,这是农业社会最为致命的缺陷。可是,物极必反,福祸相依。正是因为齐国是沿海国家,没有传统的农业优势。但沿海有鱼,海中有盐,可以挖掘和发展迥异于内陆的海洋经济。于是,姜子牙引导和发动齐国人民大搞渔业和制盐业。
姜子牙之所以能特别重视商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曾经就是商朝的大商人。在被周文王拜为丞相之前,他曾长期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做生意。据传,姜子牙十分具有商业的开创精神,分别买过竹编器具、面粉和牛肉等,并最终成为朝歌城最大的牛肉供应商。作为一个出色的民营企业家,姜子牙还热衷于政治,在中央谋了一个小官做。但商纣王的所作所为令他非常失望,他就跑到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宝鸡市)隐居起来,直到碰到周文王。
正因为深知民间商贸对国家的重要性,姜子牙在分封到齐国后,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以,齐国上下深挖海洋优势产业的主力军并不是政府,而是民间各类大小业主和商人。换言之,齐国的特色产业完全由政府引导,而之后就是民间资本作为主导。这样的结果就是齐国大富。
齐国从穷国一跃成为诸侯第一富国,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国家财政富余的同时,民众也异常富足,成为当时民间富裕的模范国家,让其他诸侯国特别羡慕。“齐国人”基本上富人的代名词。据史料记载,当时齐国的富商遍布全中国,其商品成为各国的畅销货。而其他诸侯国的政府官员和商人也蜂拥而至,跑到齐国学习如何发展优势产业和先进的商业理念。齐国已成为超级大国,至少经济和商业上是如此。
二、商人管仲做丞相
在齐国,放手让民间从事生产和贸易,使得民营企业家成为当时的弄潮儿。而且,他们不仅自己发大财,还以自己的商业头脑,为齐国的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积累财富,从而富国强兵。这其中的佼佼者,他就是管仲。
齐国建国近四百年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王位继承的斗争,内耗过多,国力由盛变衰。到那位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当政的初期,齐国早已不是经济超级大国了。可是,管仲的出现扭转了这一颓势。
管仲当时是齐桓公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成为赫赫有名的“春秋第一相”之前,管仲与姜子牙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商人。本来,管仲的祖先也是齐国贵族,但家道早已中落,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没落贵族。但他并不甘心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没落贵族,而是以经商来重整家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商业并非后来所谓的贱业,商人也不是中国秦汉之后政府所钦定的“低等国民”。
管仲是齐国人,齐国悠久的商业文化精髓,深深地藏在他的血液中。为了发家致富,他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白手起家,在诸侯国之间做长途“国际贸易”。他把贵族公子哥的优越感抛在一边,从小商小贩起步,从一分一厘着手,吃尽苦头,终成一代豪商。
但是,在齐桓公当政之前,管仲曾为了帮助齐桓公的政敌,还暗杀过齐桓公。当齐桓公夺取王位后,其心腹大臣鲍叔牙却建议,让自己的好友和曾经的商业伙伴管仲来做齐国的丞相。齐桓公当然很不理解,但鲍叔牙坚持认为,管仲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他会把商人经商致富的技巧和经验运用到治理国家当中去,使富民强国有人才保障,从而实现齐国的伟大历史复兴。齐桓公最终同意了鲍叔牙的建议。
此次,管仲的商人身份彻底被政府“第一公务员”所替代。但他的商业头脑和致富理念依然未变。执政期间,他首先制定了按土地等级课税的梯级税收制度,使收入较低的农户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税负。再就是打击贵族豪强,严禁他们侵占平民的各种产业,使私有产权得到了保护。
三、齐国复兴
除此之外,管仲在做齐国丞相之后,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恢复和延续齐国开 国国君姜子牙的商业策略,放手让民间去经营各类产业,在原来的优势产业渔业和制盐业的基础上,继续挖掘齐国其他产业项目,如冶铁行业,让齐国的商品畅销诸侯各国,获取极大的“贸易顺差”。
管仲的具体做法是,设立专门监管盐业和铸铁业的官员,然后在国家的统一统筹下,让商人把这两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销售到国外,获利极大。而且,为了鼓励商人做出口贸易,齐国对食盐和各种海产品不征税,使之以较低的价格畅销诸侯各国。
春秋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不仅农业需要铁器,而且因兼并战争频繁,打仗也需要大量铁器。所以,铁制品是当年诸侯国之间重要的交易品。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甚至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铁器制造业都走在诸侯各国的前列。当时,齐国的铁制品,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的美国货和日本货一样,非常抢手,成为诸侯各国的最信赖的铁器。而这,都是管仲执政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
还有更绝的一招,管仲人为地提高本国粮食的价格,然后大量收购其他国家的粮食,待其他国家缺粮之时,再高价卖给他们,换回金银等硬通货。
作为一国之君的齐桓公,因起用曾经的大商人管仲,也获得了极大的回报。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便是我们这位不计前嫌、看重商人的齐桓公。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那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富强冠于诸侯各国的齐国。而齐国的富强,便是前大商人管仲造就的。
齐国政府对民间贸易的大放手策略,正好印证了司马迁对这一时期的总结——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齐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思维,完全符合司马迁心中好政府的标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15171.html
相关阅读:鲁国的传奇寡妇
臧文仲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