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创世考6 斯歧河与华胥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6 斯歧河与华胥洲

西汉杨雄《太玄赋》说:“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宓妃为伏羲之女,历来被文学家歌颂。石浪《宓妃赋》有云:“江城有女,自号宓妃”。江城即姜城,由此可见伏羲皇城就是邰氏姜。

楚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汉张衡在骊山《温泉赋》中写道:“览中域之珍圣兮,无斯水之神录”。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邰氏姜位于斯水河畔,“斯水文化”为邰氏姜独有,“斯水之神”无疑出生在邰氏姜,由此进一步断定,羲皇城就是邰氏姜。

《列子·黄帝》:黄帝即位十五年,“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之国在崦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一般都将“斯齐国”理解为“它离齐国”,但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斯”在这里既不是动词,也没有“离、距”之意。

如果将“斯”解释为“此”, 则意味着“大漠西北”还有一个“齐国”,这没有根据。斯齐国就是斯歧国,斯齐国是一个国名,一个整体。另外对“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的断句也是错误的,应该为“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也”, 可翻译为“不知斯歧国有多远,大概数万里吧”。

黄帝出生和成长在斯歧河,斯歧河与姬水河唇齿相依,梦游故国,常有之事, 这应该是正史记载的最可信证据,这个特有的“斯歧华胥”捆绑结构证明了华胥之国就是斯歧国,华胥城就是邰氏姜。

战国时,冀州即中原,冀州之正西为?州,即甘肃一带,冀州之西北为台州,即陕北、宁夏一带。 由此可见“崦州(渭河上游)之西,台州之北”为猜测之词,大意为华胥国在西北大漠, 其实华胥国就在中原。

进一步可知,黄帝之前没有华胥国,华胥之国真名叫斯歧国,这很重要,它说明了历史上的华胥国真正出现在黄帝之后,它的国治可能就是现在的蓝田华胥镇。所以提到华胥国必须分清楚前华胥国(虚拟)和后华胥国(真实)。华山、华县、华胥沟的命名可能只与这个后华胥国有关,华夏来源于后华胥国的说法不合理,蓝田的华胥陵为西周后的仿制,真正的华胥陵很可能不存在。

《世本·三皇谱·太昊伏羲氏》云:“赤光照室之夜,雄皇成纪之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原句中的“照”和“成”是对仗动词,意思为“照亮”和“成为”。据此可知, 原句话为“红光照亮卧室之夜晚,雄皇成为纪年之开元”。这表明“雄皇”为伏羲的诞辰纪年,成纪宫为雄皇元年的伏羲宫。即雄皇元年邰称为成纪宫、成都宫,天水的成纪和四川成都源产于邰氏姜。

前面提到的汤浴河最早叫做汤谷河,汤谷就是后来的盘古。姜氏部落实际上是汤谷部落的最大分支。可能从恐龙时代开始, 汤氏部落就一直生活在不到16里长的汤谷流域。由于依赖于汤谷的地热资源和邰氏姜的子宫环境, 所以汤谷部落成功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地球大灾难, 最后进化为渔猎民族. 到了新石器时代,汤谷部落的汤氏分支在汤谷巢居下来,而姜氏分支则在汤谷河终点的邰氏姜定居下来。

燧人氏发明了燧石击火后成了天子炎帝,定都汤谷城。伏羲的母亲是姜氏部落的头领,父亲就是末代燧皇。伏羲出生于邰氏姜,所以伏羲的出生宫称为成纪宫和成都宫。伏羲的父亲遇害后,伏羲于汤谷城登基称帝。

由于汤谷城在太白山脚下,又阴又背,所以伏羲把都城从汤谷城搬到了邰氏姜。因邰氏姜在东边,所以用“陈”来表示“东邰”,音从“成纪之成”,并称邰氏姜为陈城、陈国城。 由于新宫是座北朝南,面阳而居,所以改雄黄纪年为天昊纪年, 并称羊头谷为?谷.

《帝王世纪》曰:“燧人氏没,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原话的意思为“燧皇归天,伏羲继位,农德盖世。因生震泽,故回东宫,面阳而居,随称太昊,都称陈城”。

“出乎”为“来自于、出生于”;“震”即“震泽、雷泽、成纪” ;“未有所因”意指“没有其它原因”;“位在东方主春”为“住在东城主管春秋大事”,可谓“入主东宫”之渊源;“主春”,即主管农务,引伸为主政;成纪宫为邰氏姜的邰,居北斗位,座北朝南,面阳而立,所以称“入主东邰”, 继而演变为“入主东宫”。

“陈”源自于“东邰”,取音于“成纪之成”。“邰”为邰氏姜的专用词,特征词;“向”为“朝向、面向”,“向日之明”是同过去比较而言的。先前是没有向阳的好处,现在有向阳的明亮,因此原句意为“座北朝南,面阳而居”。

根据“是称太昊,都陈”的上下文可知,“都城”意为“为新都起名为陈城”,而不是原来就有陈城之名,这符合于人文之初的客观环境,有名字的东西很少很少。由此可知,太昊元年,“成纪宫”改称“陈国宫”或“陈仓宫”,邰氏姜称为“陈国城”或“天帝城”。

这种“成陈源产结构”从根本上肯定了邰氏姜就是伏羲的生死之地。

《遁甲开山图》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其意为“伏羲出生于成纪宫,登基于汤谷宫,后迁于邰陈宫。仇夷形的玉皇山四面绝立,这就是太昊之治。”

过去的山、塬、原、丘、岭不分,这里的“仇夷”描写的是“邰”的形状既象“仇”字,左右被后坡分开,右半部的北边有中位凸挂,同时又象一个平底盆池,类似于筐形山。“陈仓”因邰是一个筐仓形宫院而得名。邰具有“筐形、仓形、池形、仇夷形、仇池形、曲阜形”结构,所以有“成匡台、仇池山、曲阜台”之称及演义。

如果把原文的成纪理解为甘肃成纪, 则会产生“甘肃悖论”,即“伏羲在甘肃成纪登基后,把皇都迁徙到了宝鸡陈仓。从此以后,伏羲变成了两个,一个在宝鸡陈仓主政,另一个在甘肃仇池山主政”。

邰氏姜的“成陈一统结构”和相反的“成陈天水悖论”从正反两方面肯定了邰氏姜就是伏羲故里。

《拾遗记》载: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尔雅·释水》载:“水中可居者日洲,小洲日渚。”邰氏姜沼泽既可以说是洲,也可以说是渚。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太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邰氏姜沼泽不是大湖大泽,具“洲渚结构”,因“雷蛙”而称“雷泽、震泽”, 因此邰氏姜沼泽就是华胥之洲。

这表明“太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为“在邰氏姜的雷泽之地,出现了特大脚印,华胥踩之有娠,生伏羲于邰氏姜的成纪宫”。

《帝王世纪》“少昊帝,...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 这里的“华渚”即为华胥之洲,姜水应为姜水。“华渚、姜水、穷桑、曲阜”相互关联,共容于邰氏姜环境,这也说明了邰氏姜就是华胥之洲。由于山东曲阜没有华渚和姜水,天水成纪则无“华渚、姜水、穷桑、曲阜”,所以史书演义出了“游牧神话”, 一会儿天水,一会儿河南,一会儿山东。“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意思是“华渚之洲出现流星雨”。

据《路史·太昊纪》:“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竹书纪年·前编》: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金镂子·兴王篇》:“太昊庖羲氏,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于陈”。

邰氏姜的东侧岭, 称为白龙岭,其结构可描述为“白龙岭、路东侧;高两丈、长三里;陡而立、平而直;整体如峻岭,南端如扣碗”.所以白龙岭被称为“寿丘、轩辕丘,蒙谷、蓬丘、赤泥岘、积石山”,白龙岭的南端称为“白龙湾、宛丘、蒙汜丘”。

《尔雅·释丘》说:“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但“陈有宛丘”。宛丘即倒扣碗形丘台,据《晋书·地理纪》记载:“陈城南,道东有宛丘”。邰氏姜东路与(邰)宛丘平行,相距一、二十米,南北方向,长有3里。这里十分明确、十分具体地指出宛丘即(邰)宛丘。

《太平寰宇记》记载:“宛丘在县南三里,高两丈”。这里说的是(邰)宛丘的南部, 即白龙湾, 刚好在陈城南3里处, 整个寿丘均高两丈。宛丘的南部完全符合“丘上有丘”,整个寿丘则是“隆峻如岭”。《诗经·陈风》也有“陈都宛丘之侧”的记载,与(邰)宛丘完全一致。

河南的陈国城和宛丘不是融为一体的,与史书描述的“陈宛结构”不完全吻合, 但史书描述的“陈宛结构”完全吻合于邰氏姜的陈国城和宛丘; 河南的陈国不是斯歧国,没有“?谷、斯水河、雷泽、成纪、陈仓、瑶池”。重要的是在邰氏姜还有“寿丘、积石山、五色水、中国河、昆仑丘”等其它证据,而这些河南也没有,河南连一个“陈”字都不能解释其“形、意、音”的产生和来源,显然不符合“人文之初”。由此可知,邰氏姜就是“太昊之虚”。

唐《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母亲为蓝田华胥氏,郊游雷泽,因踩大人迹,而怀孕十二年生伏羲于成纪。”华胥氏在蓝田怀孕,徒步穿过天俯之国邰氏姜,西奔到天水生子, 而且还是十二年,这显然是地名联想造成的神话, 怀孕之地与出生之地本来在十几里之内,非要说成500里之外,从蓝田到宝鸡的每一段渭河都是天俯之地,没有理由不定居。蓝田的雷泽不如邰氏姜有道理,蓝田没有“成纪、陈国城、宛丘、陈仓”,更没有“?谷、积石山、五色水、中国河、昆仑丘、瑶池”。

天水只有两个成纪,一拿出仇池山还会自相矛盾,大地湾的考古发现并不能证明伏羲就出生在天水。不能给出“?谷、雷泽、斯水河、五色水、中国河、昆仑丘、瑶池”等一个系统解释。

史书上多个皇帝都是“初陈徙鲁”或“初桑徙鲁”,无非是“由王宫搬到帝宫”,意指“由王称帝”, 而非逐水游牧。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98308.html

相关阅读: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
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