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绥西抗战回族部队铸“血肉长城”:烈士遗骸伤痕累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军事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战事稍缓后,当地民众去掩埋烈士遗骸时发现,有的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仍然保持着同敌人拼命的姿势。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8月11日第A8版,作者:黄汉城,原题:《五原战役打出骨气日军未敢再犯绥西》

抗战地标

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

时光或湮墓碑铭群山永纪忠烈魂

1940年1月,绥西战役拉开序幕。应傅作义将军的请求,隶属宁夏回族兄弟部队马鸿宾81军的马腾蛟35师约3000名抗日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乌镇、乌不浪口正面布防,阻击进犯河套之敌。

2月1日拂晓,日伪军疯狂地向乌不浪口发起进攻,并施放毒气,35师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但是,官兵依据有利地形顽强反击,硬是用血肉之躯“铸造长城”,抵挡了敌人多次进攻。101师随即增援加入战斗,激战至黄昏,我军转移至折桂乡,乌不浪口失守。

战事稍缓后,当地民众去掩埋烈士遗骸时发现,有的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仍然保持着同敌人拼命的姿势;有的怒目而视,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只耳朵;有的只剩下残缺肢体,无法辨认身份……

4月初,马部将寻找回的阵亡官兵遗骸,在乌不浪口西侧向阳坡地修建起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墓,限于当时的战争环境,部队只能用石土堆埋葬忠骨,每个坟墓自成一小石土堆,墓与墓之间横成列、竖成行,墓前各立一小块砖铭碑。

1986年,乌拉特中旗有关部门实地勘察,依稀可辨的烈士墓砖碑刻名者已不足百位。2003年8月13日,乌拉特中旗政府将乌不浪口公墓更名为乌不浪口烈士陵园,并进行了修缮。

如今的烈士陵园,布局基本保持原有面貌,墓冢呈横纵十二行,西侧靠边上为一个五人洞穴,实际上埋葬了148位烈士。每座烈士墓穴长宽分别为2米和1米,墓穴上篆刻了英烈的部队番号、职务姓名和籍贯。记者留意到,148名烈士中,83人的姓名残缺不全,其余的是无名墓碑……

在这里工作了两三年的园丁韩大姐说,每天都会有人进园肃然凭吊。

举目四望,整个公墓依山而筑,前面是一条笔直的公路,背面是一个矮小的山包,周围林木静谧无言,像是一排排安静的守墓人,守望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数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墓冢前方,上书——抗日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抗战地标

五原抗日烈士陵园

八步台阶寓深意点滴细节祭先烈

五原战役中,我军共歼灭日伪联军数千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观行宽夫、警务指导官、伪军师长等50余人,俘虏伪蒙军、伪军共18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枝、毒气筒1000余个。

不过,我方也死伤惨重,五原抗日烈士陵园的墓冢方阵就埋葬着679位烈士。若非介绍恐怕不知道,五原抗日烈士陵园坚实的墓冢下埋着的并非完整的烈士遗体。有的是一节断肢,有的是半个身躯,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水壶、一支枪或几个子弹……

将军后代祭奠先烈

走进烈士陵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像三柄直刺苍穹、交叠一处的利剑性的纪念碑,碑体三面贴汉白玉,篆刻傅作义后来提写的“五原抗战烈士碑”几个大字,烈日下愈加耀眼。

在烈士陵墓里,记者偶遇了专门从呼和浩特市赶来的徐展华,他的爷爷是五原战役中担任攻城指挥官的徐子珍。

60多岁的徐展华说,他回爷爷老家和旧住址走访过,就五原没有来过,趁着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想过来看看当年爷爷的手下,埋葬在这片土地的英烈们。

徐子珍,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人,生于1893年,卒于1951年,辛亥革命山西起义中参加山西陆军学堂学生军,曾任阎锡山卫队与宪兵队负责人。北伐战争中任傅作义43师128参谋长,抗日战争中任绥远(今内蒙古中西部)屯垦军司令、五临警备旅旅长、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部附(副司令职级)。

在五原抗战里,徐子珍担任攻城指挥官,取得著名的“五原大捷”,歼敌5000余人,徐子珍的五临警备旅二团团长贾宴如、营长阎梦云、少校曹大典等人壮烈牺牲。

三把利剑象征雄师

为了铭记这段永远的历史,五原抗日烈士陵园在设计、修建时就加入了许多深意。作为陵园的建筑主体和中心,烈士纪念碑距离碑楼40米,占地1940平方米,寓意五原抗战在1940年打响。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纪念碑基座高2.4米,分两个平台,第一平台有8步台阶,寓意对日长达8年的浴血奋战和傅作义将军率领第八战区军民英勇抗战的典型战役“五原战役”;第二平台有11步台阶,寓意现代五原人民继承先烈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

碑座高3.22米、碑高13米,表示五原抗战在1940年3月22日取得胜利,以及五原13个民族的人民对英雄们的敬意。此外,碑身呈抽象的3把利剑,象征着五原大捷中参战的3支主力部队——101师、新31师、新32师。

从2005年开始修缮以来,就有社会各界群众前来陵园参观祭祀。它是当地居民及各地游客瞻仰先烈的重要场所,成为内蒙古地区纪念抗日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早在6年前,其年接待游客就超过了13000人次。

不朽老兵

绥西战役抗战老兵孙道增:

“当兵就不能怕死,国家才有希望”

这位老兵是不幸的,战争爆发国军抓壮丁,他鬼使神差顶了二哥,在辽阔的河套平原上,直面日军枪炮。这位老兵又是幸运的,村子里同时走出去的三个兵,只有他一个活着回来。

他叫孙道增,一个打仗不怕死的老兵。自1938年入伍到1947年退伍的9年中,他一直于第八战区指挥官傅作义所辖部队服役,在绥西战役中曾血染山河。

顶了二哥去当兵

1923年,孙道增出生在山东省阳谷县一户农民家中,因家境贫寒,年幼时全家10口人走西口,一路讨饭来到内蒙古五原县。

孙道增说,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大哥孙会增1937年被国军抓壮丁抓走(1943去世),隔年又来抓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二哥孙喜增,经乡亲们讲情,同意该抓孙道增。当时孙道增在五原学徒,11岁的五弟孙绍增被当成人质随军,直到两天后孙道增赶去将五弟换回。这一年,孙道增15岁。

在军队训练两年后,他当上了班长。

手臂被敌人刺伤

1940年1月,绥西战役拉开序幕。日军关东军长官纠集日伪军数万人,出动汽车1000多辆,配备12架飞机和大量坦克大炮,兵分三路向河套地区进犯。傅作义调兵遣将,予以还击。

据孙道增回忆,他第一战在乌拉特前旗的卧羊台打,第二战在乌拉特中旗的乌不浪口,第三站在包头。敌方基本都是伪军跑前面,日军垫后,鬼子少,多数是汉奸。

孙道增说,他曾被7个伪军包围,想着横竖是一死,趁对方不在意扔出手榴弹,爆炸后后续部队也赶上来了,算是从鬼门关里逃过一劫。

战斗期间,他被敌人刺刀挑过,伤口长达六七公分,当时没有好药,修整了好几个月才好。说完,孙道增伸出枯槁的手臂,这70多年前的伤疤,至今仍依稀可辨。

“当兵的就不能怕死,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挂彩之后我们打得更带劲,要给受伤的自己,给牺牲的战友报仇。”孙道增咬着牙说道,仿佛敌人仍在眼前。

至今,只要一有机会去乌拉特前旗探访亲属,他总会一个人去到卧羊台,在那呆上半天,“探望”曾经的战友。“哎呀,死了好多啦,日本兵死得多,我的战友也伤亡惨重啊。”孙道增老人家叹口气,眼里泛出了泪花。

90高龄能骑单车

解放战争时,他借口请假逃回了家,随后一直在五原沙河乡荣誉七队务农。老伴吕二仁前两年秋天去世了。

老人家的身子还算利索,可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县城里,说出来都难以让人相信。

谈及心愿,老人家说,当年村子里抓壮丁抓了三个人,最后回来的只有他一个,“能维持现状就可以了,没有太大的想法。”

五原战役抗战老兵胡苁生:

15岁当上排长,一辈子挺直脊梁

15岁那年,胡苁生从黄埔军校骑兵科一毕业就当上了“娃娃军官”,穿着皮靴,扣着腰带,挺直着脊梁,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绥远抗战。

90岁这年,岁月的重压已让他佝偻了身子,但他坚信,他的国家已经能直着背承担一切。

深夜捣敌军指挥部

胡苁生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15岁从西安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毕业,一毕业就当上尖兵排排长。在后来的烽火岁月中,他先后参加了绥西战役、财东战役、五原战役。

1940年2月,包头、绥西两战之后,日寇退守五原。3月18日,傅作义将军抓住春温回升快、黄河解冻早的有利时机,下达作战机命令,于20日午夜发动进攻。一部分军力采用“掏心战术”直插城内,一部分军力负责在城外阻截日本援军。

攻城前夕,先遣部队伪装成挑运柴火的人,将大量手榴弹秘密送进城内,藏于各处。“掏心突击队”攻进城后,先以手榴弹掷入日军营房,再进行围堵,直捣敌军指挥部。彼时,正在熟睡中的日军指挥长官桑原中佐匆忙带领属下撤出,日伪军的指挥系统立即陷入瘫痪。

“在五原战役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手榴弹打的。”胡苁生说,他在进攻的时候,日军扔过来一个东西,一看是个手榴弹,他眼疾手快,拿起来又扔回去,捡回了一条命。

枪下饶过伪军性命

经过三昼夜激战,城内日伪守军全线崩溃,23日县城光复。胡苁生说连里抓了三个日本人,由于不能随便杀俘虏,就让他们给傅作义喂马。说到这,老人家嘴角上扬,露出一丝笑容。

胡苁生还向羊城晚报记者提起一段尘封往事。“五原血战中,我骑马追赶逃兵,一名伪军死死抓住马尾巴,连砍三刀,把马屁股也砍了一刀,我双腿一蹬,驾马往前小跑了一阵躲了过去。”

老人家一边做出掏枪的动作,一边激动地说:“我再转过身掏枪,对着他脑袋问,你想不想回去见你妈?他跪下磕头,我就饶了他一命,没有打他,毕竟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嘛。”

可以说,五原战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骨气。它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少有的收复失地的战役,国民政府为此特电嘉奖。自此以后,日军再未敢主动进犯绥西一步。

五原老人犹记军容

1945年日本投降后,胡苁生在河套地区驻军升任营长,当时他才20岁左右,并在那里迎娶了16虚岁的太太。复员后,胡苁生在某军区里担任过教官。

2010年,胡苁生随一家大小回当年驻军的地方走访,车子在荒凉的塞北前行时,他仍记得地形,指着山沟附近的地方跟女儿说:“五原就在那,我打过仗的地方。”当地上岁数的老人家见到胡苁生后,竟记得他当年穿着皮靴、扎着腰带威武的样子。

在家人的眼里,胡苁生一辈子都是直挺挺的样子。战火没有压垮他,但如今蹉跎的岁月却让老人家佝偻了身子。不过,胡苁生相信,这个国家已经能挺起脊梁为百姓承担一切苦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95337.html

相关阅读: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