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牺牲后,贾春英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在阳新继续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在陶港镇潘彦村,许多老人都知道贾春英“闹过革命”,但对她的具体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生前,这位可敬的老人像村里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从没享受过红军失散人员待遇,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始终坚持不要国家抚恤,不吃政府救济,自食其力支撑着家庭。
贾春英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吴志菲,原题:“双枪女侠”贾春英的铿锵传奇
革命战争年代,她曾跃马扬枪,名震湘鄂赣。她那“双枪春姐”的雅号,当年的红军战士直到晚年还记得。
解放后,她归隐乡里,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村民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农村老太太竟是与组织失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共早期党员、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会主任贾春英。作者历经长时间的走访、求证,终于将有关贾春英的一段被“雪藏”的红色传奇复活。正如贾春英的后人所言:“那些细节比好些战争电影、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故事还要精彩。”
苦命童养媳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举起右手
潘平和奶奶贾春英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奶奶去世。从小就听奶奶讲革命故事的他,脑海中一直留着奶奶英勇善战、出生入死闹革命的记忆。2012年5月的一天,潘平查阅相关史料时发现,在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赫然记载着奶奶贾春英的真实身份——湘鄂赣省妇女会所属鄂东南妇女会主任。
随后,潘平又查找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咸宁地区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鄂南历史》等党史资料,奶奶贾春英的革命历程被一一呈现在他眼前。
其实,早在1985年,湖北省阳新县在开展阳新县组织史资料调查时,就从原湘鄂赣红十六师政委方步舟的回忆中得知贾春英的任职情况,确定她为中共鄂东特委妇委会书记以及鄂东南特委妇委会主任。
阳新县筠山脚下的陶港镇贾村,是贾春英的故乡。1912年,贾春英在这里出生,她的父亲贾万里、母亲张氏均系贫苦农民。
贾春英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当年出生仅8个月的贾春英就被阳新县潘桥石云村的一位姑妈倪氏抱作童养媳。
1925年春的一天,年仅13岁的贾春英同往常一样上山砍柴打猪草。临近傍晚,瘦弱的贾春英肩膀上背着一筐沉重的柴草,手提一篮鲜嫩的猪草顺着山路回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间,倾盆大雨将山路浇得湿滑,年少的贾春英被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惊呆了。为了做好大人吩咐的事情,她只得艰难地冒雨前行。突然,她脚下一滑,沉重的柴草压着她瘦弱的身体一起滚下山坡……
正在这时,远处走来一位书生模样、打着油纸雨伞的年轻人,他看见了滚落下来的贾春英,急忙快步走到跟前,仔细打量后发现,滚下山坡的正是自己的嫡亲表妹。原来,年轻人名叫罗冠国,1903年出生在阳新县福寿区罗家大港坪村一个农民家里,与贾春英婆婆家是姨表亲。
罗冠国是阳新最早接受革命理论并传播革命种子的革命者之一,曾长期化名罗连。此次来石云村,他正是为了发动群众投身革命。路遇表妹惨境,罗冠国十分义愤。他立即背起表妹直奔倪氏家中。将贾春英救醒安顿好后,罗冠国斥责倪氏为什么这么晚还要年幼的贾春英上山砍柴打猪草,倪氏自知理亏极力辩解。而贾春英此时反而出来劝说表兄,说傍晚外出劳动是自愿的,并非姑妈所逼,还说:“自己又不是富人家的娇小姐,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吃苦的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6808.html
相关阅读: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