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场战争,历史课本上仅以简单的秦国纵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为主将,为本场战役的关键转折点,实际上情况却很复杂。
秦赵长平之战
一、秦赵长平之战政治背景 中国古人对战争研究的很透彻,交战双方战前各自的战略、策划、准备实际上已大体勾划出战争的走向,即“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秦国方面,秦昭襄王任用应侯范睢为丞相后,初掌大权,君、臣都要向外扩张来证明自己。关键是秦在任用范睢以后,秦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转变--远交近攻。在这之前,由张仪主张的以破坏“合纵”为目的的“连横”方针虽然有效的破坏了“合纵”,但由于“连横”是以破坏为主,方针自己的针对性不强,没有重点。虽然由于秦的实力太强大,在东、南方都抢夺了不少的地盘,但同时树敌太多,面临着多线作战的窘境。如之前执政的穰侯魏冉,是楚国人,就攻占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且秦给他的封地在陶,他就越过韩、赵、魏发动了对齐的战争,仅仅为了使自己的封地再大些。而远交近攻的重点就是攻击离秦国最近的韩、魏,其他的国家能稳则稳。赵国方面,则是赵惠文王才死,赵成王丹嗣位,以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平原君为相,太后主政,政权才完成交接,急需稳定,在战略上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调整。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二六二年,秦以武安君白起为将,发动了对韩以攻取上党的战争。战争进行的很顺利,上党与韩唯一的联系野王被秦攻占,上党成了一座脱离于韩之外的孤城。韩上党守冯亭见情形上党是守不住了,想出一计,将上党投降赵国,赵国接受上党,秦国一定全力攻赵,赵国到时候一定会求救于韩国,两国合力说不定可以能挡住秦的攻击。于是冯亭派使者到赵国说:“韩不能守上党,要并到秦国了,上党的官民都喜欢到赵国,不愿意并入秦,愿意以上党十七城并入赵国。”赵王大喜,问平阳君豹,豹回答说:“聪明人会把无缘无故得到的得益看成是一种灾祸。”赵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小便宜、好大喜功、目光短浅的昏君,说:“韩人都喜欢我的德治,怎么能说是没有缘故呢?”豹回答说:“秦国蚕食韩地,切断上党与韩国的联系,准备慢慢接收上党的投降。上党不投降秦国的原因,实际上是要嫁祸给赵的。秦国辛辛苦苦打了这么长时间仗,你赵国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这么大的便宜,秦面能甘心吗?不如不要。”平阳君豹基本把冯亭的意图都分析出来了,可赵王贪心不足蛇吞象,又把这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认为可以收,于是赵王就派平原君去接收上党。静下心慢慢读历史,战国末期的四大公子都是沽名钓誉之类,没有一个对自己国家起到积极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就这样,赵国被脱了进来。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二六零年,秦完成战争的动员,发动了第二次对上党的战争。赵国不是不可以不劳而获,但要很清醒的认识后果有多严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但是赵国采取的措施远远不够,没有争取到其他国家的支持。
三、长平之战过程 秦派左庶长王?全权负责此次进攻,进行的非常顺利,轻松攻克上党。上党的老百姓逃往赵国,赵派廉颇在长平驻军,依地势接纳老百姓,防御秦军。在攻下上党后,王?转而进攻赵国长平,进行报复。看完教科书的负荆请罪一文,以为廉颇是多么厉害的一位将领,实际上,廉颇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四月,赵军遭遇秦的侦察兵,败绩,廉颇的一个副将阵亡,损失惨重;六月,攻陷赵的两个堡垒、杀了四个赵军尉官;赵王一看战势不利,就同大臣楼昌、虞卿研究下一步的对策,楼昌的意见是派重臣去求和。虞卿不同意,认为:“现在许不许停战的主动权在秦国手中。秦国的意图是一定要打败赵军,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答应。不如派使者去贿赂魏、楚,楚、魏接受了赵国的礼品,秦国以为三国的合纵成功,可能同意求和。”赵王不听,派重臣郑朱到秦国去求和,秦接纳了郑朱。赵王得意洋洋的对虞卿说:“秦国接纳了郑朱。”虞卿回答说:“大王必不能请和而赵军必败。为什么呢?各国祝贺战胜的使者都会到秦国去了。郑朱是赵国的重臣,秦王、应侯一定会让各国使者知道郑朱到秦国求和,各国知道大王向秦国求和,就不会派救兵,没有救兵,秦是不会停战的。”
赵王亲手堵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条活路,赵国只能靠自己的全部精锐40万军队和秦国PK了。在这期间,赵国又修建了一座壁垒,被秦军攻破,生俘了两个尉官,又夺取了赵的西壁垒。廉颇终于发现同秦军野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深垒坚壁,死活不肯出战。这种选择在当时的情况是最正确的,秦国希望的是速战速决,不要在长平这牵扯过多精力,而且秦的补给线要比赵国长。但是赵王不管这些,赵国所有的精锐都在这了,人数达40多万,怎么就PK不过秦军,而且因为郑朱的事被秦国涮了一把,赵王也想在战场上长口志气,就催促责让廉颇,要他出战。
这时,应侯又花重金在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军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军,廉颇好对付,马上要投降秦军了。”结合以往赵奢的名头、廉颇对秦军的战绩及缩头乌龟的打法,赵王决定换赵括,就象保级球队换教练一样,换换手气嘛,但这次换错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拿掉了。当时,蔺相如也劝赵王不要换赵括,但赵王意已决。秦军一听赵括上任,立刻换武安君白起为主将,王?为副将,并严令军中有敢泄露此事的杀无赦。赵括上台之后,首先是把所有的干部都换掉,换成年轻勇敢具有开拓进取心的,然后对秦军发起了攻击。秦军诈败向后退,40万的大肉一下子是吃不掉的,必须要把赵军的队型拉开,然后再找机会完成合围。赵括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疯狂的向秦军进攻,机会终于来了,赵军的队型被拉散后,秦军出手了。首先,在正面战场上,稳固了防线,在秦军坚固的防线前面,赵军无法再前进一步;然后,秦军派出2万5千人绕到赵军的最后方,切断了赵军的退路;最重要的是派出5000人的骑兵,将40万赵军的辎重部队切断,赵军被一分为二,赵军的主力没有粮食等补给了。完成分割包围后,该秦军教训一下赵括了,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王牌军。你不是想打吧,出来吧,秦军列阵出战,赵军实力相差太悬殊,一触即溃,赵括终于知道了秦军的厉害,坚决不打,等待救援。
秦军看到赵军的主力粮道被封,将河内郡15岁以上的人全民动员,伏击赵的运粮部队及援军,一只苍蝇也别想飞进来。到了九月份,赵军的主力部队46天没有得到补给,内部开始人吃人了。赵括一看挺不住了,必须要突围了,把军队分成4队,向秦军发起了玩命的冲锋,4、5次全被打退。于是赵括亲自督军向秦军发起了冲锋,秦军弩兵的一轮齐射在结束赵括将军性命的同时,也结束了赵40万大军的斗志,赵军全部投降,赵括同志真正做到了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但知道是怎么没的。结束了,白起认为秦兵已攻下上党,而上党老百姓不愿意降秦而跑到赵国,赵的降兵容易反覆,不全杀了,怕起祸乱。于是使计全都活埋了,只留下240名岁数较小的人放回去报信,长平一战从开始到结束,赵国共损失45万人,全是赵军的精锐。
仗是打完了,要弄清这45万人是怎么没的,按我认为重要程度排列一下主要因素。第一,决策者。秦王与应侯范睢可以得满分,对政治手段的运用、对战争形势的把握、对前线的支持方面基本没有漏招。赵王君臣绝对不及格,目光短浅,处置失当,首先接受上党这片地,赵国就不占理,秦军初次攻击上党的时候,赵国没有援助韩国,韩人守不住,投降赵国,你屁颠屁颠的接受,在道义上背上了不劳而获、落井下石的罪名,纵观整个战役,韩国一兵一卒也没有援助过赵国;在发生意见分岐,需要作出正确决策的时候,赵王更是没法同秦王相比,郑朱、赵括,一招比一招昏,郑朱成为天下各国的笑柄、赵括更是为中华民族丰富了纸上谈兵这句成语,有这样的决策者,赵国能赢才怪。第二,秦军的战斗力。秦军的战斗力到底是什么样呢,现在的史料并无详细的记载,只能从他的对手中来还原秦军的战斗力了。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韩王的时候说“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盾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韩地方九百多里,战士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都产自韩国。溪子弩、少府产的时力、距来两种弩,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韩的士兵躺在地下,用脚蹬住弩机,扳动弩机(和电影英雄里秦弩兵发射的镜头是一样的),能连续射100多支箭,远的透过防护射出洞来,近的箭尖透心而入。韩战士用的剑、戟都产于冥山、棠溪、黑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非常锋利,在陆上杀牛马、水中斩大雁,对敌重甲都防不住。箭手用的皮胳膊套、拴盾牌的带子,都具备。以韩士兵的英勇,穿着重甲、踏劲弩、佩戴利剑,一人当百,不在话下。再看看苏秦说魏王,“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现在我听说大王的士兵,武士20万、苍头20万、奋击20万,魏的武士是魏的精锐部队,苍头是指头上包着头巾的士兵,奋击也是一种士兵的名称,和苍头都比武士差一个档次。
魏的武士到底是什么战斗力,据汉书刑法志记载,“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魏国的武士,穿着三属盔甲(上衣、大腿、小腿),带着十二石张力的弩,配箭支50个,背着长矛,带着头盔,别着剑,装着三天的粮食,一天跑百里地,符合标准就免掉他家的租赋,给其上好的田地。而形容秦军时,冲锋的时候,光着膀子,左手提着人头,右手脱着活的俘虏。古今的战争谁的远程武器更占优,谁在战场上就有更大的优势,就有更多的主动权。根据苏秦的描述,韩国应当是当时除秦以外,武器、盔甲加工最先进的国家,弩的射程达到了600步,按现在一步在0.7米左右计算,射程在400米左右,而魏的主力有些职业军人的味道,力量和耐力的标准放到现在,可能军队里没几个都达到,形容秦人的形象用来吓唬吓唬小孩子行,战场上冲锋的时候不穿盔甲那不是找死嘛,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秦的远程武器比韩的还要远,杀伤力还要强,作战时,秦在实施远距离的攻击后,对方的阵地早已被射的千疮百孔,到处是伤员,穿着盔甲太影响抢夺战利品了,轻装上阵,跑的快,抢的多,我再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释了。秦军一出关对各国动不动就是几万几万的杀,什么韩弩、魏武卒,统统不好使,一次两次是偶然,每次都这样就说明秦军的战斗力应当高出其它国家一个档次,是一支令人恐惧的部队。第三,主将。因为秦军的战斗力太强了,这样的军队主将太好当了,只要脑子不进水,不犯大错误,很难被击败。并不是贬低白起,白起确实厉害,但如果廉颇换成秦军的主帅,并不一定比白起差,这是我将主将的因素排在军队战斗力下面的原因。事实上,战国时期赵国的优秀将领能够运用智慧同秦军抗衡的只有2个人,一个人是赵奢,赵括的父亲,当时已经死了;另一个叫李牧,当时还未成名。十年前,公元前二七零年,秦围攻赵的阏与,赵王召廉颇、乐乘商议,问能不能救阏与,都说道远路狭险不能救。赵王问赵奢,赵奢说道路狭险,正如两只老鼠在穴中争斗,主将英勇的能胜。于是赵王让赵奢领兵去救。赵奢成功的先示弱麻痹秦军,然后突然袭击,抢占高地,利用地形打败了秦军。凭此一战,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与蔺相如、廉颇并列,所以当时赵王对廉颇表示不满,要换掉他,不是没有原因的。廉颇对秦没立过什么功,只是对燕齐之流的耍耍威风罢了,后来,有些人对赵王没有再启用廉颇感到惋惜,根据廉颇同志以往对秦军的战绩,用不用他没什么大用。也许不用赵括,白起能更费些脑筋,赵军不至于输的那么惨罢了。第四、情报工作。两国的情报工作差距真是太大了,秦国能把赵国够资格带兵的人物特点、将领更替摸的一清二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观赵国,连敌方的主将都不知道是谁,要是阴间有灵,别找错人报仇了。
五、后续影响
长平之战直接导致白起同范睢之间的矛盾被放大,白起提前谢幕。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一举拿下赵国都邯郸。白起兵分三路将邯郸的外围扫清,邯郸已经暴露在秦军的铁蹄之下。韩魏一看,坏了,白起你是闹着玩下死手呀,赵国要是完了,韩、魏也好不到哪去。魏、韩派苏代游说范睢说:“赵灭亡了,秦王就为天下的大王了,武安君位列三公,你能在他的官位下面吗?到时候,你想在他下面也不能了。秦国前一阵子攻打韩国,包围了上党,而上党的百姓都最投降了赵国,天下的百姓一直不愿并入秦国。现在灭了赵国,北面的人并入燕,东面的并入齐,南面的并入韩魏,秦国得不到几个人。不如给赵个台阶下,割地得利,不要给白起再加功了。” 历史
苏代的话是两层意思,第一是攻下赵国,白起的地位就要超过范睢;第二层意思是虽然尽有赵地,但是一片荒地,没人了,所以不要这么做。第二层意思纯粹扯淡,苏代只要把第一层意思剖析清楚了,范睢必会说服秦王撤兵。范睢的发家史是扳倒了当时的秦相穰侯魏冉,并把魏冉赶回封地陶,范睢是魏冉的第一大仇敌。而白起是魏冉发现并一手提拔的,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而且白起同魏冉的私人关系非常好,白起的地位一旦高过范睢,范睢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于是召回了白起。自此,秦国失去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时机,反而给以后的统一制造了麻烦。因为长平一战,赵损失了精锐主力及大量的物资,而且心理处于崩溃边缘,诸侯的救兵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救援。等赵人的心理恢复了以后,赵国就不好打了。再也不会有投降这一说,投不投降都是死,困兽犹斗,何况人乎。结果第二年,王?再攻邯郸,大败,白起也因为有怨言而被赐死,一代战神以悲惨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大大减缓,一是各国的抵抗强烈,再者白起之后数年秦并无优秀将领,直到吕不韦相秦,蒙骜、王翦等大将出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3717.html
相关阅读: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鲁国的传奇寡妇
臧文仲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