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决策:为何大部分高层不同意出兵朝鲜
核心提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打这一仗。”元帅聂荣臻日后回忆,这是当天多数人的倾向……对于参战,彭德怀确实显得迫不及待。
“他的脾气比较暴躁,生性倔强。”沈志华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出事”后,金日成曾致电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赞同对彭的处理,并要求亲见毛泽东,有很多事要对其说。其实抗美援朝中,他很清楚,很多事并不由彭德怀决定。”谈到这位中共高级将领后来命运的转折,沈志华意味深长,“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多数人反对入朝参战
1953年7月31日,平壤各界万余人共同庆祝朝鲜战争胜利。大会当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举行隆重授勋典礼,特授彭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第二天,由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军领导人与数千民众欢送,彭德怀胸佩勋章,手捧鲜花,离开了平壤。
“那场战争,毛泽东原想让粟裕(时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挂帅,可粟裕因病不出。最后,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但如果他不答应,毛泽东也不好下决定。由此看出,他对朝鲜战争也很积极。”
沈志华侃侃而谈。他是华东师大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朝鲜战争是他多年来倾力研究的课题。今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暨“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沈志华口中的他,是指新中国首任国防部长、十大元帅排名第二的彭德怀。
1950年10月4日,毛泽东电召彭德怀,火速从西安赶到北京,商议是否抗美援朝。当时,他是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卷起开发大西北的图纸资料就上了飞机。
当天下午四点来钟,迎接他的小轿车直入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与政治局委员们已在那里开会一个多小时。尽管全无思想准备,但坐定后,彭德怀立即意识到会场氛围的不同寻常。很快,通过参会者发言,他领悟到会议议题。
“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打这一仗。”元帅聂荣臻日后回忆,这是当天多数人的倾向。反对的理由是,中国已经历数十年战争,国民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战争创伤亟待恢复,财政又十分困难。另外,国内还有部分边远地区与沿海岛屿尚未解放。而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新建的各级政权还不巩固。况且,解放军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无制空权与制海权。……接近尾声时,毛泽东谈出自己的想法,“别人处在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
这一晚,彭德怀入住北京饭店309房间。18年后,1968年9月,顶着“反党”罪名、已被关押的他,提笔写道:
“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我把主席的四句话(别人处在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反复念了十几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指示。”
“我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朝鲜是正确的,是必要的,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我拥护这一英明决定。”
对于参战,彭德怀确实显得迫不及待。10月12日,远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发来坏消息,斯大林不愿派苏联空军入朝配合作战。面对犹豫的毛泽东,彭德怀称“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并电令邓华等人“出兵方案不变”。
1950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致电,由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此时他已秘密入朝6天,见过金日成,完成多项军事部署。就在这天上午,在朝鲜温井以北和双水洞地区,志愿军歼灭南韩军队千余人,首战告捷。
一个月后,11月25日上午,随军翻译毛岸英在美军战机轰炸时牺牲,彭德怀幸免于难。多年以来坊间传闻,彭德怀后来在政治运动中饱经磨难,与此相关。
“那是人们的猜想,”沈志华一口否认,“毛岸英牺牲后,时任总参作战部部长李涛曾专门上报中央军委,证实毛岸英赴朝与彭德怀没有关系。当时,李克农、聂荣臻等人商量,彭德怀此去,要跟苏联高层接触,需要一个好翻译。他们想到了毛岸英。他俄语好,人又可靠,高级机密不会泄露。于是毛岸英临时顶替另一人选,第二天上阵。毛泽东知道这些情况。”
他又补充:“领袖人物,这个心胸还是有的。”
与毛泽东有摩擦,与金日成有分歧
朝鲜战争分五次战役,其间彭德怀与毛泽东不是没有摩擦。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将美军打到三八线,就下一次战役时间与是否过三八线问题,他曾给毛泽东发电报:
“如能歼灭南朝鲜1、6两师,美24师,骑1师或给予歼灭性打击时,我即将越三八线相机取得汉城。如上述敌人不能给予歼灭性打击时,即使能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亦不宜做。因过远南进,将敌驱至大邱、大田一带,会增加以后作战困难,故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让敌占三八线,以便明年再战时歼灭敌主力。”
两次战役后,志愿军伤亡惨重。同时,当地已入冬,战士们没有冬装,出现严重冻伤,这些都让彭德怀很焦虑。在电报里,他没直说不好继续作战,但透露“此役结束后,需补新兵。……目前,粮、弹、鞋、油、盐均不能按时接济,主要原因是无飞机掩护,铁道运输全无保证,随修随炸”等。
对他的军队休整过冬方案,毛泽东密电指示,过了三八线再休整。于是他又回电,大意是说,打过三八线,估计问题不大。你让我过,我就执行你的命令,但将来能否守住,我没有保障。
“这话里面就蕴藏一点不驯服。”沈志华说。
战局发展果然应验了彭德怀的判断。“第三次战役虽突破三八线并攻占汉城,但联合国军是主动撤退的,中朝联军除占了些地盘,没对敌人作战部队造成什么创伤。鉴于此时志愿军在战场上已成强弩之末,他于1951年1月8日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全军休整。此举引起朝鲜方面强烈不满和反对。”
沈志华披露,同盟背后,彭德怀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分歧严重,“就是否南进追击,争吵更加厉害”。
会议记录显示,1951年1月11日下午5时,彭德怀与金日成、时任朝鲜外务相朴宪永在君子里司令部会谈,彭对二人发怒:“你们过去说美国不会出兵,从不设想如果美国出兵怎么办?你们认为美国一定会退出朝鲜,但不考虑一下如果美军不退出朝鲜怎么办?你们希望速胜,而又不作具体准备,其结果只延长战争,你们把战争胜利寄托于侥幸,就可能把战争引向失败!志愿军休整补充需两个月,没有相当准备前,1个师也不能南进。如果认为我彭德怀的中朝联军总司令不称职,可以撤职,以至杀头!”
在场所有人听后,陷入沉默。
“他的脾气比较暴躁,生性倔强。”沈志华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出事”后,金日成曾致电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赞同对彭的处理,并要求亲见毛泽东,有很多事要对其说。其实抗美援朝中,他很清楚,很多事并不由彭德怀决定。”
谈到这位中共高级将领后来命运的转折,沈志华一语中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6 of 8相关阅读:朝鲜战争:金日成开始为何坚决拒绝中国出兵?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本不愿意打却又不能不打的一场战争。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关联。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支持朝鲜不仅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也是出于自身安危考虑,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直接武装较量。通过这场较量,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医治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上世纪90年代,杨尚昆撰写回忆录时,拟将这场战争始末列为其中篇章之一。1997年5月3日,他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的几位老同志回忆了有关抗美援朝的往事:
三驾马车, 那两匹马一定要拉,我们不拉怎么得了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朝鲜。原来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活动的金日成等同志也回到朝鲜。按照美苏达成的协议,9月,美军进入朝鲜南部,双方以北纬38度线作为分别受降的分界线。1948年8月15日,美国扶植李承晚集团在38度线以南成立大韩民国。随后,9月9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38度线以北建国。朝鲜半岛从此形成分裂的局面。“三八线”由受降的分界线变成军事分界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66107.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