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唐朝得对外关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唐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历史

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五代时期,中外交往异常频繁。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

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4000家~5000家。唐朝是西汉以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对外交通相当发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蒙古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门关西行,至新疆境,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南亚,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条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今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达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到南亚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尼的爪哇、斯里兰卡、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唐朝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唐朝时期的中国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原因在于:

第一,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第二,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远夷”不歧视。唐太宗认为自己对华夷是一视同仁的。这种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在唐朝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

第三,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采取“开放”政策。这是积极主动的文化政策,它采纳、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唐朝坚信“盛世无忌”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功能,而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即使如博大精深、徒众广多的佛教,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下,也中国化了。

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绚丽多彩的唐文化兼容并蓄了众多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二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朝文帝、炀帝都与朝鲜半岛的高丽发生过战争。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以后,唐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后,与唐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新罗与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来唐商人很多,北起登州、莱州(今山东掖县),南至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日本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开成五年(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共一百五人”不少新罗学生还参加唐朝进士科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至唐末,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中举后,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如崔致远13岁到唐,19岁中进士,在唐任溧水县尉、侍御史。30岁归国,有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录》20卷,《四六集》1卷。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文比。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广而巨大。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上元二年(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贞元四年(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大和二年(828年),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三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朝时,日本就从百济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经。他们相信佛教,使用汉文。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国王多利思北孤曾遣使到隋朝,隋文帝命询访其国风俗。大业三年(607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携国书至隋。明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使日本,受到盛大欢迎,日本国王接见了裴世清。他回国时,日本派小野妹子随同到隋,并命高向玄理等8人入隋学佛法。

唐朝时,与日本交往更多,关系更密切。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从贞观四年(630年)至乾宁元年(894年),日本派遣唐使19次,其中最后一次任命了使巨而中止,另有两次因故中止,又有一次仅抵百济,二次为“送唐客大使”,一次为“迎入唐大使”,所以名符其实的遣唐使为12次。唐初,遣唐使团不超过200人,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多达550人以上。遣唐使团组织完备,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声音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以及留学生、学问僧。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唐朝回送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留学生、学问僧来唐学习,结交中国朋友,他们居留唐朝,有的达三五十年,他们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刻、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生活。日本民族承认落后,冒着生命危险入唐,顽强刻苦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日本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学问僧最知名的是空海。吉备真备回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不仅将佛教密宗带回日本,而且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阿部仲麻吕开元初入唐,时年20岁,在唐朝名晁衡(朝衡)。他潜心研究唐朝文化,后在唐为官,先后任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他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甚密。天宝十二载(753年)回国,途中遇风险,船只漂到越南,误传淹死,李白写了《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①。表达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晁衡回到长安,继续任职,直到大历五年(770年)病逝长安。

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年近七旬,双目失明。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

唐文化大量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唐贞观十九年)进行“大化革新”,长期留学中国的高向玄理和僧?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家大事,主持改革。他们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根据《唐律》内容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这些仿唐改革,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在京都设立大学,分明经、纪传、明法、书、算等科,学习内容和学校制度与唐相仿。在典药寮分设医、针、按摩等科。阴阳寮设阴阳、历法、天文等科。各科有博士、助教进行讲授。各科学习内容基本和唐制相仿。在8世纪以前,日本一直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文的词汇、文法也受到汉语影响。唐朝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士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如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尤为日本人士所喜爱。日本人士对汉诗、文也有很高的造诣。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也传入日本。

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术等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犁、“唐?”(大锄)、“唐锹”、“唐箕”、“唐竿”“唐碓”、“唐臼”传入日本,并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朝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为日本采用。中国著名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甲乙经》、《黄帝?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唐新本草》等,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都城,延载元年(694年)兴建了藤原京,景云元年(710年)修建平城京、贞元十年(794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宫室、寺院的设计、布局,都仿唐长安城,几乎完全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建筑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朝略同。

生活习俗方面。日本受到唐朝多方面的影响。唐人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作药用,到平安时期,兴起喝茶之风。唐朝服饰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端午节饮菖蒲酒、六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从唐朝传入为日本人所接受的。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中日关系的密切,由此可见。四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唐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商业联系、外交往来进一步密切起来。

林邑,在越南中部立国。武德六年(623年)、八年(625年),林邑两次遣使与唐通好。贞观(627年~649年)时,林邑多次派使者送来驯象、?锁、五色带、朝霞布、火珠、五色鹦鹉。唐高宗、唐玄宗时期,林邑常遣使入唐,天宝八载(749年)曾送真珠100串,沉香30斤,驯象20头。至德(756年~757年)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与唐通好。终唐之世,近300年,林邑使臣来唐15次。唐朝典章制度传到越南,佛教也从唐传入越南。唐朝诗人杜审言、刘禹锡、韩?都到过越南,与越南诗人唱和赠答。越南也以诗文取士,越南人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过翰林学士。

真腊(今柬埔寨),在隋唐时派使者来中国。唐玄宗、唐代宗时,真腊王子、副王、王后先后访问唐朝,唐玄宗还赠王子“果毅都尉”的荣誉称号。真腊与唐朝贸易频繁,唐朝的巨型帆船带去大批中国物品,在真腊行销的中国货品有金、银、缣帛、漆器、瓷器、水银、纸札、硫磺、焰硝、檀香、白芷、麝香、麻布、雨伞、铁锡、铜盘、水珠、桐油、簸箕、木梳、针等。真腊船只也驶至中国港口,主要贸易在广州。真腊的音乐、扶南音乐舞蹈传入唐朝,唐朝设有扶南乐。真腊乐舞丰富了唐朝歌舞内容。

唐德宗时,骠国(今缅甸)曾送乐工35人,乐曲22种,到唐演奏,受到唐德宗的重视,轰动了长安。此后,骠国还多次遣使访唐。

在印尼苏门答腊立国的室利佛逝、堕婆登、在爪哇立国的?婆,都遣使来唐,送来古贝(棉布)、象牙、白檀、?瑁、生犀等。唐朝也赠以回礼。

尼泊尔当时称尼婆罗。吐蕃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吐蕃与尼婆罗在佛教、绘画、建筑等方面,都互有影响。尼婆罗与唐朝关系也很密切。唐朝由陆路去印度的僧人,往往取道尼婆罗。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时,于贞观九年(635年)到尼婆罗探求佛学,参谒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访问了加德满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尼婆罗遣使入唐,带来了波棱(菠菜)、诨提葱、酢菜。中国的造纸术这时也传入尼泊尔。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当时统称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即东西南北中五天竺)以后,不时遣使与唐通好。唐太宗也派梁怀?、王玄策等出使报聘。唐与天竺贸易往来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常有唐朝商船泊港,天竺商船也到广州、泉州进行贸易。唐朝输往天竺的商品有麝香、?丝、色绢、瓷器、铜钱;天竺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中印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印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纸和造纸术传入印度,从此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唐太宗也派人到中天竺摩揭陀学习制糖技术。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在唐朝产生了与佛教密切有关的变文,敦煌、云岗、麦积山、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雕塑,都受到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天竺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都对唐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朝十部乐中便有天竺乐,舞蹈中也有天竺舞成份。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和义净。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他遍游五天竺,走访天竺名僧,潜心研究佛教经论。他主要在当时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今印度比哈尔省加雅西北)从戒贤学习《瑜迦师地论》、《大乘起信论》,并代戒贤讲经说法。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举行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玄奘提出论文《制恶见论》,悬榜征求辩论者。参加这次法会的有五天竺18国国王和各地名僧六七千人。经18日,无人能破玄奘学说,深为天竺僧俗各界钦佩,名震五天竺。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了长年跋涉5万余里的行程,回到长安。他带回梵文佛经657部。此后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19年中,他译出佛经74部1335卷,计1300万言。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取经所历和传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玄奘之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又一位高僧义净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他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的末罗瑜(在印尼苏门答腊)搜集抄写佛经,滞留南洋10年。他周游30余国,历时25年,于证圣元年(695年)回到洛阳。他带回400部梵文经书,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是研究东南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可贵资料。

不少天竺高僧携带佛经到唐朝,或亲自参加译经工作,也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斯里兰卡在唐朝史籍中称狮子国。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狮子国两次遣使来唐,送来了大珠、钿金、宝璎、象牙、白?。当时广州的外国船,以狮子国的为最大,每年来多次。这说明中国和斯里兰卡在唐朝时期贸易关系是很密切的。五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时,中亚的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戊地“昭武九姓国”,同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唐灭西突厥以后,九国名义上附属于唐,但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昭武九国善商贾,他们同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九国中有的人为唐朝立了军功,在唐朝为官。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传入长安,为唐人喜爱。

中亚的吐火罗(今阿富汗)在唐初多次派使臣通好,唐高宗也派王名远到吐火罗访问。唐玄宗时,来往更频繁。

唐时,西亚重要的国家有波斯(今伊朗)和佛?(即东罗马)。波斯萨珊王朝与隋唐王朝关系密切。7世纪中,波斯为大食所灭,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客死唐朝。波斯亡后,其西部部分犹存,与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多次与唐通好。当时有许多波斯人流亡至唐,在中国落户。波斯商人遍于各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都有他们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材驰名。唐朝的丝绸、瓷器、纸输入波斯,波斯的菠菜、波斯枣传入唐朝。

唐时,拂?7次遣使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拂?王波多力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赠绫、绮等丝织品。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喜爱用中国的丝织品,拂?成了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吞刀、吐火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向往中国文明。永徽二年(651年),大食遣使与唐通好,此后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36次。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唐朝的也不少,长安、洛阳、广州、扬州、泉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有的还在中国定居,在唐朝为官。大中二年(848年)大食商人的后裔李彦升中进士,是中阿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朝文化这时大量传入阿拉伯世界,纸和造纸术便是这时传到大食的。天宝十载(751年),大食进攻中亚的石国,唐将高仙芝率兵救援,在怛罗斯(今吉尔吉斯江布尔)战败,不少唐朝士兵被大食俘虏,其中有造纸工匠。大食利用他们的技术在撤马尔罕设厂造纸,不久大马士革等地也建造纸厂。中国的造纸术从这里传入欧洲,推进了西方的文化事业。唐后期,硝传入阿拉伯。硝是火药的主要成份,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雪”。唐朝的医书、医术也传到阿拉伯,影响了阿拉伯的医学。同时,阿拉伯文化也传入唐朝,当时,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医学都有一定水平,对唐朝产生了影响。例如,阿拉伯医学是今天欧洲医学的基础、其外科医术这时传入唐朝。

(选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58046.html

相关阅读:裴行俭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裴行俭
榜下捉婿 宋代科举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签名档”:唐朝号为“花押”
杨万春:唯一打败李世民的人为何消失在历史中
唐朝初年大龄剩女问题严重 连唐太宗都干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