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唐朝美食的巨大魅力:官员因下班买小吃而丢前途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唐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最近央视播《舌尖上的中国》,俨然中华民间美食大全,惹得一帮吃货半夜起来流口水,这个节目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文明的新方式:味觉。

一个讲究味觉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作快餐磨蚀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味觉,导致他们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味道”。
因此,我想,如果回溯过去的文明,除了那些斑驳的古画,暗黄的古籍,苍老的雕塑和宫殿,是不是应该将味觉作为一个工具呢?文物已经褪色,但食物则是鲜活的,用古典的烹饪去操作当今的材料,让魏晋风流,汉唐气魄,明清韵味从你的舌尖深情地掠过,然后通过味蕾渗入你的感性世界,这样的怀古是不是更鲜活呢?

我们去唐朝尝尝吧………

吃货的悲喜剧:

宰相贪路边小吃 也有因此丢前程者

第一个吃货:财相刘晏。让我们来到公元8世纪70年代的长安城,五鼓时分,即拂晓4点左右,唐朝的天空还连蒙蒙亮都说不上,街道上冷空气弥漫,国相刘晏的车驾就上街了,在唐朝做中央干部不容易,4点就洗刷结束,去朝廷值班了。估计这位宰相大人还有点睡眼蒙?,味觉却不朦胧,什么香味?是街道边的饼店飘出来的香味,那种饼,叫胡饼,西域传过来的,且闻那香味,“势气腾辉”,热腾腾,香喷喷。

宰相在路边买饼吃

堂堂内阁总理被个街边的胡饼吸住了,哈喇子飞流直下三千尺,遥见胡饼在前边。自己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车去买,唐朝那时代官吏平民有别,不可能像奥巴马总统那样亲自去打包买广东美食,于是吩咐生活秘书下车去买了几个,“使人买之”,刚刚出烤炉的饼,炙手可热,就跟刘国相当时的权势一样,刘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来,就着啃,也不顾大唐中央干部的面子,带着满嘴满脸的饼渣,乐呵呵地对一起等着去上朝的同事们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这则美食故事来自唐朝韦绚写的一部谈话记录《刘宾客嘉话录》,据说都是诗人刘禹锡侃大山的全程记录,作者韦绚是长安人,刘禹锡也是有身份的人,应该是可信的。而且从人之初,性本“馋”的天性去推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到底这胡饼怎么个好吃法,让堂堂国相不顾脸面,翻阅《唐语林》,有豪华版胡饼的生动记载,请吃货们务必忍住口水,看下面的记录:用羊肉一斤,一层一层铺在和好的麦粉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的隔层中夹放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巨无霸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时候就取出来吃。麦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香味喷薄而出,强大得连一代国相也招架不住。

刘晏领导吃路边小食,大为失态,倒也无事,不过上溯回去半个世纪到武则天时代,一位叫张衡(注:并非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干部就没他幸运了。

张衡先生是朝廷的四品官员,本来不是正规国家干部,带点编外的性质,不过终于熬到要转公务员编制,升三品的地步,“合入三品”,档案也放到提升一档里面去了。升官之前最紧要的是不要出事,张衡也小心翼翼地不做出格的事。然而,还是出事了。且说有一天,张大人退朝回来,经过长安的商业区,路旁饼店一批蒸饼刚出炉,“路旁见蒸饼新熟”,馋得实在不行,心中在做着天人之争:不行,我是国家干部,不能跟这些个小商小贩交易,岂不是失了国家的体统?哎呀,熬不住啦,实在太香啦,不就吃一个蒸饼吗,又不是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对我的前程又有什么影响呢?

最后,舌尖的欲望战胜国家的约束,他下马买了几个香喷喷的蒸饼,美滋滋地骑在马上啃起来,“遂市其一,马上食之”。殊不知,张大人的政治前途就止于这几个包子馒头了。他好歹是个公众人物,朝廷大员在大街上买蒸饼吃的非先进事迹传开来了,没想到街边买零食的事,大唐政府的纪检委员也管,专门负责纠风的御史在武则天面前奏了他一本,我猜意思大概是:你张衡作为大唐政府的有脸面的干部,居然不顾身份,跑去路边混到群众中去吃垃圾食品地沟油,你对得起国家给你的待遇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6603.html

相关阅读:裴行俭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裴行俭
唐朝初年大龄剩女问题严重 连唐太宗都干预了!
杨万春:唯一打败李世民的人为何消失在历史中
古人也有“签名档”:唐朝号为“花押”
榜下捉婿 宋代科举造大批剩男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