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五胡之西晋灭亡(林洛)二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晋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5.1.八王之乱

一个人有野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拥有强大的力量,却没有与野心相称的能力。可是西晋的一个皇后和八个王爷都有野心,都没治国才干,但是他们都有毁灭国家力量。这就不是一般的可怕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那个天灾与人祸交织的年代吧。

291年,冬十二月辛酉,京师地震。

就在孝惠帝刚即位的这一年,被历史尊为最狠毒的女人贾后开始闪亮登场。这一年里她做了很多事情。三月份的时候,贾后勾结了楚王玮、淮南王允先铲除了权势滔天的外戚杨骏及其党羽,“皆夷三族”,顺便“废皇太后为庶人,诛太后母庞氏”。六月份,贾后迅速的铲除异己。又是利用了楚王玮这个笨蛋,杀了汝南王亮和?阳公卫?。就在同一个月里,贾后又以惊人的效率把楚王玮给抓起来,理由是楚王玮擅自杀死汝南王亮和卫?,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过这点倒充分体现出“鸟尽弓藏”的道理。以贾后一贯的斩草除根态度,对楚王玮这个曾经的心腹也只有“杀之”了。

因为贾后的雷厉风行,西晋这之后的九年,朝政趋于稳定,基本上是由贾后把持,从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贾后时代。虽然天灾仍然不断,但是并不妨碍贾后和她家人的享乐,史载他们“恃权借势,卖爵鬻官,贿赂公行,门庭如市”。

南阳鲁褒曾作《钱神论》以讥之。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拨,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洛中?衣、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292年,冬十一月,大疫。是岁,沛国雨雹,伤麦。

这一年,贾后还是没有放过被废成庶人的前任皇太后,“弑之”。

293年夏四月,荥阳雨雹。六月,弘农郡雨雹,深三尺。

294年,夏五月,蜀郡山移,淮南寿春洪水出,山崩地陷,坏城府及百姓庐舍。六月,寿春地大震,死者二十余家。上庸郡山崩,杀二十余人。上谷居庸、上庸并地陷裂,水泉涌出,人有死者。大饥。是岁,京师及郡国八地震。

这一年“匈奴郝散反”。

虽然叛乱马上被平定下去,但是显然以贾后为首的朝廷没有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所以以后的少数民族叛乱更加频繁,而且规模更大。

295年,六月,金城地震。东海雨雹,深五寸。秋七月,下邳暴风,坏庐舍。九月,雁门、新兴、太原、上党大风,伤禾稼。十二月丙戌,丹杨雨雹。是岁,荆、扬、?、豫、青、徐等六州大水。

296年春正月,大丁丑,地震。三月,东海陨霜,伤桑麦。夏四月,大风。五月,荆、扬二州大水。关中饥,大疫。

这一年,两年前造反被杀掉的匈奴郝散的弟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庐水胡反”。造反引起了连锁反应,“秦雍氐、羌悉叛,推氐帅齐万年僭号称帝”。

297年,夏五月,鲁国雨雹。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陨霜,杀秋稼。关中饥,米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

这一年,西晋大将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因为受到排挤和陷害,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与齐万年大战,败,“处死之”。

史载周处“守正不阿,所有纠弹,不避宠戚”,曾经得罪过梁王肜和很多权证。于是梁王肜挟嫌,佯称处忠勇过人,足为前驱,令领骁骑五千人去攻打齐万年七万人马,并且不派援军。周处战死后,晋廷闻报,明知为梁王所陷,所有权臣贵戚,反私相庆幸,没一人为处呼冤。

298年春正月丙辰,地震。九月,荆、豫、扬、徐、冀等五州大水。

齐万年的叛乱在继续扩大。

299年,京师大风,发屋折木。

这一年,名臣张华推荐的自己的好友大将孟观出征,破齐万年。整个国内形势有所缓解,张华、裴?总领朝政,他们都是很杰出的人才。

这时,不甘寂寞的贾后又作惊人之举,“废皇太子?为庶人,及其三子幽于金墉城,杀太子母谢氏”。

300年,二月丁酉,大风,飞沙拔木。癸卯,震崇阳陵标。十一月戊午,大风飞沙石,六日乃止。

这一年,贾后“害庶人?于许昌。”也就是把前一年废掉的皇太子给杀了。

不过这次的屠杀倒引起了公愤,哦,也许说是引起另外野心家的兴趣到更为合适一些。

梁王肜和赵王伦进京,“矫诏废贾后为庶人”,不久杀之。并且把司空张华、尚书裴?也顺便给杀了。

这里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当贾后听到“奉诏收后”的话时,竟然天真地说:“皇帝的诏书不都是我发的吗?这个诏书又是哪里来的呢?”愚昧如斯。看来贾后自己“矫诏”次数太多,根本都以为自己就是皇帝了。

这一年里,贾后时代终于结束,八王之乱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局面。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益州刺史赵?与洛阳流人李庠”的“据成都反”。

301年,郡国十二旱,六蝗。

这一年,除掉了贾后的赵王伦篡位。他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戴的官帽上面都用貂的尾巴做装饰。赵王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狗尾续貂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大逆不道,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其他野心家的的不满。齐王?振臂一呼,高举义旗,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城。“诛赵王伦”,从此齐王?开始把持朝政,并且粉碎了一起小小的叛乱。

“东莱王蕤、左卫将军王舆谋废齐王?,事泄,蕤废为庶人,舆伏诛,夷三族。”

这一年,流人李特反于蜀。

302年,秋七月,?、豫、徐、冀等四州大水。

齐王?还没来得及享受自己的权倾天下,长沙王?就奉乘舆屯南止车门,攻?,杀之。于是长沙王?掌握政权。

303年,十一月丙辰,地震。

这一年,先是河间王?、成都王颖举兵讨长沙王?,败。然后是东海王越讨伐长沙王?,这次打赢了,杀了长沙王?。

就在这一年,两年前造反的李特的儿子李雄已经“有成都之地”,五胡十六国中,李雄是巴氐人,他创立的成汉帝国是五胡十六国中最早的。

304年。成都王颖专权,东海王越带着皇帝去征讨王颖,败。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

另一方面,河间王?派张方复入洛阳,“废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

王浚(晋国大将)遣乌丸骑攻成都王颖于?,大败之。颖舆帝单车走洛阳。河间王?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于是皇帝又落到了河间王?手上。

这一年,李雄自称成都王,刘元海自称汉王。刘元海就是刘渊,匈奴人,他建立的汉赵帝国,自称是继承了汉朝的正统,为五胡十六国之一。

305年.成都王颖进据洛阳,继续的自相残杀。

306年,东海王越讨伐河间王?。?、颍败走,不久被杀。惠帝回洛阳。就在这一年,惠帝“因食饼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

至此,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然而,乱世才真正开始。

对八王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丝毫没有兴趣了解。不过不妨来看看八王之乱中这些弄权者的下场。

惠帝,为司马越所杀;贾后,为赵王伦所杀;汝南王,为楚王所杀;楚王,为贾后所杀;赵王伦,为齐王?所杀;齐王?,为长沙王所杀;长沙王,为张方(河间王?部将)所杀;成都王,为范阳长史刘舆所杀;河间王,为南阳部将梁臣所杀;东海王,病殁项城,尸为石勒所焚。

八王之乱时期,并非没有名臣名将,只是都用在内耗罢了。把他们的内斗单独来看,倒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内斗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但是把他们的地位、权力以及所作所为放到那个天灾遍地的年代,就能看出来他们这些举动的弱智来。

然而后人不察,不思己过。一如既往的争权夺利,扰扰不休。到头来招惹四方列强,同时入室,比起五胡十六国,更闹得一塌糊涂,那时国破家亡,无论贵贱,一起做亡国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一幸免。倒是痛快。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家必自毁,然后人毁;国必自伐,然后人伐。

这句话是对八王之乱最公正的评价。

5.2.白痴皇帝

孝惠帝是一个不幸的皇帝。

西晋末年更是个不幸的时代。

皇帝弱智,是为不幸之一;天灾连连,是为不幸之二;人祸不绝,是为不幸之三。此之三不幸既是皇帝的不幸,更是国家的不幸,既是少数民族人民的不幸,更是汉族人民的不幸。

孝惠帝在位的时候,屡屡发生的天灾并不是他的错,八个王爷和他老婆的野心勃勃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是白痴,所以我们可以原谅他的无所作为,我们只能悲哀那让白痴当最高统治者的制度。

这种制度所造成的现实是这样的愚蠢,让人无话可说,不知道是该表示哀叹,还是该表示怨恨。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愚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孝惠帝继位开始,中原大地频繁的发生灾难,虽然史书中对难民遭遇语焉不详,但是一句偶尔提到有,“关中饥,米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米斛万钱是个什么概念,骨肉相卖又是一个什么概念?我特地请教了有关专家。解释如下。

“清朝时一斛是十斗,一斗是十升,一升米大约有1.5公斤重吧。这样看来,一斛米约为150公斤,即三百斤。当时的一钱购买力很难说清,不过可以根据其它物价推算出来个大概。我估计晋朝的一钱可能平均相当于现在的三、四角人民币,或者说在一角到一元浮动,否则铸钱所用金属就比钱本身还贵了,得不偿失。所以可以粗略地说,“米斛万钱”相当于每斤米卖到十几块人民币。但那时的度量单位据说比现在要小百分之三十左右,去麸技术也不如现在好,那这个数字就又要涨到二十几元一斤粗米。如果按一斛是五斗的说法算,就还要翻番到一斤五十元以上。”对年净收入不过两、三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一年全部的收入只能购买不到一百斤米。

“骨肉相卖的意思其实就是:家长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给别人,让他们吃掉。在灾荒年月,这也没得说,一家人总不能全饿死,最佳选择就是牺牲他人,让那个最强壮的活下来,那个时代吃过人肉的还真不少。”

我倒吸一口凉气,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也许,“米斛万钱”还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确如此,那个时候的太傅何曾每日饭费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的地方。何曾的儿子何劭更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

看史书记载五胡十六国的那段历史

“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流尸满河”,“人多相食”,这些字眼如此的触目惊心,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

恍惚间,又想起远古神话中那些读起来同样悲伤的灾难。

《淮南子?览冥训》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淮南子?本经训》有“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锲俞、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

然而那个时候还有英雄。

天虽然塌下来了,还有女娲。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十个太阳,还有后羿。

“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锲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

那些有英雄的时代,仍是令人悠然神往。

然而当西晋面临这同样众多天灾的时候,那众星捧月般闪亮登场的至高无上的皇帝竟然是个白痴。

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就经典程度而言足以千古。

史书对惠帝的评价是“蒙蔽”,我倒觉得不如说是可爱。比起惠帝之后五胡史上出现的几十位暴君来说,天真的惠帝真是可爱多了。

可爱的人大家都喜欢,难道不是这样吗?惠帝身边的贾后,还有他那身为亲叔伯兄弟的众多王爷们,可都是满心欢喜。

贾后和那八个王爷就远远没有孝惠帝那么可爱了。就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也不过是比白痴高一点的低能而已,不过在心狠手辣上倒是各擅专场,当然了,他们一意孤行,最后自取灭亡的惊人无知也是值得一提的。

只是,他们离救苦救难的英雄就差得太远了。

我不由得掩卷沉思,究竟老百姓犯了什么错,要遭老天爷的如此惩罚?究竟老百姓怎样罪不可赦,老天爷竟然连一个救星也不让他出来?

又想起明末年间流传的一首民谣。

“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老天爷,你年纪大,你看不见人来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杀人放火的享尽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塌了罢!你塌了罢!”

生不如死,天塌了也好。

但是天又怎么会自己塌呢?

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

然而当天和人都作孽的时候,只怕是传说中的英雄也无计可施了,周处的下场就可见一斑。

此刻想起惠帝的故事,又是别有一番感慨,惠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一派天真,是真的无知无识。虽然可笑,却不过一笑置之也就罢。但是类似的逻辑和诡辩却广泛出现于后世,甚至出现于今天。

最可怕的是,后世的很多统治者、职业史学家、御用文人们却使用同样的逻辑牵强附会的解释,把个人利欲熏心的丑态说成是好像是大公无私的奉献,把争权夺利做出惨绝人寰的事情说得如同天花乱坠,让人家还以为他是如何的委屈,如何的不得已。

他们比起惠帝来,简直是狰狞了。可是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国家精英。

“画皮”这个词用于形容他们倒很贴切。

成王败寇,自然不会少了故意的混淆视听,黑白颠倒,歌功颂德的,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见得太多,都麻木了。

这些,不提也罢。

引用布袋和尚的名字来结束这章。

说不得,说不得。

5.3.西晋传奇

灭亡西晋之最力者,石勒也。

西晋的历史成就了许多人的传奇,但我以为石勒应该是传奇之最。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往往首先提到秦王符坚是最伟大的。

的确,在淝水大战之前,符坚的表现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圣君。但是,淝水大战打败后,符坚就好像判若两人,其时前秦还是实力雄厚,完全有重振雄风的机会,可是符坚不能面对失败,处理不好失败后各方面的关系。这一点是符坚性格上致命的弱点,不能超越自己。

大败并不可怕,曹操就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刘邦与项羽交战,失败了七十多次,但是他们能挺过来,能够手下的文臣武将有信心继续跟着他们,能够最后战胜对手。

而符坚,却像项羽一样,一次失败就没办法爬起来。

肯定会有人提起慕容垂。

其人,不败名将。早年战败东晋无敌名将桓温。

淝水大战后,在符坚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又是慕容垂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仅仅凭一己之力敌住士气高昂的北府军,救了符坚。

在五胡史中,慕容垂绝对是一个神话,以至于后来一个“慕容垂死了”的谣言能够使整个燕国军队崩溃。

这些说法的确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最为我们所熟悉,其为患久已。五胡十六国中先后有刘渊建立的赵汉帝国,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王国,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帝国。

鲜卑也是历史久远,西晋时期慕容?就名震天下,慕容?建立前燕帝国,慕容垂建立后燕帝国,慕容泓建立西燕帝国,乞伏国仁建立西秦王国,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慕容德建立南燕帝国。北魏帝拓拔嗣也是鲜卑族。

氐族有李雄的成汉帝国(五胡十六国之第一建国),符健的前秦帝国(至符坚时期盛极一时),吕光的后凉王国。

羌族有姚苌的后秦帝国(其后姚兴继位颇为兴盛)。

而羯,几乎是凭石勒一个人的力量使得羯族并列五胡之一。

石勒建立的后赵在当时四国并立(东晋、成汉、前燕、后赵)中是最大的。

羯族最后的结局很惨。

石勒死后,石虎(石勒之子,名将,嗜杀成性)篡夺了后赵皇位,穷奢极欲,当时石赵国道路上“死者相望”,十分凄凉,石虎是五胡时期有名的暴君。

石虎死后,冉闵(汉人,父瞻为石虎养子,史称勇力堪比霸王)篡位,建立冉魏。不久即大开杀戒屠戮胡人,国中凡稍有点深目,须发发黄等胡人特征的,一律杀死。当时被冉魏政权所屠的胡羯达二十余万,羯人因此灭绝。(东晋亦把冉闵视为屠夫。冉闵的政策导致了胡人空前的大联合,最终招致了冉魏政权的快速覆亡。其冉魏政权只存活不到三年)

也许因为是悲剧,所以才使人为之心动吧。

石勒是羯人,羯人只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那个时候,羯人相比于匈奴,地位还要低得多。

在当时的汉人眼里,匈奴人不过是野蛮人。而羯人更是劣等人种,可以任意抓起来做奴隶使用。

晋惠帝末年,并州饥荒大乱,石勒外出逃生,几次被抓起来就当成奴隶给变卖。想必这段当奴隶的历史给石勒很大的刺激,不久石勒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历经多次的战争,最后投奔了刘渊,并且因为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重用。(刘渊死后,刘聪篡位,是为暴君;刘聪死后,名将刘曜篡位,其人曾破长安,擒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孝愍帝,后为石勒所败。)

最为难得的是石勒克服了自己的民族偏见,克服了深仇大恨的内心阴影,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攻陷幽州后,石勒对王浚的降将作了调查,唯裴宪、荀绰家只有书百帙、盐米各十余斛,其他将佐多资材巨万。他对裴宪、荀绰大加赞赏,“吾不喜得幽州,喜得二子”一语成两晋名言。

石勒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在征战中能够礼贤下土,集中汉族士人为“君子营”。推行“汉夷分治、汉夷互尊”的政策,很受好评。

史载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这些不是仅靠简单的征战胜利能够取得的成就。

而当时西晋颇有影响力的晋阳刘琨和南方的祖逖却壮志难酬。

刘琨和祖逖就是历史上闻鸡起舞的那两位。

刘琨早年是贵公子,生活浮华放荡,后来在西晋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变成了爱国名将。

刘琨长期占据了晋阳,给匈奴的赵汉以严重威胁。

可是汉人的老问题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发生,刘琨与幽州大将王浚不和,于是,本来是唇亡齿寒的两人反而变得不共戴天。

王浚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石勒用计,王浚还真以为石勒愿意投降他,并且拥戴他做皇帝,于是诚挚邀请石勒到幽州来。

石勒打算去幽州袭击王浚的时候,还是犹豫不决,担心刘琨乘虚而入。石勒的军师张宾指出“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臣,实为仇敌。若修笺于琨,送质请和,琨必喜我之服而快浚之亡,终不救浚而袭我也”。

最终果然如此。

等到刘琨惊觉石勒威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良机。

不久,刘琨失去晋阳,投奔段匹单,被杀。

与刘琨同时的祖逖,在主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时候,慷慨陈词,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司马睿哪里会想把北方的正统皇帝接过来夺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敷衍祖逖,仅授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虚职,“给千人口粮,布3000匹,使自行募兵”。

祖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至中流击楫而誓:不收复中原不回渡。

至淮阴铸兵器,募集2000余人北上。先屯芦洲,进据太丘。

317年,祖逖求得南中郎将王含和蓬陂坞主陈川的援助,说降樊雅,据谯城,解除石勒部将石虎对该城的围困。

320年,祖逖击溃石虎部将桃豹。镇雍丘,数次遣兵拦击石勒所部,其时后赵守卒归附者甚多,黄河以南坞主多弃后赵归晋。

祖逖继续练兵积谷,准备进取河北。

321年,晋元帝看祖逖颇有进展,心下难安,派心腹尚书仆射戴渊(充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夺取祖逖兵权。祖逖深感北伐难成,忧愤成疾,于同年九月逝世。

322年,后赵军乘机又入河南,祖逖北伐所克之地全部丢失。

于是,西晋最后的机会因为刘琨和祖逖的失败而告终。

也许,历史上本可以出现“刘琨的传奇”或者“祖逖的传奇”,然而五胡中只留下了“石勒的传奇”。

如果汉人能够在强敌入侵,岌岌可危的时候,能够团结一心,不搞争权夺利,因私废公之类的事情,还是能够演绎出很多汉人的传奇故事。

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他们固然演绎了传奇,但是,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历史,石勒的传奇才更加可贵。

毕竟,石勒战胜偏见和陋习。

而且,他成功了。

写完这章的时候,又随手翻起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颇有感触。

我们是应该对自己曾经和现在的偏见感到羞耻。

6.五胡纵论

说五胡史,不可不先辨民族之差异,文化之优劣,风气之变迁,制度之改革。

何者?

五胡那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惨烈的教训,民族矛盾以五胡时候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给各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分析过去,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

后面所分析的民族、文化、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等方面,话题起源于五胡,但是成因却由于东汉、三国时期,而其中的某些规律却又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甚至遗毒至今。谈历史不能够单纯的就史论史,要主要的是能够启发今天的人,所以分析又不能只拘于五胡史。

例如政治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改良汉代贤良举荐制,这种改良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晋朝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制,就已经异化成为垄断和特权的制度。东晋灭亡后,北魏汉化运动又将东晋的门阀制度完全吸收,这点又需要与北魏的汉化改革得失加以区分。所以必然要将前因后果说清楚。

又如晋朝的社会风气是“清谈”,起源于汉代的“清议”,那是知识分子的觉醒,以群体的积极态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惨遭两次“党锢之祸”,有骨气也挺不过杀头,于是“清议”变成了逃避现实的“清谈”,而且随着司马氏的夺权,清谈之风愈演愈烈。这些来龙去脉,虽然表面上不是五胡时候的事情,但是直接对五胡史造成深远影响,不可不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只读历史,不知今天,不吸取教训、不变通改进,那读历史也没有意义。所以从五胡史中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历史,然后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而不仅仅是感叹那些惨烈,然后又若无其事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已经为这些偏见和迷信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已经足够警醒中国人了。我们需要看到过去和今天,提出疑问和思索。本文虽然不无联想丰富之嫌,但是以为这些教训对今天有很大的帮助,若能避免,善莫大焉。

但愿是闻者足戒。

整个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是短短数千字能表述清楚的,我试图从五胡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为强调重点,难免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嫌,更加上本人学识所限,纰漏在所难免。

不当指出,敬请指正,感激不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6550.html

相关阅读:东晋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两人先后去世
自乱阵脚的苻坚
东晋的时尚
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
浅析书圣王羲之的艺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