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司马炎虽然比不上那些雄猜之君,但也绝非庸碌无为、得过且过之辈。
《晋书?武帝纪》称司马炎“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实际上,也正是司马炎宇量弘厚,才逐渐让举国上下因多年离乱、分裂及司马氏得国不正而堆积的躁气、佞气、怒气、怨气平息下来,也才使得原来漂如浮萍的帝国根基,逐渐有所着落。
司马炎开国伊始,即诏令“除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又诏“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还使立后。兴灭继绝,约法省刑”。不久,连曹魏以来的汉室禁锢也解除了。
史载高阳(河北高阳)人许奇在武帝时为太常丞,而许奇老父许允为文王司马昭所杀。司马炎经常要去太庙搞点儿烧香磕头等迷信活动什么的,朝中大臣议论:许奇是受害之门,万不可让他接近左右,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到封国藩镇去做“长史”吧。但司马炎不同意,说许允素有人望,而许奇也是难得人才,不仅没有让其到外地去,反而擢升为祠部郎。
嵇康父子也是如此。嵇康被司马昭杀后,其子嵇绍也由执掌吏部的山涛山巨源引见,在武帝惠帝朝做了侍中。这也是个皇帝身边的位置。
让有杀父之仇的人近侍身旁,没有恢弘气度,放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武帝的气量。
282年,司马炎率群臣到洛阳南郊祭祀天神,礼毕,问司隶校尉(约相当于京都保安司令兼纪检委书记)刘毅:“我能和汉代的哪一个皇帝相比?”
估计司马炎心里想的不是高祖武帝,也是文帝景帝什么的,没想到刘毅回答:“桓帝、灵帝。”这二位爷差不多也算亡国之君了。司马炎很吃惊,问道:“怎么会到如此地步?”刘毅毫不掩饰地说:“桓帝之世虽卖官售爵,但把钱留给官府。陛下如今卖官售爵,却中饱私囊。”司马炎虽不高兴,但还是自我解嘲说:“桓灵之世听不到你这样大胆的言论,而现在我身边却有你这样的直臣,可见我还比桓灵二帝贤明。”
在对待曹魏逊帝曹奂、俘虏来的吴蜀二末帝刘禅孙皓的态度上,司马炎犹不失仁者之风。这几位爷,都是王侯封着,锦衣玉食供养着,得终天年。特别是曹魏王室,司马炎受禅当时,即“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过了不久,又“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还“除魏氏宗室禁锢”。
我觉得曹奂这小日子,应该过得比当皇帝时成天担惊受怕好多了。
刘禅孙皓也不差。司马炎曾诏“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孙皓降后,封孙皓为归命侯,拜其太子为中郎,诸子为郎中。
难怪刘禅在洛阳都有点儿“乐不思蜀”了。
正是武帝的不失厚道,才逐渐消除了由司马昭大肆诛杀曹魏旧臣给大家留下的阴影,也逐渐使社会平息议论,人心渐渐收拢到晋统中来,国家逐渐进入正轨。
《武帝纪》虽然对武帝多所诟病,也不得不称赞武帝此举十分明智:“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
司马炎宽厚包容,与大臣们相处也比较随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4592.html
相关阅读: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
东晋的时尚
自乱阵脚的苻坚
东晋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两人先后去世
浅析书圣王羲之的艺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