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创世考4 五色水与十太阳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4 五色水与十太阳

邰氏姜的三泉池和泉水溪都是远古时的人工改造工程,所以很规范,位置分布可见图3。其中邰北海在文革时被填埋,取土痕迹在西侧原。其它都在1978年时存在,现在是否完整不清楚,但决不会完全消失。邰氏姜的河与泉水溪,除了渭河,有且只有五个,即“西北溪、东北溪、西南溪、东南河、南河”。

在论证五色水之前,有必要先弄清出五色水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对应结构和关联关系,然后通过结构同构法和资料比较法即可逐次一一肯定所有论断。

西北溪的别称有“青水、丹水、洋水、古渭水、圣水、汤谷水”等;

东北溪的别称有“白水、河水、姬水、古泾水、汉水、滹沱水、古淮水、古漳水、古伊水、神水”等;

西南溪的别称有“弱水、若水、古洛水、阪泉水”等;

东南河的别称有“赤水、江水、河水、姬水、汜水、沮水、龙门、大横水、中国河、古九江”等;

南河的别称有“黑水、姜水、歧水、漆水、鸿水、斯水、斯歧、小横水、江水、鸿潞”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3 邰四海与五色水

与五色水直接相关的是邰四海“东海、北海、西海、南海”。邰北海在昆仑城的西北角,是青水源池;

邰东海在昆仑城的东南角,是赤水之源池,是“青水、白水、弱水”之汇纳;邰南海是渭河流沙与小横水之间的水田;邰西海在昆仑城的西南角,是弱水源池。

邰东海的别称有“大濠、渤海、龙潭、虞渊、咸池、雷泽湖、夏泽湖、华泽湖、九泽湖、九江湖、洞庭湖、渭纳、洛纳、天潭、钓鱼潭、虞泉、曾泉、积石圃”等;

邰北海的别称有“蔬圃、咸池、丹泉池、黄泉池、圣水泉、昆仑泉”等;

邰西海的别称有“弱水池、阪泉池、姜塬池、太公泉、悲泉、弱圃”等。

在研究远古历史之前,必须打破“黄河之名自古有”的错误前提。《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这里已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河流入古雍河,中国河在古雍河的西边”,类似的论据后面会出现很多,所以远古的“河”不是现在的“黄河”。后面将会证明“古黄河=今渭河,古渭河=邰青水”。

先举一些例子,看一看《山海经》的一些文字是如何破解的。 《西山经》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牛乍]牛、?羊,其鸟多?。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洛水东流注于渭”明确地指出了古“洛水、渭水”不是今“洛水、渭水”。“洛水在渭水之西、渭水在洛水之东”。

根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先选择“渭”。在邰氏姜,“渭”有两个,一个是“古渭水、青水”,一个是“渭纳、邰东海”。按照“东流注于渭”,只能选择“渭纳、邰东海”。根据邰氏姜的五水结构,“东流注于渭”的“洛水”只能是“弱水”,这样就初步证明了“古洛水就是邰弱水”。

根据“洛水就是弱水”和邰氏姜结构,即可断定“白於之山”就是“白玉山、古歧山”。据此按照“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可得到自然的一一对应,即“夹水”与“青水”对应,“生水”与“神水、白水”对应。最后,根据邰氏姜的生态环境和邰文化即可断定“?羊”为“大公羊”,“栎檀”为“丹柿”,“?”为“鹞子”。

上面的结论初步肯定了“古洛水不是今洛水,古洛水在邰氏姜”。据此可以破解下列一段话。

《中山经》曰:“娄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阴,而北流注于?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这句话与前一段话的阴阳结构是相同的,有内在的对应关系。

娄琢之山<--->白於之山,瞻水<--->洛水,阳<--->阳,东流<--->东流,注于洛<--->注于渭,陂水<--->夹水,出于阴<--->出于阴,北流<--->东流,?水<--->生水.

有了前面的破解经验,很容易破解这一句话。即“娄琢之山”为“古歧山”,“瞻水”为“丹水、弱水”,“洛”为“洛纳、邰东海”,“陂水”为“黄泉水、丹泉水”,“?水”为“汤谷水、青水”。注意到“北流”与“东流”的差别,“陂水”对应于“黄泉水”,而不是“青水”,“?水”对应于“青水”,而不是“白水”。

河中的“茈石、文石”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贝、蚌、龟、蟹”等,而不能理解为文明后的“玉石、玩石”,这样既符合远古的人类生活,又符合邰氏姜的资源配置。文明之初,金玉无用。因此远古的“金玉”肯定不是现在的“金玉”,而应理解为远古人类生活中的“宝贝”。因此“金玉”指的是“金梨、玉桃”等。“昆仑金玉”的传说多有误解,把文明前的金玉误解为文明后的金玉,并且越传越神秘,不断夸大。

后一段话进一步肯定了古“洛水、洛纳”在邰氏姜。

白龙岭的南端村,现在名叫白龙湾,百姓称为白岭湾。从前面的结论知道,白龙岭曾称“赤泥岘”,因此东南河可称“赤水河、赤泥河”。邰氏姜将瘦肉称为孜肉,将大濠之泥称为“孜泥、淄泥”,所以赤水河也称“淄水河、淄泥河”,淄”原为“赤”而非“黑”。

赤水位于白龙岭的南端,即白龙湾,因为白龙岭又称蒙谷,所以白龙湾顶端最靠近赤水的地方称为蒙汜,赤水是汜水的一部分,“白水、大濠、赤水,白龙岭”的象形结构为“汜”。赤水西南为东夷村“姜尚”,亦即“盟津”,是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

赤水河源于大濠,即远古东海,这里是龙的唯一产地,也是姜子牙的钓鱼之地, 详情另说。

白水为东北溪。由于东北溪是源于白龙岭的清泉水溪流, 所以称为白水无可厚非。邰氏姜的五色水中,唯白水西直流。与青水汇合后,南直流,与弱水汇合于合黎(又称六黎、昆吾),东流入华阴(大濠南半区)西北,出大濠为赤水,东南流,入中国河。

南河,即姜水河,其本名叫“斯歧河”。

“斯歧”是邰氏姜的专用语,是姜水的抽象表意,特指食物“发霉、发馊、发酵、发酸”,由“死气”引伸而得。由于姜水河的水看起来象死水一样,静止不动,深浅难测,死气沉沉,所以姜水河被称为斯歧河,由此演化出斯水河、歧水河和漆水河。除邰氏姜外, 即使邻村也不用“斯歧”, 惟独在邰氏姜,食物变味不叫变馊, 只叫斯歧,而且一直都这么叫,如“面斯歧了(了音列)、馍斯歧了、饭斯歧了、汤斯歧了、斯歧饭、斯歧面”等。

姜水原为斯歧河之水,由“发酸”之意演变为“发酵”, 特指用面汤炮制的芹菜水,由此发展为“姜水面”, 可见姜水面源产于邰氏姜,意指用发酵方法制作的面,“发酵”源自于斯歧河,进一步姜水引伸为浆水。姜水也称为江水。

由斯水引出的“斯”之意为“沉稳,冷静,和气”,如“斯文”意思就是文静礼貌不动粗;由“姜水”引出的“僵”就表示静止不动;由“姜水”派生的“犟”,就表示固执死板;缰绳之“缰”表示“固定不让野”。

歧水之名源于斯歧,而不是源于歧山。古歧山因位于歧水之阳而得名。后歧山得名于后稷之子孙从邰氏姜隐居北山, 后漆水也是从邰氏姜带过去的名称。同样,山东的淄水、曲阜和鲁国之称也是周公和姜子牙从邰氏姜带过去的。

南河因水静止不动,水深阴沉而发暗被称为黑水也是合理的,故可称黑水。

西南溪称为“弱水”是相对于南河黑水而言的。弱水为邰西海流出的溪水,水量比黑水小得多,也是看起来静止不动,渠内长满鱼腥草,有点发绿,应该为“绿水”。“弱水”与“弱桑”是对应和相依的,“弱水”相对于“黑水”为“弱水”,“弱桑”相对于“扶桑”为弱桑。这种“双弱匹配结构”也是邰氏姜的特征结构。

弱水源于阪泉池。邰氏姜的西隅为坡形山,即“常阳山、古歧山”,所以称坡形山旁边的泉池为阪泉池。阪泉池是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改造工程,为条码形状,可间种“小麦、水稻”。因为阪泉池,常阳山也称“阪泉野、阪泉坡、阪泉原、阪泉山”。炎黄大战之地就是邰氏姜的阪泉之野。

张衡《思玄赋》曰:“ 乱弱水之潺?兮, 逗华阴之湍渚”。其意思是“轻轻浮乱西边的弱水花纹,足可惊逗东边的龙潭湍流”,如同郭璞的“其水不胜鸿毛”一样,形容弱水之“弱”,弱到改变一个波纹,东海龙潭都可以感觉得到。其中“华阴”为“邰东海、龙潭、华泽湖”的南半部,弱水东直流注入华阴西北。

《山海经》曰:“劳山(古歧山),弱水出焉,而西(应为东,与白水混)流注于洛(洛纳、邰东海)”。又曰:“弱水出昆仑墟西南隅”,邰氏姜的西南角恰为弱水。又曰:“西海之南(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邰西海、邰东海、邰长沙、昆仑丘、黑水、弱水、姜水、小横水、大横水”等构成一个邰氏姜捆绑系统,由一部分可以确定另一部分。

《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

《尚书•禹贡》曰:“导弱水至于合黎” 。“白水、青水、弱水”的汇合处称为“合黎”。

《史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意思是“两横水流域为雍州。弱水从西边流入邰东海,白水从北边流入邰东海。黑水、赤水、青水均汇合一处,源于白龙岭、白龙湾、古歧山”。

其中最早的“雍州”为“邰氏姜、武功、扶风”,不同于秦雍州。“黑水、姜水、西河、古歧水”为“小横水”的不同部分,“泾水”为“古泾水、白水、神水”,“渭?”为“邰东海”,“沮水”为“汜水、赤水”,“沣水”为“洋水、青水”,“荆岐、(小)终南、敦物、鸟鼠”为不周山的不同部分。

苏轼的《金山妙高台》曰:“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弱水三千,唯取一瓢”源于《红楼梦》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由此可见,“弱水”与“蓬莱”密切相关,而这些恰恰吻合于邰氏姜环境。

《周王传》卷二《讼·泰》:“弱水之西,有西王母”,卷五《临·临》:“弱水之上,有西王母”,卷一六《既济·大畜》:“弱水之右,有西王母”。

《南山经》:“有鸟焉,状如鸡,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凤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弱水与西王母神话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实际上同源,而且同源于邰氏姜。

西北溪是不是青水,这是无法直接验证的,但可以得到间接验证。

《西山经》第三曰:不周山西北“丹水出焉,注流于稷泽”,又曰:“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尔雅》有言:“琳琅?为昆仑之美产”。邰氏姜是一个“九字谷”,有三侧原,一侧泽,“围而不拢,封而不闭”,自然是不周之山。

《大荒西经》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其意思为“(邰氏姜的)西北圃之外,平原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冬暖夏凉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

远古人说的事大多都在10里之内,这里说的正是邰氏姜的环泽山。用微观思维代替宏观思维, 就可以洞悉远古人所言。“湿山”为“漫山、漯山、洋水山、弱山、慢坡山”之别称,“幕山”即“屏幕山,陡峭山”。西边的慢坡山和东边的陡峭山就是不周山。寒署之水就是邰氏姜的泉水,冬不结冰夏可游泳。

神农帝柱生老病死在姜氏城,农神后稷也封国于邰氏姜,因两位“稷神”而称邰氏姜沼泽为稷泽理所当然。“神农”庙到处都是,惟独邰氏姜不叫“神农”庙而叫“稷祠”,这也衬托出了“假”与“真”来,始祖神农是帝柱,而不是其父列山氏。

因此西北溪确为青水,因多青石而得名。

青水也称洋水,因其位于常阳山之东侧,羊头山之南侧,故称洋水。由此可见,“海、洋、江、河”均源产于邰氏姜。

青水也称黄泉水和丹水。《地形训》:“疏圃之地,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由此可见,“丹青”一词源于邰氏姜。疏圃就是黄泉池,这是远古先民将一块既不能种水稻也不能种小麦的两难之地改造而成的“水稻、小麦间种工程”。因为疏圃之土为黄色,故称疏圃为黄泉池。疏圃在天帝之居悬圃的南邻,故为登天台梯的入口之地,黄泉之路即为升天之路。丹水为不死水源于白水。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断定邰氏姜有五色水。洪兴祖引《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这说明中国河就是邰氏姜的大横水。

《淮南子》曰“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 由于白龙山为长寿山,所以喝白龙山水长寿自然是吉祥象征。

《山海经》云:“昆仑山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而东南流,为中国河。” 五色水环绕九字谷正合“环其墟”,“青河、白河、赤河、黑河”与邰氏姜完全一致,邰氏姜的白水为东北溪, 源于东北角的泉眼,先西直流,再南直流,入大濠,出大濠后变为赤水,绕白龙湾东南流,归为中国河,这里用“屈”而不用“曲”,实在是恰如其分。“曲而东南流”很多,但“屈而东南流”只能是人工工程。字字如扣,丝丝吻合。

按照邰氏姜的地形,《海内西经》第十一:“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意思是说“昆仑城在水域西北,为天帝之下都。白水出东北隅,西行南拐入大濠;洋水、弱水出西北隅,东行,南入大濠;赤水出东南隅,东南流,绕行夏禹所疏导的积石山”。可以说原文与邰氏姜环境很吻合,积石山就是白龙岭,夏禹所疏导之地就是邰氏姜的龙门。

由此可看出,关中地震后,白龙湾发生了大滑坡,造成了邰氏姜沼泽之水长期排泄不出, 使得三帝不能还都。邰氏姜的重要性决定夏朝之都不能它处。

由于伏羲出生于太阳谷,所以《禹贡》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孔安国》曰:“日出?谷”。《博雅》曰:“日,君象也”。由此可见日就是伏羲,“?谷”就是太阳谷。

《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1。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明2。至于曲阿,是谓朝明3。临于曾泉,是谓早食4。次于桑野,是谓晏食5。臻于衡阳,是谓禺中6。对于昆吾,是谓正中7。靡于鸟次,是谓小还8。至于悲谷,是谓晡时9。回于女纪,是谓大还10。经于虞渊,是谓高舂11。顿于连石,是谓下舂12。至于悲泉,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13。薄于虞泉,是谓黄昏14。涨于蒙谷,是谓定昏15。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16。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

“爰”为“刚好”,“衡阳”理解为“小横水之阳”,“悲谷、悲泉”按晚食线确定。“咸池”是邰氏姜大濠的雅称,用作宫名,近指邰氏姜东海,远指“远远的东方”;“崦嵫”近指弱桑(小陇西、常阳山),远指西山(大陇西)。早食即早饭时间,晏食为宴请客人的早饭时间,这种时间习惯至今保留,晡时为晚饭喝汤时间。扶桑为白龙岭,桑野为雷泽,弱桑为常阳山,三位一体。 蒙浦为蒙汜,虞渊即邰氏姜大濠。昆吾即昆仑城的西山(常阳山)与东山(白龙岭)之中线。六螭即“白水、青水、弱水”之汇合点。悲泉即阪泉。

根据邰氏姜的不周山地理,天文篇中记述的太阳位可以用邰氏姜的特征位表达,具体情况参见图4。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4 记时法与太阳位

按照邰氏姜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惯,原文大体意思如下。“太阳出现在羊头谷之时,如果太阳还未出海,但霞光从扶桑(东侧原)射出, 则称晨明; 如果太阳探头于扶桑(即位于2号位),则称出明;如果太阳到达东侧原之东湾(3号位), 则称朝明;如果从曾泉线可看到太阳, 即太阳到达扶桑的东南弯时(4号位),则称早食;如果沿扶桑的最大位可看见太阳,即太阳到达5号位, 则称晏食;当太阳在姜水河中偏东时(6号位),则称禺中;当太阳到达昆吾线时,则称正中;当太阳在姜水河中偏西时(8号位),则称小返;当太阳到达晚食线时(9号位),则称晡时;当太阳在女纪回落时(10号位),则称大返;当太阳的落山影子经过西圃的西北侧时(11号位),则称高舂;当太阳影子到达西圃的东南侧时(12号位),则称下舂;当太阳影子到达中心线时(13号位),则称悬车;当太阳影子划过大濠中位时(14号位),则称黄昏;当太阳影子到达东侧原的底部时(15号位),则称定昏; 当太阳余辉残留在东侧原南端顶部的榆树时(16号位),则称桑榆。太阳晚辉终于姬水之汜,太阳朝霞曙于寿丘之浦”。
记时特征与邰氏姜具有的“东陡西缓九字山”结构完全吻合。如果河谷结构稍有不同,都不会出现一个太阳位的合理排列, 换句话说, 这篇天文资料是邰氏姜的“DNA”,这种特有的“桑榆结构”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

更为巧合的是,位于桑野,即邰氏姜沼泽,亦即黑水北的太阳位恰好是十个,这与《山海经》的“十日说”完全一致。《山海经·海外东经》曰:“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其中“黑齿”可解释为姜水。当太阳走到一个太阳位时,就是一个太阳跑到了桑树之上空,剩下的九个太阳当然还留在桑树下之地面。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3562.html

相关阅读: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