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朱开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朱开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武家政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地进步,迄今发观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似满天星斗,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显示出中华起源的多元性。其中在内蒙古地区一批重大的考古发观,揭示了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们创造的草原文化,不但历史久远、内涵独特、而且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史实证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融合聚汇,共同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北方草原文化集中发源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如果说东部是以赤峰地区的兴隆洼遗址、赵宝沟遗址、红山文化为翘首,那么在中南部则是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和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北方青铜文化为标志。距今约七万年前,属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为主体的河套文化,证实了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之一。而内涵更为丰富的朱开沟文化在其演进交流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却鲜为人知,其彪炳千古的业绩,理应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

朱开沟位于鄂尔多斯东部今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1984年至199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4000平方米内进行了四次发掘,共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房址83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另外还采集到了大量可供鉴定种属的动物骨骼等。根据对出土的遗址、遗物的综合分析,可知朱开沟遗址的时代上限相当于距今4200年的龙山时代晚期,下限约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整个遗址前后延续了800年。在累积的七层文化堆积中,分别代表了从原始社会晚期至商代早期的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成一相对完整的体系,内涵丰富,特点鲜明。鉴于朱开沟遗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被学术界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朱开沟文化的发现面世,证明在距今4500年以降,在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内,集聚着一支具有明显自身特征的人类集团,其社会经济早期主要以农业为主。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而出土众多的?、小方杯、圆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证明酿酒业已相当成熟,这说明支撑家畜养殖和酿酒业生存的原始农业生产兴旺发达。另外,朱开沟文化遗址中发现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炊、食、饮、贮、盛陶制器皿应有尽有,而且形制复杂多变、制作工艺高超,说明专业制陶已形成规模。陶器烧制技术的先进,自然也为后续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考古发现从朱开沟文化中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耳环、指环、臂、钏、针、锥等青铜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到晚期时,还出现了青铜戈、短剑、刀、镞、护牌等兵器和工具,拥有了青铜铸造技术。这些活生生的史实说明,居住在朱开沟遗址的人类群体,在保持本地区文化基因的同时,吸收来自周邻地区人类群体的文化因素,共同创造了鄂尔多斯地区原始社会末期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从考古发现墓葬中,有少数木椁、棺葬具,有夫妻合葬及妻、妾殉葬墓,还有瓮棺葬,显示出男女有别和贫富的分化已导致其社会地位出现高低之分。这些都表明,朱开沟遗址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处于父权制高度发达的“古国”?指高于部落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文明的后期,并不逊色于中原地区同时期人类集团的发展进步,已步入文明社会的大门。然而,当时的朱开沟先民们并没有像中原地区的夏、商族人一样,率先完成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进入“方国”?指比较成熟、发达的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较为高级的国家?文明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遭受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的制约,严重阻滞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朱开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经过考古人员对朱开沟各段地层中残存的古代低等草本植物孢粉的分析,随着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生在西部干冷气候的东侵,生活在朱开沟的先民们面临着由气候湿润向干燥变冷的严峻考验,在自然生态环境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情况下,主动适时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不断扩大家畜养殖,特别是对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饲养,以弥补农业不可逆转的欠收。经考古发现的动物骨骼数量证实,朱开沟先民饲养猪、羊、牛的比例已分别达到总量的34%、35%及15.7%,家畜养殖地位的明显上升,推动经济形态由农转牧或半农半牧,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最终被牧业经济所取代。从而,中国北方的畜牧业文化首先在鄂尔多斯地区从以农业文化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圈中分离脱颖而出,率先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自然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化,这一重大改变的标识物,便是出现了最具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刀,还有蛇纹瓦鬲、砂质带钮罐;形式多样的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的细石器,以及以骨为柄,以石片为切刃捆掷而成的复合式砍削器,这些物证,都在朱开沟遗址的发掘中,展示出了历史进程转折的本来面目。尤其是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短剑和刀的造型特点与在鄂尔多斯和邻近地区发现数量可观的鄂尔多斯青铜刀、剑的特征如出一辙,至今考古界没有发现早于或与朱开沟同期冶炼铸造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文化遗存,这表明朱开沟就是孕育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摇篮。正是在鄂尔多斯地区以朱开沟为中心发生了这些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中国北方从此展现出中华游牧文明的曙光,引发了以农耕为主中原华夏诸族与以游牧为主北方民族的分野,以畜牧业为社会主导经济的中国北方民族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大舞台。这就是在商代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方”、“土方”、“鬼方”等这些北方民族“方国”称谓的原因。随着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壮大,拥有广阔天然牧场和蕴藏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食盐的鄂尔多斯地区,就一直成为中国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根据地和聚结地。研究历史文献可知,无论是环套鄂尔多斯地区的黄河,还是最早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南缘的赵长城和秦长城,继而之后的明长城,既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政治势力的分界线,又是南北经济利益的连接线。数千年前,就在这块热土上上演了许许多多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抗、碰撞、相融的悲喜剧,出现了许多芳名永驻在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遗迹。这种持续了几千年的冲撞与交融,曾推动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使秦汉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拓性。即使随后进入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中叶,在近六百年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仍然是融铸中华文化的主流,最终在北方民族游牧文化的补强与复壮下,唐朝帝国登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壮丽的峰颠,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辉煌。可见产生于北方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曾对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其中与通向中原腹地通道相连,孕育北方游牧文明发源地的朱开沟文化自然功不可没,它以推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大分化,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时期的对峙与融汇,从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在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有一种造型特别的器皿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由三袋空足作支脚结合而成的瓦鬲?Lì音利?。经考证瓦鬲最早作为远古先民的炊具唯有在中国发现,大约起源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距今约四五千年间,消失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纪之间,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孔孟时代。所以,瓦鬲自起源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大约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半段,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化石,它对于追溯和考证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的起源与流变,显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搞清楚瓦鬲的起源地,自然就成为考古学家们长期追踪的重要目标。

经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着距今约六千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北支的文化遗存,与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古文化渊源。贯穿于整个仰韶文化始终的典型陶器小口、腹大的尖底瓶与瓦鬲在鄂尔多斯地区已有多处被发现出土。然而,在朱开沟遗址中发现的瓦鬲不仅数量多?占全部出上陶器五百余件的半数以上?,而且造型别致多样,伴瓦鬲出土的还有??jiǎ音甲?、??hé音和?和三足瓮等。这些三足陶器制作工艺十分娴熟精美,具有明显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影响的痕迹,但保持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完整性却清晰可辨,展示出了瓦鬲文化在鄂尔多斯地区极盛时期炫目的灿烂,引起了考古专家们极大的关注。1984年,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破译瓦鬲“天书”的我国考古界泰斗、考古类型学奠基人苏秉琦先生,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对仰韶文化晚期的尖底瓶和两件尖腹底??原始鬲?残片鉴定后,作出了由尖底瓶与源于鄂尔多斯地区土著文化三足瓮相结合,诱发了三袋足瓦鬲诞生的推论①。当时光的指针向前走了14年后的1998年,鄂尔多斯博物馆为配合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准格尔旗寨子圪旦地区的石城和祭坛考古中,发掘出土了喇叭口圜底瓶,此瓶底部从原尖底瓶的尖锥状演变成了带一小圆锥的圜底状,这与原始瓦鬲尖腹底?的底部十分相象,这一发现连接了由尖底瓶向瓦鬲演变过渡链条中关键的一环,成为苏秉琦先生推论瓦鬲诞生于鄂尔多斯地区的有力旁证。虽然还无法证实瓦鬲的具体起源地就是朱开沟,但是,从朱开沟遗址中挖掘出自成系列的由鼓腹大三袋足瓦鬲演变而成的花边鬲、蛇纹鬲、单把鬲及三足瓮等陶器,展示出了距今四千年前后,鄂尔多斯地区以朱开沟为代表的“鬲文化”已发展到顶峰的地位。经考古研究证实朱开沟三袋足瓦鬲已成为内蒙古中南部鄂尔多斯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文化因素,也是朱开沟文化自身诸多瓦鬲遗存的主要母体。

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为界,东部为面向海洋的鼎文化区;西部为面向内陆的鬲文化区?包括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太行山北端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为面向草原的筒形罐文化区。而鄂尔多斯地区正位于这三大文化区的中介地带,故该地区不仅是各个时期各种文化因素易于汇集的地区,也是记录着各个时期各种文化向东、西、南、北传播或渗透频率最高、最清楚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和优势,为朱开沟文化的蔓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经考古证实,朱开沟文化的明显南移,发展成了晋、陕黄河两岸的李家崖的商文化遗存,向西南影响到关中北部耀县一带的商文化遗存,向东影响到河北北部一带商周之际文化遗存……②朱开沟文化的南下对中原农耕文化的反哺,将其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的三袋足瓦鬲扎根中原,并以其炊、贮的实用性广为传播,对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代“鬲文化”的兴起,并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显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殷商王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占卜吉凶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在其中大批的形声字中,有两个容器的形象:和格外引人注目。前者是尖底瓶的图示,是“酉”字的象形字,后者就是瓦鬲的图示,是“丙”字的象形字,这二个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天干”和“地支”组成部分的特殊身份。古代先民们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循环相配组成六十组?甲子、乙丑、丙寅……?,用以记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传承至今。这种特殊的历法记时引出的记事在古代占卜、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失,可见酉字的象形实物尖底瓶和丙字的象形实物鬲,共同被刻在占卜祭辞的甲骨上决非偶然,这说明尖底瓶和瓦鬲在当时既是生活的用具,也是祭祀神灵盛放供品的礼器。在夏、商、周上古三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政治中的头等大事,祭祀中的礼器成为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后来延续到青铜时代由青铜铸造的殷式鬲、周式鬲在中原纷纷出土,则进一步证明起源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瓦鬲,对中原地区同时代的古人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和另外一种器物鼎,最终一起成为象征中国奴隶制社会权力核心的两大祭祀礼器,形成了影响中华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数千年的“鼎鬲文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0469.html

相关阅读: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
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
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