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两战全败?!1933年林彪攻打国民党杂牌军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军事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语:以林彪为总指挥,展开攻取乐安县城的战斗。但结局大出国共双方意料,孔令恂防守得特别顽强,红军采用强攻、夜袭、坑道作业等战术,围攻数昼夜,牺牲数千人,竟然未攻下乐安。

碉堡战术,古今中外,皆而有之。原始社会的人类就会使用碉堡,城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碉堡的扩大化。碉堡在军事上属防御性设施,一般是在己方作战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才使用,但特定条件下在进攻时也能够使用。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对红军的碉堡“围剿”,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从战术层面到战略层面的演变。

国民党碉堡战略的起源

早在井冈山时期,以朱培德为首的国民党江西地方势力,因军事上多次“进剿”不利,就在赣西、赣南等地修碉筑堡,对根据地进行封锁。

1929年秋,湖南省主席鲁涤平接替朱培德,调任江西省主席,率其所属的湘军第十八师和第五十师入赣。不久,蒋介石因忙于同李宗仁、张发奎的新军阀混战,逐次从江西抽调兵力,第五十师和第十八师1个旅被抽走,江西仅剩下张辉瓒率领的第十八师2个旅的正规部队。

苦于兵力不足的鲁涤平,只得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剿共方略。与会的多数人认为:国民党在赣兵力有限,红军力量正在普遍发展,因而主张以防御为主,相机逐步“进剿”。曾多次参加井冈山“进剿”的原朱培德部属第十二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建碉守卡的办法,主张通过建碉守卡,巩固“进剿”部队的阵地,并进而逐步压缩苏区,最后消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金汉鼎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大家认为,建碉守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问题是,在部队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问题颇多,困难很大,因此多不愿贸然实施,会议也未就此做出明确规定。

鲁涤平将会议情况向蒋介石作了汇报,受到了冷遇。在蒋介石看来,“江西之匪羽翼未成,算是地方事件,问题不大”。蒋介石顾虑更多的是杂牌军凭借碉堡战术,出工不出力,保存甚至壮大实力,故对以防守为主的碉堡战术嗤之以鼻。

鲁涤平生怕赔光老本,在江西仍实施了建碉守卡的办法,但仅限于战术层面。在红军活动区域的县城,均选择制高点和交通要道修筑碉堡,甚至环南昌城都修筑了碉堡。第十八师第五十二旅旅长戴岳在贵溪、余江、弋阳等地进行了更大的尝试,在苏区的外围交通要冲地势较高处修建碉堡,堡内储备好粮食、柴、水等生活必需品,并搭建厂棚,收容逃亡地主,对赣东北红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限制作用。

国民党第二次“围剿”碉堡战术的实施

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失利后,军政部长何应钦取代鲁涤平,主持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何应钦甫一上任,戴岳便不失时机再提碉堡战术,并写成《对于剿匪清乡的一点贡献》意见书,呈送何应钦。该意见书共分5部分28条。书中认为,红军非历史上的流寇和一般封建军阀部队,是同广大工农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民武装力量,敦促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重点强调碉堡战术是为解决国民党“进剿”兵力有限与红军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的矛盾,使国民党“进剿”部队的有限兵力得以灵活运用,将过去需重兵死守的据点变成便于机动“进剿”的活点,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达到逐步缩小苏区,最终消灭苏区的目的。

该意见书得到何应钦的高度重视。何应钦下令将其印成小册子,分发在赣各级官佐,并确定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除控制苏区外围各县城要点外,在野外也修筑坚固阵地,从江西赣江向东延伸至福建建宁,构成一条800里长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型阵线。

面对国民党军的新战术,红军确定了“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方针,首战攻击龟缩在吉安富田坚固的堡垒里的国民党第五路军第二十八师公秉藩部和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两师深感红军势大,怕步张辉瓒后尘,观望不前,不敢贸然“进剿”。红一、红三军团在紧邻富田的东固深山密林中隐蔽待机近1个月。1931年5月,何应钦为向南京国民会议献礼,严令第五路军“不顾一切,奋勇前进。为期攻下东固,树各路之先声”,限令5月15日前占领东固。在军令督促下,公秉藩和上官云相两部脱离坚固阵地,向东固进发,钻进了红军布下的口袋阵,结果被红军消灭大部。随后,红军就势向东横扫700里,再战白沙、中村、广昌、建宁,五战五捷,打破以堡垒战术为主的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碉堡战略的提出

对第一、第二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认为主因是以杂牌军为“进剿”主力,于是代之以中央军嫡系部队为“进剿”主力,进行第三和第四次“围剿”。由于采取的策略仍是“分进合击,长驱直入”,这两次“围剿”在红军机动灵活的运动游击战面前均遭失败。

在第四次“围剿”中,以陈诚的嫡系组成的第一纵队第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九3个师几乎被全歼,这促使一些黄埔出身的嫡系将领对“剿共”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在宜黄县黄陂蛟湖战斗中,第五十二师参谋长柳际明面对红军潮水般的攻击,在整个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状况下,指挥该师辎重营,依托村庄构筑工事,奇迹般地得以逃脱。柳际明本为黄埔军校工兵科教官,善筑工事,由此提出实施碉堡战略的建议。第十八军副军长罗卓英也意识到工事的重要性,提出“多流汗,少流血”的口号。陈诚总结各将领的建议,将碉堡战略的好处归纳为五点:1.主动在我,攻守可以自由;2.后方可以确保,民众可安然来归;3.共军难以向共区之外获得物资;4.我可省却防御兵力;5.共军之狼奔豕突之惯技无法得逞。在此基础上,陈诚进而提出“碉成民安”口号。

1933年3月21日,红一方面军在宜黄东陂草台岗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红军主力7万余人顾不上打扫战场,迅速向北进发,以林彪为总指挥,展开攻取乐安县城的战斗。乐安守军为敌第四十三师的孔令恂旅共5000余人。第四十三师是杂牌军,被作为后方守备部队,此时刚划归陈诚纵队指挥。国民党军虽然在附近的崇仁地区集结了7个师的兵力,但慑于红军的打援战术,不敢迅速赶来救援。

蒋介石本以为乐安县城能被红军轻易攻破,但结局大出国共双方意料,孔令恂防守得特别顽强,红军采用强攻、夜袭、坑道作业等战术,围攻数昼夜,牺牲数千人,竟然未攻下乐安。究其原因,是孔令恂部在守备乐安时,在县城和城墙四周修筑了大量堡垒。随后,红军转攻宜黄县城。宜黄守军是柏天民的独立三十二旅5000余人。柏天民接受团长王耀武建议,依托县城坚固工事固守并取得成功。

红军两次攻城受挫,对国民党军队而言,虽属战术层级的小胜利,却意义深远。处于弱势的守军依仗碉堡能扛住几乎全部中央红军大规模的攻击,使得蒋介石对碉堡战术认识发生了转变。1933年5月,蒋介石在崇仁召开军事会议。会上,罗卓英再次提出多做工事,“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观点。对此,蒋介石嘉许说“这是战胜红军的要诀”,要到会者身体力行。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专门谈及“剿共”战略战术要点:“多筑据点,勤修碉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吸引共军来攻。当碉堡线稳固,共军疲于攻击之后,又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地向前推进。”

1933年上半年,蒋介石聘请德国将军冯?塞克特为军事顾问,帮助制订新军事计划。塞克特苦心研究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得出国民党军队应尽量避免与红军野战,用碉堡战术进攻红军的结论。塞克特认为:中央苏区方圆不过500里,只要坚持修碉堡筑路,逐步推进,即使一天只向前推进一两里,不到一年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此,他建议蒋介石改变战法,把“长驱直入”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4月10日,国民党进攻广昌的战斗开始,红一、红三、红五军团等各部,依托各个工事点,实施“短促突击”战术,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坚固的堡垒,给国民党军进攻造成了极大困难。例如,国民党军第四师汤恩伯部与第七十九师樊崧甫部进攻甘竹附近的“永久工事”,攻了很久,没有奏效,最后调来大量的炮兵,对碉堡集中长时间的轰击,将碉堡轰平,才占领了甘竹。广昌保卫战期间,国民党损失2626人,红军伤亡高达5000多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从4月11日至27日,国民党军在争夺广昌的外围战斗中,共修筑了白水岩—吴家山碉堡群、延福嶂—白叶堡—平山、大罗山一线碉堡群、大罗山—如意亭—树德亭一线碉堡群,作为应对红军“短促突击”战术的支撑点。4月29日至5月3日,攻占广昌后,国民党军为防止红军反攻广昌,又修筑了伞盖头—巴掌形—新人坪一线、新人坪—仙人山—卖竹坪一线、卖竹坪—三官殿—河东一线碉堡群,在番炉寺以南马坊、中坊、郭峰山至老头树一带择其要点也修筑了碉堡。7月到9月,红军在广昌南部先后进行了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石城等地阻击战,没能抵住国民党军的南下。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随后,国民党占领中央苏区,并在各交通要点修筑碉堡,对尚留在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清剿”。

碉堡战略对老百姓的危害

国民党的堡垒政策给中央苏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了封锁苏区物资,破坏苏区经济,限制红军的作战灵活性,国民党军基本上都是在主要道路和交通线上筑碉,不择手段地断绝交通,限制商品流通,造成老百姓纷纷破产,衣食无着,生活困苦。

遍地筑碉需要大量材料。每座木碉需树木1000余根,竹碉需竹1000余斤,砖土碉材料则是拆解房屋的砖瓦,损耗更大,每种碉都需要木板或门板5—6块和瓦数百片。另外,每碉还需在外面放大量鹿砦。在筑碉初期时,国民党军每连每日只能筑2层的碉堡1座,后来随着筑碉经验的增加,发展到每日可筑3层碉堡2座到3座。为了就地取材,初期只能筑木型碉(取木最为方便),后来发展到筑竹子碉、土碉、砖碉、石碉。为了严密封锁,组成交叉火力网,基本上每隔1000米就筑碉一座。所以,在筑碉区域内,独立房屋拆光,森林和竹园都被砍成了荒坡秃山。

一部分国民党军还强征当地百姓做民夫,筑碉守碉,使得很多地方的百姓被迫流离失所,逃入深山。因此,老百姓对国民党的碉堡战略恨之入骨。据史料载,有一县“已筑成碉堡525座,其分布地区以县城附近山岗为最多。各区碉堡现经划为4个守护区,除各区内主要碉堡由团队守护外,其余均责成铲共义勇队守护。但民众守碉甚费督促,稍不强制即无人应赴”。在南城、南丰、黎川等地,凡没有国民党军驻守的碉堡,老百姓就不顾政府的禁令,将其毁坏。 红潮网摘编自:《党史文苑》2013年第9期,作者:傅长岭,原题:《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的碉堡“围剿”战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17279.html

相关阅读: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