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割据岭南近百年——南越国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在统治岭南的93年间,推行郡县制,和辑百越,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全面发展,是岭南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国家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南越国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汉朝境内的割据政权,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内),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 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所灭。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它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使岭南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的“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202年,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没有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地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刘邦的妻子吕后掌控朝政,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他物品的禁令。赵佗考虑到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来吞并南越国,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结纳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像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己达百余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继承。赵?即位两年后,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于是就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赵?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进谏,劝赵?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公元前122年,赵?病重,其在汉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同年,赵?死去,赵婴齐继承王位。赵婴齐在没去长安之前,曾经在南越娶当地的南越女人为妻,并生了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去长安做宿卫后,又娶了邯郸?家的女儿做妻子,生了儿子叫赵兴。赵婴齐继承南越王位后,向汉武帝请求立妻子?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此举舍长立幼,为将来南越国之乱种下了祸根。赵婴齐是一个暴君,喜欢恣意杀人,汉武帝屡次派使者到南越国,婉转劝告赵婴齐去长安朝拜汉武帝。赵婴齐惧怕进京后,汉武帝会比照内地诸侯,执行汉朝法令,因此以有病为借口,一直未去长安,只派遣儿子赵次公去长安当宿卫。 公元前115年,赵婴齐病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其母亲?氏当上王太后。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谕赵兴和?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同时命辩士谏大夫终军、勇士魏臣等辅助安国少季出使,卫尉路博德则率兵驻守在桂阳,以接应使者。此时的赵兴尚年轻,?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据《史记》记载,?太后在没有嫁给赵婴齐时,曾与安国少季私通过,安国少季来南越后,他们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多次劝说赵兴和群臣归属汉朝。并通过使者上书给汉武帝,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去长安朝见汉武帝一次,并且撤除和汉朝交界的边境要塞。汉武帝答应了南越国的请求,赐给南越国丞相、内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余官职由南越国自置,这样意味着汉朝朝廷直接对南越国高级官员进行任免。汉武帝还废除了南越国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蛮酷刑,比照内地诸侯用汉朝的法律。同时将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来镇抚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势平稳。赵兴和?太后接到汉武帝的谕旨后,马上准备行装,为进京朝见汉武帝而做准备。 南越国的丞相吕嘉年龄很大,从赵?、赵婴齐一直到赵兴,曾经辅助过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当官的有70多人,又与南越王室有联姻,在南越国的地位十分显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过赵兴的威望,是南越国的实权掌握者。吕嘉多次反对内属汉朝,但赵兴一直未理,这使吕嘉产生了背叛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赵兴和?太后害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了一个酒宴,宴请汉朝使者和吕嘉,想借汉使之力来杀死吕嘉等人。在宴席中,太后当面指出吕嘉不愿归属汉朝的行为,想以此激怒汉使出手杀死吕嘉。可此时身为将军的吕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宫外,安国少季等使者犹豫不决,最终没敢动手。此时吕嘉见形势不妙,随即起身出宫,?太后大怒,用矛撞击吕嘉,但被赵兴阻止。吕嘉回去后,把他弟弟的兵士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加强防卫,托病不再去见赵兴和使者。并暗中同大臣们密谋,准备发动叛乱。 汉武帝得到了南越国政权危机四伏的消息,责怪安国少季等使者的胆怯无能;同时又认为赵兴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唯独吕嘉作乱,不值得兴师动众,于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派遣韩千秋和?太后的弟弟?乐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当韩千秋和?乐进入南越之后,吕嘉等人已经发动叛乱。吕嘉首先制造舆论,称赵兴太年轻,?太后是中原人,又与汉朝使者有奸情,一心想归属汉朝,没有顾及南越国的社稷,只顾及汉朝皇帝的恩宠。随后吕嘉乘机和他弟弟领兵攻入王宫,杀害了赵兴、?太后和汉朝的使者。 吕嘉杀死赵兴之后,立赵婴齐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并派人告知了苍梧秦王赵光及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官员。这时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境内,攻下几个边境城镇。随后,南越人佯装不抵抗,并供给饮食,让韩千秋的军队顺利前进,在走到离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发奇兵进攻韩千秋的军队,把他们全部消灭。吕嘉又让人把汉朝使者的符节用木匣装好,并附上一封假装向汉朝谢罪的信,置于汉越边境上,同时派兵在南越边境的各个要塞严加防守。汉武帝得知后,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抚恤死难者的亲属,一方面下达了出兵南越的诏书。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今湖南境内),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内),直下横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内),然后一路直下漓水(今广西漓江),一路直抵苍梧(今广西境内);第五路驰义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调动夜郎国的军队,直下?柯江。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持续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缴获了南越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率领被赦的罪人,路途遥远,与杨仆会师时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杨仆率军队在前边,一直攻到番禺,赵建德和吕嘉都在城中固守。楼船将军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的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而伏波将军路博德,则在城西北安营扎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闻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守军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询问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后,才知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并派兵追捕他。最后,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官孙都擒获。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等皆不战而下,纷纷向汉朝投降。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的军队,以及驰义侯调动的夜郎军队还未到达,南越已经被平定了。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后,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设置了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南越王宫赵佗城,繁花玉树转头空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禹。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无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是一无所有的。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了。 1974年底,广州市文化局职工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这些发现,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这些文物的珍贵,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 1984年,在广州的一座大楼施工工地上,发现了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地下石构蓄水池。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一处工地地下3~5米处,人们发现了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花苑有种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象御花苑处处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茂,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有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还发现了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结构建筑的,不过在西汉灭南越时已被放火烧掉。而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我们相信,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王宫的中心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卵石“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这种“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很明显,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朝皇宫建造的。 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百分之一,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可见,南越王宫大部分还埋藏在地下。 考古队在宫署遗址的一口南越井内清理出一百多枚南越国木简。这批木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现整简和残简共一百多枚,均为木质,文字最多的有23个字,最少的只有3个字,以12个字居多。简文字体多为隶书,也有篆书。在王宫御苑的原址上出土木简,这在国内外极为罕见。这批简文的书写者应是直接服务于南越王室的书吏,甚至是南越国的书家高手。这批木简应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是“王宫档案”,它们从多个方面反映出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多枚木简上有“出入”二字,可能是人或物品出入王宫的凭证;职官制度,简文中有的“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职名称,其中一些属首见,为传世文献所不载;而“陛下”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南越国割据一方、居国称帝的记载。 这些南越木简从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国的多种制度,直接印证了发现的南越国宫殿与宫苑遗迹,还有明确的纪年,彰显出南越国遗址的历史真实性和对该遗迹定性定位的正确,也为南越国史提供了重要补充。
无人可解的南越国之谜 就目前所知,南越王宫署由南越王宫殿和御花苑两大部分组成,这其中隐藏着“五大谜团”。 第一大谜团:“番禺城”存在之谜。 南越王宫殿目前只挖掘出一号殿的一部分和二号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只占遗址所在的广州儿童公园东南一个角,整个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还在2万多平方米的儿童公园下面。宫殿找到了,但是在宫署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城?据史料记载,秦末汉初时期全国有十多个商都,而岭南就只有“番禺”这一个重要的商都,来这里经商的人不少都财运亨通。专家推测,南越王宫署之外应该还有贸易区(市)、老百姓生活区(坊、里)以及城墙等等,然而这些东西目前却一点出土的迹象都没有。南城王宫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当时的城在哪里?城墙修建在什么地方?关于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答案。所以说,古番禺城的存在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第二大谜团:印章上的外国人头像之谜。 在南越王宫殿遗址里,人们可以看到多个朝代的珍贵遗迹错落交叠: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1600多年前的东晋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铺砖廊道等等。在堆积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一枚大约5厘米高、质地坚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只核桃大小,上面还有一道裂痕,来头却不简单。首先,这枚象牙印章刚好出土在唐代的铺砖廊道上,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国玻璃珠等文物,广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来非常有限,直令广州的考古学家有“盛唐不盛”之叹,它的出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南越王墓曾出土过五根象牙,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广州的象牙工艺制造史中间的空白得以填补。其次,该印章虽然没有打磨完成,也没有挑字署名,其上却大有乾坤——上面的头像无论从脸形还是发式上来看,都是一个明显的外国人头像。从形状上看,这枚印章不是中国传统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椭圆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椭圆形为主。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枚给外国人刻的印章,说明当时南越国就有外国人的存在。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广州聚集了数万外国人,尤以西亚阿拉伯人为多。那么,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国人到底是哪一国人?当时这一带外国人的数量有多少?他们为什么要聚集在这里?他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这些谜底仍有待揭开。 第三大谜团:南越王宫“石头城”之谜。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古代建筑则是以石结构为主,一木一石,这是中国与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差异。过去一般认为,中国建筑在唐宋以后才大量使用石质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宫殿和南越王御花苑,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质材料,诸如石柱、石梁、石墙、石门、石砖、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整个南越王宫署简直就是一个“石头城”,部分结构与西方古罗马式建筑有相通之处,这是非常罕见的。南越王宫署独树一帜的石建筑,是否意味着当时这里已经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人才?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谱写了。但这个猜测至今没有被证实。 第四大谜团:石渠流向图形之谜。 南越王御花苑的曲流石渠尽显“皇家霸气”。这条曲流石渠约180米长,由北向南,再向东,注入一弯月形石池后又继续西流,蜿蜒贯穿整个御花园。这条以观赏潺潺溪流为主要功用的渠道,从示意图上看,上部分是黄河“几”字形走向图,下部分也是“几”字形走向,总体的形状与黄河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可能并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赵佗当年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的证明。那么,实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赵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谜团:“龟鳖石池”上的建筑之谜。 御花苑中的龟鳖石池,池壁西边顶上有三条呈放射式的石梁,端部各有一口拳头大的榫眼,形如牛鼻。这些遗迹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在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建筑覆盖整个石池,很可能是整个南越王宫署中最具亮点的一个建筑造型。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建筑呢?有人认为是一个供帝王及后宫歇息、赏水、赏龟的凉亭;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池上舞台;还有人认为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曲桥……但种种设想,还必须与原有的建筑设施和榫眼等相吻合。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盖建筑的结构到底是怎样建造的,又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随着进一步挖掘,南越王宫署独有的历史之谜还会有更多,历史遗迹的越不完整,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越大。
珍宝的坟墓——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上,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在位期间称南越文帝,死后谥号“南越文王”。这一时期,南越国名为汉朝藩属,实则保持独立王国的地位。 赵?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古墓位于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室埋藏在岗顶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分前后两部分,中设2道石门,前部3室,后部4室。墓主赵?遗骸置于墓室后部正中,以一棺一椁入殓,均已朽坏。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共置有10把铁剑,并有“文帝行玺”金印等印鉴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饰品随葬。室内外还发现15具殉人残骸,当为赵的姬妾隶役等。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和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最为珍贵。 南越王墓中共发现了两件印花铜板模,一大一小,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织物的工具。大的为主纹板,形如火焰;小的为定位板,呈“人”字形。印花的方法是完全用手工套印,即印花工人手拿凸版,像盖印章一样在展开的织物上一行行盖印。板模印花纹样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件印花纱相似。它的发现在纺织工业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南越王墓出土的实用屏风器形硕大,结构奇巧,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最早、最大的漆木屏风。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可以展开呈90°。屏风上部装饰有青铜鎏金朱雀和双面兽顶饰,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独具岭南特色。屏风上绘有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绚丽多彩。在当时制作如此精美的屏风非常不易,由此可见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华。 “文帝行玺”金印是迄今全国考古发现的最大、最早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为南越王墓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证。金印的印钮为盘曲成“S”形的一条游龙,印面刻有篆书的“文帝行玺”四字。印面尺寸略大于当时的帝玺规格,是南越王僭越称帝的反映。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国统治者崇玉观念和厚葬习俗的反映。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银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文饰和制造工艺上具有西亚金银器的特点;5支原支象牙为非洲象牙;铜熏炉和乳香来自东南亚。这是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一批舶来品,是两千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物证。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蓝色透明平板玻璃,镶嵌在长方形铜框牌饰中,成分以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铅、钡含量分别高达33%和12%,属于中国铅钡玻璃系统。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平板玻璃,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平板玻璃作为一种装饰品使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而同一时期,西罗马帝国已掌握了用吹制法制造各种实用玻璃器皿。 在出土的船纹提筒上有四组船纹,船上有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裸体的俘虏、满载的战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征权力的铜鼓等,船的周围以及船底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反映的是一只大型古越人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场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南越王墓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彩绘石室墓,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深埋在离山顶20余米的山腹深处,墓室座北朝南,按“前朝后寝”的格局建造,内有7室,15个殉葬人,陪葬品达1000多件(套),对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汉、越民族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墓主身体两侧发现了10把铁剑,其中一把长1.46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一把西汉铁剑。铁剑上镶嵌有玉剑饰。出土时已严重锈蚀,剑身与剑鞘不能分离。根据墓主的身高判断,这把铁剑应该不是实用器而是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装饰品,是南越国尚武精神的体现。
南越王墓中发现了一面直径为41厘米的绘画铜镜,画面为四个贵妇人看两人斗剑的图案,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面西汉绘画铜镜,其绘画风格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相似,可见南越文化中有着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历史
南越国大事记 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在汉使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汉朝与南越交恶。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王位由孙子赵?继承。公元前135年,闽越向南越国发动战争。赵?请求汉武帝处理。 公元前122年,赵?病重,其在汉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回到南越国继承王位。 公元前115年,赵婴齐病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吕嘉等人终于发动叛乱,杀死赵兴、?太后和汉朝的使者。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10万人进攻南越。直到公元前111年的冬天,南越战败,吕嘉和赵建德出逃被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官孙都擒获。南越被平定,南越国灭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15284.html
相关阅读:过秦论-贾谊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