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赵芝荃:我挖到了夏朝的国都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夏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人物

赵芝荃,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负责人。 历史

1928年1月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班,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8年任洛阳工作队队长,1959年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1983年任偃师商城工作队队长。1988年退休,继续在偃师工作队工作,1996年因脑血管病离开偃师商城工作队。

赵芝荃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夏商周考古,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洛阳东周王城、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临汝煤山遗址、永城王油房遗址等,对于夏代的纪年、新砦期文化、汤都地址等学术问题的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偃师二里头》、《洛阳发掘报告》等等。

■发现背后

二里头文化:探索华夏古史之源 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于1959年,此后40多年里,发掘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直到现在。经过学术界数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二里头文化很可能属于夏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夏都之一。

遗址目前包括四个自然村,地下普遍堆积着文化层。发掘出来的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陶窑、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其中,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中部偏北有正殿,四周有150多间廊庙,南大门有三条通道,四间守卫室,中间为庭院,整体巍峨壮观。

历史

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豫西和周边地区,一些学者认为,它影响波及东南一直到上海马桥遗址,西南到四川广汉遗址,北部到了河北、辽宁的夏家店下层遗址,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持续400多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史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三年里念了四所大学

1949年我中学毕业,同时考上了辅仁大学和河北师范学院。那年我先在辅仁大学上了一段时间,当时不知道哪头炕热乎,什么都想品尝品尝,念了一段时间后跑到天津上河北师范学院了。

在辅仁大学我上的是历史系,听过陈垣的课“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赵光贤先生讲的中国古代史。我到河北师范学院听过李光弼先生的课,特崇拜他。1951年我回到北京,正赶上清华大学招插班生,我就拿着辅仁大学一年级的成绩单去插他们的二年级,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在周一良、雷海宗、冯友兰等老师那里受教。

1952年的时候,赶上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文科归北大,理科归清华,一下子又把我调整到了北京大学。因为我前面念的都是古代史,所以我对中国古代史兴趣很浓厚,北大那里有考古专业,所以我就转到了考古专业班。我认为古不考三代以下,我就考夏商周。1954年,我就在洛阳工作队实习,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周墓葬的发掘。

1955年,我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社科院考古所。因为我想做夏商周考古,所以入了商周考古研究室。那个时候,商代考古和周代考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果。惟独夏文化还是个空白,属于一块未开垦的肥沃土地。我就在填志愿表的研究方向的时候填了夏代考古。很快,我就到了洛阳考古队,当时,洛阳考古队正在发掘东周的王城。为什么要发掘这里呢?因为解放初期,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放在什么地方,学术界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说放在西周,有的说放在东周,有的说放在春秋战国之际。

这种讨论在史学界一直很热烈,考古所也是为了配合这个问题,所以到这里来发掘,希望能够通过考古学成果进行断代、分期。

发掘东周城西墙的过程中,我每天都要从住地去发掘现场。一天我发现东干沟村寨墙外面一个特大的灰坑,我主动把它清理出来了,这里有两个墓葬,里面随葬品很多,很特殊,很新奇,特点很突出,人骨架为蹲坐状,随葬的陶器有罐、盆、豆、斛等,跟河南龙山文化的不一样,与商代的也不一样,我也不认识,所以引起了考古队极大的兴趣。这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后来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历史

发掘二里头遗址历时二十年

1959年,考古所研究古史的徐旭生先生主动提出要探索夏文化,研究夏文化。夏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的登封、禹县,挨着就是偃师。

那年夏季,徐旭生先生在我们考古队方酉生的陪同下,到登封、禹县有目的地调查了很多处遗址。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有一条班固注释:“尸乡,殷汤所都”,徐老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就据此到偃师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采集回了大量陶片带回洛阳工作站并给我们做了报告。我发现,二里头的东西和东干沟的东西一模一样,而且特别丰富。没多久,我就和高天麟一起到了二里头,看看那里有没有文化遗存。

到那里以后我们发现,不仅二里头村,而且旁边的三个村子的田边地头到处都有二里头文化的陶片,二里头村子的南边有一个大坑,这是村子里人响应“大跃进”号召而挖的养鱼坑,坑底、四壁、地面上都是大量陶片,全部都是二里头文化的遗存。

农民们也不认识这些东西,更不知道这是文物。见到这些,我们俩高兴死了,东干沟与这里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秋天,我们就开始发掘,一直到1989年,我前前后后在这里搞了近20年。

1961年,我们开始发掘1号宫殿基址。它位于二里头遗址的中心部位,面积为10000平方米。开始发掘时,不仅要一手铲一手铲地取土,而且还要在土中找土,找夯土、柱子洞、木骨柱墙等。 历史

我们就这样挖了两年,工作枯燥乏味且条件艰苦。冬季发掘的时候,因为农村的房子很简陋,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有很多窟窿。我们把毛巾放在缸子里,早上起来都冻成了冰团。这个时候也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农村缺乏食物,有时我们就喝一点稀汤。有时实在饿得不行,我们就买高价的烧饼,大约是一块钱一个。

由于没有成果,年终我向全所汇报工作时也觉得很难为情。直到后来挖到一定面积去掉隔梁以后,一大排整齐的柱子洞全部露出来了,大家这才感到了由衷的高兴。随后,我们加快了工作进度。二里头考古标志性的工作就是发掘一号宫殿,在三千多年以前,只有王都才会有那么大的气魄。我认为,它就是夏王朝晚期的都邑。

夏商两朝分界起争议

现在看起来,二里头遗址太重要了。它的中心区有工程,里面都是建筑。它的四周有铸铜遗址、做石器的遗址、做蚌器的遗址、烧陶器的陶窑等等。奴隶主在中间住着,四周“百工俱侍”,都给他服务。 历史

大家都说这是“华夏第一都”、“中国第一都”。我认为,它是夏朝第一座最完备的遗址。

我们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一期是形成期,二期是发展期,三期是鼎盛期,四期是尾末阶段。它到底是属于商还是属于夏有很大的争论。起初我们把夏商分界定在了一二期和三四期之间。

历史

在这个时期,北京大学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先商。这两种意见是平行的。

1977年在登封开现场会,邹衡提出,二里头一至四期都属于夏文化。那么,怎么解释“殷汤所都”呢?邹先生的解释就是郑州商城,商汤是在郑州商城这儿建都的,他主张是郑亳(亳为古史记载商汤都城的名称,编者释)。古代文献记载,有西亳、南亳、北亳,没有郑亳,这是邹先生创出来的。

他这个说法出来后,我们所里的郑光与他辩论,被他认为站不住脚。但是,我们仍然坚持西亳说。我认为二里头三四期还是属于西亳,西亳在偃师,不在郑州。

后来,有的人向我提议,说一个文化一半是夏、一半是商,说不通。这样,我就到了临汝煤山遗址去探索在二里头前边还有没有夏代的文化。在那里,我们找到了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东西,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这个阶段。二里头文化最早是公元前1900年,与龙山文化从年代上讲衔接不上。另外,从文化序列上讲也有断层。

新发现佐证夏商文化混合观点

不料,这个问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解决了。1979年,我去密县博物馆,看见地下放着十几件陶器。我一看到就认出来了,因为它的祖辈我认识,它的晚辈我也认识,中间就缺它了。然后我就问博物馆的人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挖出来的,随后到新砦遗址开了几个很小的探方,挖了几个灰坑,找到了一些东西。然后,我把这里定为新砦期文化,并在考古学年会上讲这个东西。因为挖出来的东西量太少,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多数人也不以为然。而我据此稍稍更正了以前的说法,把夏代文化起点定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经过新砦期,到二里头文化三期。其中,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是夏文化的早期,二里头文化的前三期是晚期。

后来,因为要搞夏商周断代工程,北京大学在那里再次发掘,获得了又一批新砦期文化遗存,他们根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和天文推算的结果以及碳14的检测结果,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这基本上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里头文化三期上面盖着第四期的文化层,在第四期文化里面发现了好多商文化的因素。可以说,这是夏商文化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不是文化交流的问题,而是这时商代的文化的主体已经到了二里头遗址地带。

1983年,为了配合首阳山电厂的建设,汉魏古城队在那里钻探,探到了偃师商城,随后,我带着我们所的工作队到了那里发掘。偃师商城的文化分为形成、发展、鼎盛三期,而这里的一期就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四期。

我认为,在二里头三期文化末,商人就已经把夏灭了,在偃师商城建都。商人灭了夏以后,偃师商城的文化就渗透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四期。文献上也记载,商人灭夏之后,把宫殿毁了,宗庙还保留着,让夏人供奉、怀念他的祖先。这个宗庙一直沿用到与偃师商城一起毁灭。偃师商城的地理位置、年代、文化特色等都与《汉书?地理志》所载“尸乡,殷汤所都”相符合。

口述/赵芝荃

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02616.html

相关阅读:夏帝胤甲简介 传说在位时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
夏桀简介,夏桀亡国,夏桀夏朝亡国之君,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侯婴中国第一好司机 曾给四任皇帝赶过车?
李维明:追寻二里头文化的真相
大禹改禅让为继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会已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