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及其国务院主张参加一战,但引起了包括总统黎元洪在内的反对派的强烈抵制。在此重要时刻,段祺瑞得到了梁启超的鼎力支持。
在清末民初的文化界中,梁启超的文章学识被公认为居于第一流水准,同时他也勇于议政,是一个对政治生活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梁启超曾经周游世界,对各国的国情形势比较熟悉,根据对国际形势的了解,他写成了《欧战蠡测》一书,判断德国在一战中绝无取胜的希望。与段祺瑞一样,梁启超原先也是个“亲德派”,这位名符其实的舆论巨子能够主动站到段祺瑞一边,不仅足以抵销社会舆论中的部分反对意见,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段祺瑞的信心
这时中国对德绝交正好获得了一个极好的理由:1917年3月1日,一艘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搭乘该船的五百余名中国劳工不幸身亡。
段祺瑞抓住机会,当天便在总统府举行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对德绝交问题。在遭到黎元洪的反对后,段祺瑞不惜以请辞总理,退往天津表示自己的态度。直到黎元洪答应让步,才返京重新办公。回京后即亲自出席参众两院秘密会议,提出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信任案,此案在两院分别以多数票得以通过。3月14日,北京外交部正式照会德国公使,宣布对德绝交。
与德绝交之后,中国随即接收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德奥庚子赔款,同时封存德国在华公产,接收德国在华轮船及其它军用财产,算是获得了加入协约国的阵营的一些初步利益。
在段祺瑞的计划中,绝交只是第一步,宣战才是最关键的那一步,但黎元洪认为绝交是他在对德问题上的底线,反对采取进一步的宣战步骤。
这时不仅黎元洪,朝野各界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宣战。当然具体到每个派别和实力派人物,在出发点和考虑角度上都会有所不同——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主张中立,目的是不希望段祺瑞在外交政策上再取得成功,从而提高其威望;西南诸侯担心,段祺瑞取得协约国的援助后,会对西南贯彻武力统一政策;北洋系虽被段祺瑞倚为靠山,但包括冯国璋、张勋在内的北洋军头或不真心支持参战,或直接把电报打给国务院予以反对,其真实理由却是害怕抛弃地盘,以及带兵到遥远的欧洲去送死以及消耗实力。
就在段祺瑞感到孤立之际,梁启超突然登门拜访,再次以实际行动给予以段祺瑞有力支持。
段祺瑞对来见他的任何客人,向来不迎接到楼门以外,这次得知梁启超来访,他竟然穿上马褂一直迎到院内梁坐的汽车旁边,并且握着梁的手连连说:“老弟,久违!久违!”
把梁启超让到小会客厅后,段祺瑞又让家人在午餐时预备大便饭。段祺瑞留客人吃饭,一般只预备便饭,指明预备大便饭,是暗示要加添燕窝鱼翅等海菜,以表示对客人的格外尊重。
这天梁、段从上午10点起,连续谈到下午3点多钟,梁启超才告辞而去。谈话中,梁启超主要分析的还是德国为什么会输以及中国为什么要参战。
德国为什么会输——不错,德国军队确实部队精壮,武器优良,但同盟国和协约国战争的胜负,并不在于军队和武器的强弱优劣,而在于最后谁能在经济上撑得住。仗打了三年,德国的人力物力已经捉襟见肘,而英法等协约国却资源丰富,又有美国在后面帮忙,经济方面远胜于德。
中国为什么要参战——中国既已与德国断绝邦交,那就算是把德国给得罪了,如果迟迟不参战,德国一旦取胜,中国势必处于战败国的地位。反过来,英法若胜,因并未对德宣战,中国也不能被列为战胜国!
梁启超此次访段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做了精心研究和准备。在讲到中国因不能参战而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时,他痛疾首:“从此(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低落,将何以自存?况日本业已参战,到德国战败,则东邻虎视,列强环伺,中国的前途更不堪设想!”
由于外界阻力太大,段祺瑞在对德宣战上的决心难免会受到影响。与梁启超的这次长谈犹如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自此对德宣战的意志更为坚决,要黎元洪明令宣战的心情也更为迫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00275.html
相关阅读: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